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拉丁美洲: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作为广泛多层次合作机制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不断深化的中智关系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利用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经济和政治合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全世界已有大约300个自由贸易协定,其参与国超过90个。其中最活跃的国家是新加坡,共签署了33个自由贸易协定;其次为瑞士,签署了28个自由贸易协定;以下依次为签署了25个自由贸易协定的韩国,签署了23个自由贸易协定的智利,签署了21个自由贸易协定的中国,签署了20个自由贸易协定的美国。[1]

世界贸易组织将自由贸易协定界定为:由个别国家或国家集团订立的,旨在减少贸易、服务、投资方面的壁垒的国际条约。各国政府普遍认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可以拓展海外市场,提高出口竞争力,降低进口成本,增加双边投资。[2]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签署协定的国家通常并不满足于单纯的商业合作,而是更加关注环境法规、劳工问题和金融合作等政策上的协调一致。在这一意义上,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往往只是参与国之间贸易和政治关系深化的开始。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初始协定对签署国之间贸易产生的影响,还要考察它们后续进行的谈判,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些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以及它们在国际合作方面的政策动向。下文笔者针对智利与中美分别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展开如下论述:自由贸易协定实施的十年间是否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实施十年后的协定是否超越了世贸组织提供的初始框架,形成了特定的合作战略?为什么中美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时采取的方法不同,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哪种方法(中式的还是美式的)更有利于智利的发展?

本章认为,尽管中美两国一开始采用的合作模式是相似的(都依据世贸组织提供的标准),但经过一段时间,它们的不同特性就会凸显出来。美式的自由贸易协定更加关注正式的技术合作。中式的自由贸易协定则更富野心,在协同互利的基础上追求广泛多层次的合作。另外,自由贸易协定的结构保证了它能够兼具安全性、灵活性和复杂性,从而得以拓展签署国的非商业影响力,并且加强该国同其他双边协定国之间的联系。最后,本章认为自由贸易协定可以克服保罗·科利尔(2008)提出的“自然资源陷阱”,即四大发展陷阱之一。智利是一个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开采的国家。因此,它的经济受到初级产品市场波动的强烈影响。如今,中智自贸协定正迅速发展。这一协定不仅鼓励商业合作,更旨在建立两国间的全面合作,推动科研交流、技术转让的增长,从而激发社会的创新性和价值增值。

为了论述这一情况,笔者首先探讨了“中国影响”和中国式合作模式背后的理论支撑,重新阐发了“影响力传递”的概念,突出了其在国际合作中的全新作用。其次,笔者比较了中美两国签署的原始协定的主要内容。再次,笔者比较了实施十年后两个协定各自的进展和涵盖的新领域。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评论和讨论。

本章的原创性基于以下事实:笔者研究了自由贸易协定签署时和签署后产生的贸易影响,关注协定的政治演变,并探讨了该协定如何进一步成为复杂的双边合作机制。

本章可作为经典案例对中国同拉美国家在未来签署新的自贸协定提供借鉴。其原因有二:第一,智利是拉美首个与中国签订此类协定的国家(中智自贸协定签署于十多年前),在拉美国家中起着带头的作用;第二,中国与智利之间不断增长、日益平衡的合作关系正对两国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