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学报(第1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按:中国语音感知研究的新进展

孔江平

传统语音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是通过听音记音的“口耳之学”记录语音,然后整理出来语音的音位系统。由于记音的往往不是母语者,所以记录的语音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准确性,为了避免这种不准确性,记录的语音要进行同音词校验,但同音词校验只能解决音类的问题,不能解决音质和音位处理的问题。目前在音位系统的处理中,通常都是使用结构主义的音位学原则,即对立性原则、互补性原则、相似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这些原则在结构层面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被广泛使用。但结构主义音位学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利用结构主义音位学的方法,不同的人调查同一种语言往往会得到不同的音位系统。虽然在音位的结构层面不认为是对错的问题,但从现代语音学的角度看,是没有准确确定大脑中的音位认知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声学和生理学被应用于语音学的研究,如,对于声调可以用基频来描写,对于元音可以用共振峰来描写,对于塞音可以用音轨来描写,这大大推动了语音学的发展和语言学的发展。然而,人们大脑中的音位是一个感知范畴,音位的感知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变量到音位感知范畴的认知过程,单从语音的物理变量很难计算出来音位,因此,需要通过语音的感知和认知实验测试出音位的感知范畴。语音的感知实验首先需要合成出具有某些声学区别性特征的变量,由于声学合成技术的限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进行语音和音位的感知研究。语音合成技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斯金斯实验室的电子仪器合成方法到八九十年代的串并联参数的合成,又从串并联参数合成到21世纪的自然语音样本改动的合成,可以说在21世纪的头十年中,语音合成技术已经日趋完善,使语音和音位的感知研究成为可能。

在语言学研究中,一个迫切的任务就是怎样通过语音的感知研究确定音位的感知范畴。目前,从技术上可以用不同原理的基音同步叠加法改变基频,获得具有很高自然度的语音合成样本,可以利用线性预测和倒谱的原理改变共振峰的结构合成出不同单元音和二合元音的样本,可以通过改变音轨合成用于塞音感知的辅音样本,还可以通过改变功率谱结构进行不同发声类型的样本合成,这为开展语音的感知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了推动中国语音学的感知和认知研究,我们编辑了这本语音感知的专辑,本专辑集中15篇近年来语音感知研究的新成果,其中大部分论文在技术上利用语音合成技术合成了渐变特征的语音样本,通过确认听辨和区分听辨实验,对音位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单音节声调感知10篇,双音节声调感知2篇,元音长短感知1篇,汉语焦点重音感知1篇,元音感知1篇。从这些语音感知的研究论文看,中国的语音学研究已经涉及语音和音位感知的不同层面,开始进入到语音感知和认知的新阶段。现代语音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已经从面向语言学的语音学发展到语音科学的阶段,语音感知的研究也涉及更广泛的科学领域,如,语音工程、语音病例、司法语音、儿童阅读障碍、语音乐律等领域,语音感知和认知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的语音科学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