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引言
我国自1979年开始启动以放权让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国有企业改革,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国企改革方向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企改革任务在于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进入21世纪,国有企业改革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下深入进行,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并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改革文件的陆续出台,各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向纵深推进,取得了积极进展。从结构布局看,通过战略性重组,国有企业户数大幅减少,2016年年底,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共计17.4万户,其中中央企业5.7万户(国资委监管企业42791户,中央部门管理企业14706户),地方国有企业11.6万户[1]。国有企业逐渐从一般竞争性行业退出,更多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经营机制看,几乎全部国有企业都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产权结构日趋多元化,治理结构日渐规范化,国有企业内部普遍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竞争上岗和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制度。从管理体制看,2003年成立国资委在机构上实现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建立了国资监管体制,完善了业绩考核机制,强化了责任追究机制,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推动了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从经营绩效看,国有企业发展和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有了很大增强。在《财富》杂志公布的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大陆上榜107家,其中国有企业84家,国家电网公司、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位居榜单的第二位、第三位和第四位。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显示,国有企业数量为263家,占比为53%,营业收入占比71%,利润总额占比69%,资产总额占比87%,纳税占比81%。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绩效上看,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通过40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由过去的普遍亏损走向了普遍盈利状态,造就了“国企崛起”或“新国企”现象。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持久攻坚战”和“施工高峰期”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动力明显不足,改革阻力显著增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所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再出发”?改不改(改革的方向)、改什么(改革的内容)、怎么改(改革的路径)?这是摆在理论界和决策层面前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
鉴于此,本书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任务和路径进行系统研究,并针对国有企业改革所涉及的产权、治理、竞争、运营、投资、价格、规制等内容提出具体的改革路径和时序,为明确下一步改革的战略方向、路线图和优先序提供理论指导,确保国有企业改革蹄疾步稳、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