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与邻近诸族部的关系

1.与契丹的关系

契丹是我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契丹人兴起于潢河(今内蒙古境内的西拉木伦河)和土河(即今内蒙古境内的老哈河)流域。在东北地区三大少数民族族系中,契丹属于东胡族系,该族系分为乌桓和鲜卑两大系统,而鲜卑又分为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契丹源出鲜卑部,为东部鲜卑宇文别种的一支。关于契丹族称,最早有明确记载的史籍是《魏书》。据该书记载,“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种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登国(北魏太祖道武帝年号)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1]。在此后的500余年中,契丹大致经历了古八部时期、大贺氏时期和遥辇氏时期。契丹古八部是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和吐六于部。隋末唐初,契丹历史进入大贺氏部落联盟时期。该部落联盟亦由八部构成,即达稽部、纥便部、独活部、芬问部、突便部、芮奚部、坠斤部和伏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爆发的反抗唐朝地方官吏残暴统治的营州起义,就是由大贺氏联盟酋长李尽忠联合契丹别部的孙万荣领导的。自8世纪30年代起,遥辇氏部落联盟开始活跃于历史舞台。该部落联盟仍沿袭了契丹人的古老传统,由八部构成,即旦利皆部、乙室活部、室活部、纳尾部、频没部、内会鸡部、集解部和奚嗢部。上述八部后来发生内乱,在出身于迭剌部的军事首领涅里的领导下,建立了新八部,即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捏剌部和突举部。[2]后来建立辽朝的世里氏(即耶律氏)就出自迭剌部。遥辇氏部落联盟一直存在到1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中,契丹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和进步。

渤海人与契丹人的矛盾由来已久。据我国史书记载,渤海人的祖先和契丹人的祖先早在东汉时期就曾有过互相侵犯。到了南北朝时期,勿吉人崛起之后,“其国西北与契丹接,每相劫掠”[3],对包括契丹在内的周邻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历史上渤海人与契丹人的祖先之间相互争斗不但给双方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矛盾。隋末唐初,靺鞨的粟末、白山等部内迁到营州一带。此时的双方由于都受到了高句丽的威胁,所以尚能保持和平相处,靺鞨人首领乞乞仲象甚至还担任了舍利(契丹的一种官职)。在万岁通天元年(696)李尽忠和孙万荣发动的营州起义中,以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为首的粟末靺鞨人开始是积极的参加者,但他们却在中途率众脱离起义军,东奔靺鞨故地,走上了自谋发展的道路。这一举动对于契丹起义军来说无异于是釜底抽薪,可以说是导致起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契丹人的这次起义失败,导致了该民族的一蹶不振,直到200年后才又重新崛起。契丹人自然要把这笔账算在靺鞨人的头上。在靺鞨人东奔的过程中,武则天命契丹降将李楷固等人率部实施追击,杀死了乞四比羽;而后乞乞仲象之子大祚荣又在天门岭一战大败李楷固的追兵,李楷固侥幸脱身。尽管李楷固率部追击靺鞨人是受朝廷差遣,但双方的交战毕竟造成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互相仇杀。所以,在此后的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双方关系一直不睦。也正因如此,渤海人才在其西部边陲重镇——扶余府“常屯劲兵捍契丹”[4]

2.与突厥的关系

突厥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突厥人最早起源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以北,约在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北齐天宝三年(522),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在于都斤山(今蒙古杭爱山)建立牙庭(即都城),史称突厥汗国。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突厥被隋朝打败而发生内乱,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东突厥为唐军所灭。但是,东突厥又在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复国,并再度强盛起来,“其地东西万余里,控弦四十万”[5],就连契丹、奚等也因畏其势力而一度依附之。

关于渤海人与突厥的关系,有关史籍中的记载非常简略,所以无法窥其全貌,只能根据相关的记载做出推测。渤海建国后不久,大祚荣就“遣使通于突厥”,渤海人还曾与黑水靺鞨人一道“请突厥吐屯(吐屯就是突厥派驻各地负责监管和收税的官吏)”。[6]我们认为,渤海人此举并非出自其本意,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其根本目的是要借助突厥人的力量来对抗唐朝,同时也可使自己不受来自突厥、契丹等确定西邻的侵扰,赢得发展壮大所需要的时间。8世纪30年代以后,突厥人的势力逐步走向衰落。在这种情况下,渤海人对突厥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突厥遣使求合,拟打两藩,奚及契丹”[7]。但是,大武艺对此却断然拒绝,还准备将突厥使臣押送到长安,后因唐玄宗的劝说才作罢。大武艺此举表明,此时的渤海人已下决心断绝与突厥人的关系,诚心诚意地改善与唐朝的关系,也正是从这时起,渤海与唐朝的关系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3.与室韦的关系

室韦也是我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同样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室韦之名最早也是见于北魏时期。室韦各部落的形成发展过程比较复杂,部落数量也很多。隋朝时期,室韦形成5个大的群落,即南室韦、北室韦、钵室韦、深末怛室韦和大室韦。[8]唐朝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室韦各部名称达二十余个,即乌素固、移塞没、塞易支、和解、乌罗护、那礼、山北、小如者、大如者、婆莴、岭西、黄头、达姤、讷北支、乌丸、大室韦、西室韦、蒙兀、落坦、东室韦、骆驼、达木等,其中黄头室韦分布在今农安、乾安、长岭一带;东室韦分布在今洮儿河下游北岸,达姤室韦则分布在今松原一带。[9]

关于渤海人与室韦诸部的关系,史籍中并没有明文记载,但根据黄头室韦、东室韦和达姤室韦存在的时间和分布的地域来看,他们应该与渤海人有来往,并在渤海强盛时期受到渤海人的控制。

4.与靺鞨各部的关系

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后,靺鞨各部中除粟末部和白山部外,伯咄和安车骨等部亦成为渤海国的组成部分。但是,拂涅、越喜、铁利和虞娄等部却仍然独立于渤海国之外,当黑水靺鞨强大之时,上述四部曾归其管辖。据统计,自高王大祚荣十七年至文王大兴四年(714—741),拂涅部或单独朝唐,或与渤海人一起朝唐达18次之多,铁利部有14次,越喜部则为11次。[10]而从大兴四年至大彝震咸和十年(741—840)的百年间,除康王大嵩璘正历元年(802)越喜和虞娄分别朝唐一次外,其他诸部竟然一次也未朝唐。这说明,拂涅和铁利等部在大钦茂时期已为渤海国所控制或吞并。而越喜和虞娄则是在宣王大仁秀“讨伐海北诸部,开大境宇”[11]时为渤海国所吞并的。渤海国吞并上述各部后,便以其故地为基础设置行政区划。例如,在拂涅故地设置东平府;在铁利故地设置铁利府;在越喜故地设置怀远府和安远府;在虞娄故地设置定理府和安边府等。

在靺鞨各部中,黑水靺鞨诸部最为强悍。黑水靺鞨包括思慕、郡利、窟说、莫曳皆、拂涅、越喜、铁利和虞娄等部,其势力强盛时期统治的部落多达16个。为加强与中原内地的联系,黑水靺鞨于唐贞观十四年(640)遣使入唐朝贡,唐朝则以其统治的地区置黑水州,将其纳入了唐朝的行政管理体制。此后,黑水靺鞨朝唐不断。开元十四年(726),唐朝又以黑水靺鞨所辖之地置黑水都督府。在唐朝的大力支持下,黑水靺鞨的力量进一步加强,甚至当渤海国建立后,它也仍然保持独立朝唐,不受渤海国节制,从而成为东北北部唯一能与渤海国抗衡的政治力量。黑水靺鞨是唐朝用来牵制渤海国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渤海国扩张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正因如此,武王大武艺在位时期才打算发兵征讨黑水靺鞨。但是由于渤海国内部出现了矛盾,发生了大门艺拒绝领兵征讨黑水靺鞨并逃亡唐朝的意外事件,渤海国征讨黑水靺鞨的计划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此事件还导致渤海国与唐朝关系紧张,甚至爆发了战争。但是,渤海国并未就此罢休。经过文王大钦茂的励精图治,渤海国的国力进一步增强,并在开元二十九年(741)突厥势力瓦解后,不失时机地北进,征服和吞并了拂涅和铁利等部,从而为以后征服黑水靺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钦茂去世后,渤海国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国力有所削弱,对外扩张也一度停止了。元和十三年(818),宣王大仁秀即位了。大仁秀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统治者,在他的有效统治下渤海国的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国力得到了恢复和增强,而此时的唐朝却早已是藩镇割据,内乱不断,根本无暇顾及东北边疆之事。大仁秀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举向北扩张。他首先吞并了越喜和虞娄等部,接着便把矛头直指黑水靺鞨,进行了一系列战争,虽然未能最终吞并黑水靺鞨,但却牢固地将其控制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使之不复与王会矣”[12],时间长达一百余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