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交通拥堵及研究概述
第一节 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一 交通拥堵问题的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交通出行的总量和层次也在不断提升。在城镇化进程和机动化浪潮的双重作用下,城市人口出行的机动化程度不断迈向新台阶。从全球范围来看,交通出行的机动化发展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出行的便利程度,无论对个人成长还是城市整体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人们在享受汽车出行带来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实际上,自发明汽车以来,交通拥堵问题便处于发展酝酿之中。人们借助汽车提升出行舒适性和便利程度的同时,也使城市空间被各种各样的机动车辆充斥。道路变得越来越拥挤,出行时间越来越漫长,人们在拥挤和繁忙的交通流中逐渐丧失耐心,情绪也开始变得焦躁,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路怒族”的冲动行为时见于路段。人们追求个体流动性改善提升的行为是理性的,但群体都朝这个方向努力时便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大量机动车出行导致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峻。除交通拥堵外,交通出行机动化程度的提高还使城市噪声污染和大气污染加重、道路安全形势恶化、非机动车辆和行人空间受到挤压,并促成化石能源消费需求的快速上升。时至今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普遍影响、持续发展的焦点问题,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病”,任其蔓延不加控制将严重制约城市发展,妨碍人们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 城市交通拥堵现状
世界范围内,各国每年因交通拥堵蒙受的损失巨大。美国最大的交通运输研究机构德州交通运输研究所每年对全美交通拥堵进行评估并发布年度《城市流动性报告》,据2015年报告披露,美国城市人口因交通拥堵问题导致的通勤延迟、燃料消耗和经济损失还在持续上升。据测算,美国1982年全国人均通勤延迟为18小时,全社会额外增加的通勤时间为18亿小时,因此而多消耗的燃料为5亿加仑,经济损失共计420亿美元;2000年,人均通勤延迟上升为37小时,全社会额外消耗时间为52亿小时、额外燃料消耗为21亿加仑,经济损失上升为1140亿美元;而到了2014年,对应的数字飙升至42小时、69亿小时、31亿加仑,经济损失进一步上升至1600亿美元。由此可见美国交通拥堵问题影响的范围和深度。另据美国道路交通数据提供商INRIX公司发布的数据,2015年世界各国的交通拥堵情况都在加剧。从人均通勤延迟小时数据来看,美国(50小时)排第一,后面依次是比利时(44小时)、荷兰(39小时)、德国(38小时)、卢森堡(33小时)、瑞士(30小时)、英国(30小时)、法国(28小时)、奥地利(25小时)、爱尔兰(25小时)和意大利(19小时);从世界主要城市拥堵情况看,英国伦敦的驾驶者因交通拥堵而浪费的时间达101小时,拥堵耗时排名第一,后面依次是德国斯图加特(73小时)、比利时安特卫普(71小时)、德国科隆(71小时)、比利时布鲁塞尔(70小时)、俄罗斯莫斯科(57小时)、德国卡尔斯鲁厄(54小时)、德国慕尼黑(53小时)、荷兰乌得勒支(53小时)和意大利米兰(52小时)。[1]
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实质性的快速发展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三高”的特点,即城市化高速度发展、机动车高强度使用、人口高密度聚集。这使得我国城市交通问题相比国外来得更猛烈,交通拥堵不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愈演愈烈,而且向二线和三线城市蔓延。据媒体报道,2010年北京市平均每人出行在途时间为66分钟,按每天因交通拥堵影响的出行量1381.8万人、每人年平均工作时间250天估算,北京市当年的时间价值损失超过800亿元。另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1北京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交通拥堵让北京市当年损失1056亿元,相当于同时期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的7.5%。若平摊到每辆机动车上,单车年平均经济损失达21957元。若再考虑因道路拥堵诱发的交通事故则损失更多。2014年9月24日,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统计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发布了2013—2014年度《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数据报告。该报告的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交通拥堵不仅是困扰一线大城市的难题,二线、三线城市的交通拥堵也越来越严重,甚至波及部分县城。
除了官方媒体的关注,一些交通数据提供商也基于其收集的数据对全国各大城市的交通拥堵进行了分析和评估。高德地图利用交通大数据监测分析了全国50个主要城市的交通状况,其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以其开发的“交通健康指数”衡量,2018年全国56%的城市交通处于健康状态,44%处于亚健康状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交通健康指数均未超过60%,与健康水平线69.5%差距较大,这意味着这些城市有多项指标与交通运行的理想值差距较大。若将城市居民平均一次出行实际旅行时间与交通流自由状态下旅行时间比值定义为交通拥堵延时指数,北京市城市居民的交通拥堵延时指数达到2.032,意味着因交通拥堵造成通勤时间比平时要多一倍,见图1-1。
图1-1 国内交通拥堵延时指数Top 10城市(2018年)
数据来源:高德地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未来交通与城市计算联合实验室,阿里云,重庆交通大学蔡晓禹教授团队,山地城市交通系统与安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林永杰团队等,《2018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从高德地图各个季度公布的相关监测数据可以看出,全国各大城市每个季度的排名均有变动,反映出各大城市交通拥堵形势处于变化之中,表明我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还在持续深化和发酵。
交通拥堵造成交通系统运转效率的低下,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社会资源的损失。车辆在道路拥堵状态下低速行驶,不仅恶化了交通状况,增加了道路安全压力,而且车辆在低速行驶下会加大燃油消耗,增加尾气排放物浓度,这成为城市雾霾天气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根据多方研究机构测算结果,大气污染物颗粒PM2.5中的成分至少有30%来自机动车排放。对因交通拥堵而需花费更多时间在通勤途中的人们而言,拥堵不仅带来出行延误,还侵占了他们的有效工作时间,给个人带来经济损失。从全社会来看,因交通拥堵产生的燃料、安全、环境和时间价值等方面的巨额经济损失,相当于人们为交通出行支付了一笔额外税负,这不仅加重了个人经济负担,更造成了社会福利损失。除此之外,交通拥堵也引发了其他方面的问题。由于城市机动车数量过快增长和高强度使用,城市道路建设用地更趋紧张;因推行各种治堵措施而产生的诸如车辆限购、限行引发的法律和社会公平等问题,也逐一浮出水面。可见,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各种治理拥堵的政策也将产生深远而错综复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