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资控制行业价格变动对中国物价水平的影响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行业控制力的相关研究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有经济及外资经济的占比较小,国外学者就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少,因此,这一研究的国际借鉴相对缺乏。国内方面,由于近年来国有经济占比的不断下降以及外资企业的不断进入,国内学者就国有经济行业控制力与外资经济行业控制力的测算方法及具体结果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 国有经济行业控制力的相关研究

周学文(1999)认为国有经济控制力既需要考察“量”,还必须兼顾“质”,并提出利用国有经济成分控制的企业的经济总量占相应的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表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的指标,通过对国民经济中部分关键行业的横向对比,衡量国有经济控制力“质”的方面。李崇新(2001)提出可以利用每单位国有资本所能支配的非公有制经济资本来衡量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1)将控制力划分为调节、保障能力以及经济活力两部分,其中前者基于国有经济比重指标,后者基于国有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全行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并将两者的乘积定义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系数,再将各行业的国有经济控制力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国有经济的整体控制力系数,并利用此方法,对我国工业行业的国有控制力水平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为:1999年我国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系数为0.611,其中,调节与保障系数为0.6170、活力系数为0.9902,表明国有经济基本控制了我国整个工业行业,分行业来看,我国196个工业行业中有18个被国有经济垄断,有38个工业行业国有经济居于主体地位,但面临非国有经济的严峻挑战,其余工业行业的国有经济处于非控制地位,但竞争力较强,调整重组后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杨宽宽等(2003)利用国有控制企业的单位个数、从业人员数、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对国有经济控制力进行衡量,结果发现国有经济在一些重要行业和国民经济关键领域仍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此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明显低于内地,但对当地经济仍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徐国祥和苏月中(2003)利用各行业国有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总数、国家资本总额、总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净值以及总营业收入所占比重的等权重平均数,测算了上海市各行业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结果表明,上海市的国有经济仍处于绝对控制地位,但随着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地位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金碚和黄群慧(2005)综合利用国有资本占比和产业集中度,以确定国有经济在不同行业的相对强弱。王江等(2009)通过等权重法将国有经济单位工业增加值、资产总计、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标,测度了工业各行业的国有经济控制力,结果显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九个行业的国有经济控制力大于50%,其余工业行业均小于50%。盛毅(2010)认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相关行业市场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实证中利用行业集中度指标对我国各行业的国有企业经济控制力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需要绝对控制的行业(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航空运输、航运等行业),除公路运输业外,国有经济均在行业中处于绝对控制地位,需要有较强控制力的行业(包括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行业),国有经济对行业均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且仍存在控制力过强的特点。周耀东和余晖(2012)将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总产值、销售收入和资产净额占全部企业的比例进行等权重平均,计算出综合国有企业控制力指标,结果显示我国国有资本控制力最强的行业包括烟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电力、水、煤炭开采、石油加工和燃气七个行业,国有资本强控制行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交通运输设备、有色金属开采和有色金属冶炼等重型工业部门,大量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轻工业、电子电器以及医药等工业则属于一般控制或弱控制行业。赵华荃(2012)运用注册资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1979—2003 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2003年后,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公有制经济,以致目前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开始动摇。李钢和何然(2014)使用就业人口、资产总额、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四个指标来测算国有企业的控制力系数,指标之间的权重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回归取得,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1996—2011年,我国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下降明显,说明“国进民退”在这一时期内是不成立的,分行业来看,国有企业在基础性、资本密集、发展迅速的行业占比较高,大型国有企业取得了很多行业的领导地位,并且领导地位不断加强,该结果也说明单纯利用国有企业占比无法对国有企业控制力进行准确度量。裴长洪(2014)以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营性资产价值量作为衡量主次地位的边界标准,对我国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资产规模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我国公有制资产仍占主体,但公有制经济贡献占劣势。陈宗胜和高玉伟(2015)以所有者所占有的生产资料的规模作为判断所有制经济规模的测算标准,对2013年我国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资产总量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占我国全社会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81%和19%,表明公有经济在我国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据绝对主体或绝对优势地位,对国民经济的绝对控制力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 外资经济行业控制力的相关研究

李海舰(1997)从FDI角度提出的监测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品牌拥有率、技术控制率、外资控股率,并从以上四个方面监控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控制程度,结果发现,虽然从总体上看外资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控制程度还不是很高,但外资企业已对部分行业的安全产生威胁。何维达和何昌(2002)提出的外资产业控制力评价体系包括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品牌拥有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外资经营决策权控制率、某个重要企业受外资控制情况、受控制企业外资国别集中度七个指标,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我国主要行业的外资控制力进行评价。李孟刚(2006)利用外资股权控制率对我国1998—2003年主要产业的外资控制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农林牧渔业的外资控制力较低,平均值仅为24%,并且变动平稳;由于我国制造业在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及技术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制造业也一直以来是外商投资的主要对象,从而造成外资控制力一直维持在高位,并且外资控制力的变化幅度不大;第三产业中一些行业的外资控制力虽然不高,但从这些行业的外资进入变化过程来看,诸如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及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行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所以可以预期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第三产业的外资控制力将会有所提高。王水平(2010)从市场控制力、股权控制力、外资来源国集中程度、主流业态被外资控制程度四个方面对我国零售业的外资控制进行了实证测评,结果表明,由于受到外商投资不断扩张的影响,我国零售业的自主控制力逐渐减弱,零售业的安全水平已接近“基本安全”的临界线。卜伟(2011)利用199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选取外资市场控制率、外资股权控制率、外资技术控制率和主要企业受外资控制率四个指标,从产业控制力角度考察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马松林(2012)分析了2001—2010年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外资控制情况,分析发现,我国农副食品加工业的外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资产控制率的变动均以2004年、2005年为拐点,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外资控制的区域分布看,农副食品加工业外资控制较高的地域主要集中于上海、天津、广东等沿海地区,由于粮食进口与农副食品加工业外资控制的高相关性,上述地区的外资对粮食进口也存在着一定的控制力。黄建康等(2013)利用外资市场控制度、外资股权控制度、外资技术控制度、外资总资产控制度和外资固定资产控制度五个指标,对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外资控制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外资对我国食品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威胁,但外资对我国整个食品制造业的控制已高于外资控制的警戒线,若不加以合理的引导,未来可能对食品制造业的安全以及持续发展造成威胁。李泳(2014)分析了外资控制对东道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机理与效应,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外资控制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玉米行业的外资控制力进行了测算,测算结果显示,外资从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对我国玉米价格的完全掌控,但在玉米收购价格以及质量标准等方面,在一些地区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