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通过产业创新实现欠发达区域经济成长、区域竞争力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产业创新实施过程中,产业内部资源行为、外部不同情景维度的主体逻辑等要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协同理论的发展为深入研究非均衡区域内产业创新的协同关系带来了理论契机,协同理论的核心强调的是尽管不同的系统,具有的属性不同,但在各个系统间存在复杂的既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哈肯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而不同的系统序参量的意义也不尽相同。而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通过协同作用产生协同效应,凭借协同效应可以使复杂的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

欠发达经济区作为复杂系统,在外来能量的作用下,如新引进产业、有利于创新的政府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国际竞争、技术新发展等,物质的聚集态如区域内企业的规模、边界等达到某种临界值时,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协同作用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效应,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混沌中产生某种稳定结构。据已有文献研究及实地调研结果,关于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国非均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主要体现在经济区发展的不协同上,特别是区域内产业链的分割,产业链集成程度低,无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在与区域外经济体衔接上仍旧存在问题,无法形成紧密的不同经济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从国内外研究情况来看,在相关研究内容上,国内外专家除论述区域经济概念、特征、发展阶段及发展战略等基本理论研究外,其主要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区域发展战略、运作模式及组织聚集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社会调查和文献方法,提炼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问题,并运用分析综合和归纳演绎等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建立定量化模型,最后进行实证研究。也有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但基于协同等理论,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切入点,系统研究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问题的,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涉及较少,尤其是涉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空间发展问题的研究则更少。针对以上问题,本书试图从协同视角出发,从生产性服务业切入,通过构建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逻辑—资源行为整合框架,来研究非均衡区域的协同发展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明晰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明晰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制度逻辑—资源行为整合框架。尽管不同的理论学派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创新问题进行了大量探讨,并取得了大量非常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不同学派之间观点的相互对立,使对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研究缺乏一致可行的研究框架。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适用于该问题研究的体系框架,进而深入地对影响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及内在机理等进行识别和分析。

(2)明晰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制度逻辑框架。要透彻地阐述制度逻辑—资源行为整合框架,就需要研究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制度逻辑框架。进而明晰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机理,通过该部分要明晰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过程和发展路径。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体系框架不同部分如何实现协同、协同关系如何?现有研究基本是围绕单独的产业创新、创新政策、区域均衡等的制度因素研究,而系统地将这些变量进行协同研究的较少,特别是缺少本土化案例研究,说明非均衡区域发展理论的研究领域仍有局限,需要继续拓展。

(3)明晰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的资源行为框架。在组织外部制度逻辑之下,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资源行为以适配组织外部逻辑变化,这种行为以优化配置资源为主。因此,首先要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资源的概念。为此,本书从企业资源本身、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是否从属于人的角度出发三个维度来定义与分类企业资源。在基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资源界定的基础上,开展资源行为机理研究。本书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融合企业外部情景、企业战略、内部资源等理论的研究成果,通过业内专家访谈及调研实际情况,初步构建了以战略(Strategy)为核心的制度逻辑(Institution logic)—资源行为(Resources behavior)(S—I—R模型)适配路径概念模型,该模型以战略为中心,构成一个严密系统,其中战略作为企业响应制度逻辑变化,调用资源,促进制度逻辑情景化的枢纽环节,连接了制度逻辑与资源行为,并依据组织战略、组织资源约束等要素,形成四条资源行为适配路径。

(4)明晰制度逻辑对资源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规律。研究围绕两个方面问题展开:第一,三螺旋协同运行机制形成的主导逻辑是什么;第二,三螺旋协同运行机制的主导逻辑是怎样构成和怎样形成的。为此,研究具体构建了政府(G)、制造企业(I)以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类型包括初态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PS)的三螺旋协同发展物理模型。该模型阐明了三螺旋的构成与生成机理的宏观解释,但没解释因素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因此,本书从主导逻辑切入,系统地对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结构“制度逻辑—资源行为”如何运行的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制度逻辑(主要载体是政府)、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第三方技术源或初态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即类第三方技术源)和制造企业这一三螺旋结构形成原因,明晰制度逻辑对资源行为产生影响的内在逻辑。

二 本书的意义

在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已成为研究的新趋势的条件下,以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切入点,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特别是产业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参量,如何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对本身就是欠发达地区的非均衡区域经济的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从现实来看,影响制约区域协同发展的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而这些因素彼此间是如何影响的、如何发生作用的,以及内在作用机理是什么样的等都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本书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认识,明晰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通过理解制度逻辑—资源行为的内在规律,明晰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理。为我国复杂的区域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方法的指导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操作依据,并从实践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宏观政策建议参考和微观行动指南。本书的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深化对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提供一定的借鉴,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生产方式的逐渐转变,本书的研究成果将逐步显示出其较大的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最具现实意义的是随着经济总量上升,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辽宁自贸区的典型代表沈阳经济区地处哈大交通轴、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内陆腹地的交通枢纽,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工业化程度和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试验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落后于全国的发展水平。因此,就急需研究类似辽宁自贸区这些非均衡区域在发展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本书主要以非均衡区域为研究对象,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产业载体,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以及案例研究等方法,以辽宁自贸区代表性的沈阳经济区为案例对象。这是因为,沈阳经济区这一典型的欠发达地区的非均衡区域发展问题十分突出,而沈阳正在探索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带动辽宁乃至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而随着中蒙俄自贸区的建立,沈阳经济区成为东北地区加入“一带一路”、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板块。其独特的近邻沿海、辐射腹地、联动内陆边境的交通区位,使沈阳在联动东北亚各国之间交流合作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为沈阳经济区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因此,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沈阳引领辽宁自贸区乃至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国际竞争,推动国际交流与国际贸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使本书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从理论上看,从生产性服务业出发,通过构建制度逻辑—资源行为总体框架,研究非均衡区域协同发展的问题,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等。通过对非均衡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带动对其他类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使该项研究具有更强的理论示范意义。并为我国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路径,其意义在于通过转变路径的研究,进行管理创新,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当企业在发展中达到逐步积累实力的目的,进而当其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可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使后发国家产业结构获得调整、优化,更具现实操作意义。因此,厘清其中理论机理,不仅对经济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生产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研究成果,除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揭示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展规律,补充完善现有理论创新研究外,还可以应用到企业创新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