第四节 供应链融资的情境因素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得益于其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使中小企业能够通过采用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提升供应链融资水平,缓解企业资金约束(张伟斌、刘可,2012;宋华等,2017;Pfohl and Gomm,2009;Zhao et al.,2015;Gelsomino et al.,2016)。因此,在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金融中提升企业供应链融资水平的关键在于降低其与资金提供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在以往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文献中,影响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通过供应链整合,企业能够实现对供应链网络资源的有效管理,从而有助于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对于降低供应链网络中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作用(Flynn et al.,2010;Barratt and Barratt,2011;Prajogo and Olhager,2012);其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增强与合作伙伴彼此之间业务的透明度,也是影响供应链合作成员之间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Gunasekaran and Ngai,2004;Cámara et al.,2015;Bruque-Cámara et al.,2016)。
一 供应链整合
随着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实践领域与学术领域得到广泛认可,作为供应链管理的灵魂(Horvath,2001)和重要基础之一(Romano,2003),供应链整合在学术领域也逐渐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霍宝锋、李丝雨,2015)。面对高度复杂和变动的外部环境,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程度不断加强。传统的供应链系统已经逐渐演化为涉及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以及地域空间越来越巨大的庞大而复杂的网络系统,其复杂程度几乎与生物系统的复杂程度相当(赵亚蕊,2012)。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甚至是供应链网络与供应链网络之间的竞争。众多研究者认为,供应链的节点企业通过在资源、战略业务和能力等方面互补和互相依赖,构成了错综复杂的产—供—销网络,即供应链网络。供应链网络成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适应各种复杂环境,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缓冲外部不确定性,转移风险以及提高企业绩效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供应链网络的形成方式,供应链整合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中非常重要也是近些年十分热门的研究主题。目前,围绕供应链整合,以往研究对其概念(Stevens,1989;Bowersox and Morash,1989;Frohlich and Westbrook,2001;Dainty et al.,2001)、类型(维度)(Bowersox and Morash,1989;Stank et al.,2001;Chen and Paulraj,2004a;)、影响因素(Flynnet al.,2008;Yeung et al.,2009;Zhao et al.,2008;Zhao et al,2011;Cao et al.,2015)以及与企业绩效(Morash and Clinton,1998;Stank et al.,2001;Wong et al.,2011;Flynn et al.,2010;Prajogo and Olhager,2012)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一)供应链整合的概念与维度
作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供应链整合的概念非常广泛,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整合的概念予以界定。通过总结可以发现,现有对供应链整合的界定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其一,基于整合的对象视角进行概念界定。例如,Bowersox和Morash(1989)认为供应链整合就是对供应链中的所有渠道成员的活动、关系、位置、功能、流程等内容进行协调与整合;Rai等(2008)则指出供应链整合就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对合作伙伴与自己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整合。
其二,基于整合的过程视角进行概念界定。例如,Campbel和Sankaranl(2005)将供应链整合界定为在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合作伙伴之间拓展关系的过程,其中涉及对于供应链相关信息技术以及成员之间核心关系的共同管理;Chen等(2009)认为供应链整合是将组织内和组织间的关键业务功能或流程整合到连接紧密的高效商业模式的过程;邓龙安、徐玖平(2008)认为供应链整合是对企业的业务单元予以分解与建构的过程;孙晓波、骆温平(2014)认为供应链整合是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和上下游客户以更好地为最终客户服务,是一个供应链中的组织内和组织间战略协作的过程。
其三,基于整合的目的视角进行概念界定。例如,Naylor等(1999)指出供应链整合就是实现企业之间的原材料、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等更为高效有序的流动;Villena等(2009)则将供应链整合界定为供应链中的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绩效而开展的信息分享、流程活动、同步与更新等。
其四,基于战略的视角进行概念界定。例如,Vickery等(2003)认为供应链整合就是对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进行的战略性管理,并不是对各个分散的子系统进行优化;Zhao等(2008)、Flynn等(2010)、曹智等(2012)、霍宝锋、李丝雨(2015)以及霍宝锋等(2016)基于战略合作的视角,认为供应链整合是企业与其战略联盟伙伴对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运作流程进行共同管理,实现对供应链中信息、资金、产品等的有效管理,从而能够更好地为客户创造价值。
从以往研究对供应链整合的界定可以看出,目前学术界对供应链整合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与此同时,在研究中对其维度的划分也存在多种类型,一般而言,供应链整合可以划分为单一维度、两维度、三维度以及四维度等多种类型(如表2-6所示)。
表2-6 供应链整合维度划分
就单一维度而言,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往往以供应链整合(Vickery et al.,2003;Rosenzweig et al.,2003;Marquez et al.,2004;Armistead and Mapes,2013)、供应商整合(Ragatz et al.,2002;Petersen et al.,2005;Cousins and Menguc,2006;Das et al.,2006;Koufteros et al.,2007)、客户整合(Homburg and Stock,2004)、内部整合(Pagell,2004)、战略整合(Johnson,1999)等作为供应链整合的维度体现。
而作为一个多维构念,两维度的划分主要有:Frohlich和Westbrook(2001)、Swink等(2007)、Li等(2009)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供应商整合与客户整合两个维度,Stank等(2001)、Saeed等(2005)、Narayaman等(2015)、刘会等(2015)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个维度,Germain和Iyer(2006)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内部整合与下游整合两个维度,Morash和Clinton(1998)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组织内部流程整合与组织间运作集成两个维度。
三维度的划分主要有:Gimenez和Ventura(2005)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物流与生产整合、物流与营销整合、外部整合三个维度,Narasimhan和Kim(2002)、Flynn等(2010)、Huo(2012)、Zhao等(2008,2011)、Wong等(2011)、曹智等(2012)、孙晓波、骆温平(2014)、徐可等(2015)、霍宝锋等(2016)基于供应链供应商—企业—客户的逻辑,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内部整合、客户整合以及供应商整合三个维度,这种划分也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与采用。
此外,在四维度划分方面,Droge等(2004)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供应商整合、客户整合、战略规划整合、设计过程整合四个维度;与此同时,Koufteros等(2005)也将供应链整合划分为内部整合、客户整合、供应商整合、供应商流程整合四个维度。
在所有供应链整合相关的维度分类中,学者们所使用的分类标准一般包括基于整合内容与基于整合对象予以划分(霍宝锋、李丝雨,2015),整合的对象包括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等要素与流程,而整合的内容则一般涉及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供应商整合、客户整合)两大类,只是每个学者对于内外部整合的界定有所偏差,从而导致整合的维度存在差异。基于整合的对象对供应链整合维度的划分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一般而言,内部整合强调的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更为有效地与供应商开展合作,将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战略、活动以及流程等予以协调,使其运转更为有序、高效的过程(Flynn et al.,2010);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企业外部整合所涉及的对象包括供应链(上游)与客户(下游)两个主体,企业通过外部整合可以实现与上下游合作对物流与信息的有效管理(Wiengarten et al.,2014),使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Droge et al.,2004),增强相互依赖程度(Narayaman et al.,2015)。
因此,供应链外部整合是指供应链中的企业与外部合作伙伴(供应商与客户)进行协作,将组织内部的战略、活动、流程等协调成合作的、同步的流程的过程,以此获取核心竞争力(Stank et al.,2001;Flynn et al.,2010;Zhao et al.,2011;霍宝锋等,2016)。
(二)供应链整合与信息分享
以往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供应链整合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中的企业运营绩效(Flynn et al.,2010;Koufteros et al.,2005,2007;Devaraj et al.,2007;曹智等,2012)、市场绩效(Frohlich and Westbrook,2001;Droge et al.,2004;)以及财务绩效(Rosenzweig et al.,2003;Hsu,2013;赵丽等,2011)。尽管众多研究围绕供应链整合对企业绩效的作用展开探索,但是就供应链整合的前因却鲜有研究予以分析(赵亚蕊,2012)。一般而言,供应链整合产生的原因包括降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易成本与资源依赖,以及降低不确定性与不完全信息产生的影响等(Schmalensee,1973;Arrow,1975;赵亚蕊,2012)。因此,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可以将供应链整合的前因总结为交易成本降低和规避不确定性两个方面。
首先,随着组织之间分工的细化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在动态的市场与产业环境中,由于有限理性的约束,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易关系(契约)往往具有不完备性(Williamson,1979),从而使供应链网络成员之间的合作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通过供应链整合能够有效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强化它们之间的信任程度,从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交易与协调成本(Dyer and Chu,2003)。供应链整合所带来的信息能够有效降低企业之间交易的事前与事后信息不对称,从而能够降低机会主义风险所产生的交易成本(赵亚蕊,2012)。
其次,就不确定性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逐渐专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外部企业运营,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外部资源,但是由于供给需求不确定性等的存在,往往会对企业的生产、采购等造成负面影响(许德惠等,2012;Chen and Paulraj,2004a);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组织管理者不能有效获取外部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因此会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供应链整合,企业可以与供应链中的其他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供应链互补性资源的整合获得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以应对不确定性的影响(Jacobides and Billinger,2006),实现生产与需求的协调一致,降低牛鞭效应等。此外,供应链整合也可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特别是物流同步、信息分享、激励一致等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不确定性,为企业决策带来及时有效的信息,提升其在供应链中的绩效表现(Simatupang et al.,2002)。
供应链整合作为企业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信息整合、资源协调以及组织互联的战略性合作形式,能够加强供应链上企业间的伙伴关系并增强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有效降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Barratt & Barratt,2011)。如前所述,供应链整合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其中,从企业边界视角的划分是供应链研究中的主流范式(Frohlich & Westbrook,2001)。一般认为广义的供应链整合包括供应商整合、内部整合、客户整合三个维度(Flynn et al.,2010),但Frohlich和Westbrook认为从整个外向“整合弧”(Arc of integration)看,供应链整合主要包括供应商整合和客户整合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整合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绩效提升的程度。这是因为与客户和供应商的高度整合能够使企业改善并顺畅地进行信息和数据交换,从而改进整个供应链的商流和物流(Wiengarten et al.,2014)。此外,供应链整合也能使企业获得供应链其他成员的各种知识或资源,从而增强企业绩效(Cao & Zhang,2011)。
综上,经济全球化、全球分工和技术进步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寻求与外部组织之间的合作,从而形成供应链网络获取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成本以及不确定性的存在促进了供应链整合的产生与发展。但不管是在降低交易成本还是缓解不确定性方面,本研究认为供应链整合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其能够带来信息分享,降低信息不对称方面。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分享可以促进其之间的信任程度、合作紧密度,能够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从而对于企业的绩效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Li and Lin,2006)。而供应链整合作为促进供应链交易企业间信息协调一致的有效方式,在促进信息分享方面产生了重要作用。此外,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供应链整合可以通过增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促进信息分享等对企业绩效产生重要作用。但是,在供应链金融情境中,供应链整合带来的信息分享是否也能够对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采用和供应链融资绩效产生影响,是需要进一步分析与探讨的问题。
二 信息技术应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供应链管理带来了巨大变革,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使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差异化,从而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史艳红,2011)。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基于EDI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基于Interne和Intranet 集成实现模式以及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技术应用等都有效促进了供应链管理的实践与发展(陈长彬,2012)。此外,近年来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信息存储等技术应用领域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商业模式的新一轮创新与变革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Bardhan et al.,2010;Marston et al.,2011;Abdulaziz,2012)。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实践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学术领域也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汪鸿昌等,2013)。
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主体通过协作行为与信息共享获得整体与长期利益,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Gunasekaran and Ngai,2004)。在供应链管理中,信息技术(IT)一般是指在管理和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运用到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包括计算机技术(如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如Internet、EDI)、传感技术(如条码技术、RFID)等(周驷华、万国华,2016)。在具体的企业实践与应用中,信息技术往往以各种系统的形式存在,例如,MRP、ERP、OA、物流管理系统,等等。围绕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学者们从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包括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战略规划研究(Andersen,2001;Hooft and Stegwee,2013)、虚拟企业研究(Sarkis and Sundararaj,2002;Turowski,2002)、电子商务研究(Overby and Min,1983;Alshawi,2001)、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Sharma and Gupta,2013;Ekanayaka et al.,2002)、知识与信息技术管理研究(Bodorik et al.,2002;Spekman et al.,2002)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研究(Pawar and Driva,2000;Kuruppuarachchi et al.,2002;Wu et al.,2006)等。
其中,就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而言,不同学者关注的焦点也有所差异。基于March(1991)所提出的探索与开发的分类,Subramani(2004)将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划分为探索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了供应商如何在供应链关系中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获益;Wu等(2006)在其研究中将信息技术应用细分为信息技术协同与信息技术进步两个维度,研究了信息技术应用对供应链能力、企业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影响,其中信息技术进步是指企业采用最先进技术的程度,而信息技术协同则反映的是企业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与合作伙伴的信息技术之间协调一致的程度;此外,还有大部分学者从信息技术能力视角出发,研究信息技术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例如Mishra 等(2013)研究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对于提升企业的库存效率的作用,Bhatt等(2005)、Lu和Ramamurthy(2011)、周驷华和万国华(2016)均将信息技术能力划分为IT基础设施能力、IT业务经验能力与IT关系基础能力三个维度,分析了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整合、供应链绩效、组织敏捷性以及企业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另一方面,以往研究也表明成功地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同样依赖于高层管理和整体组织结构的支持(Gunasekaran and Ngai,2004)。此外,管理质量、风险和人员管理等在每个信息技术开展与实施的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供应链管理中,与既有的管理方式不同,基于云计算等形成的新信息技术应用方式以及投资结构(汪鸿昌等,2013)必然会对组织间的协作行为产生新的影响。因此,应用信息技术形成与供应链结构相匹配的治理结构和合作形式将会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是信息共享(林勇、马士华,2000),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存储和信息分享的重要信息手段,在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研究中将有广泛的前景。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信息技术应用能够帮助其有效降低成本,在保护其安全与隐私的同时,促进其信息共享与协作行为(Gupta et al.,2013),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引进并应用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Trigueros-Preciado et al.,2013)。特别是在供应链金融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融资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如前所述,信息技术应用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分享程度,基于此,本研究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重要情境因素,探索其在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采用中的作用以及对提升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绩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