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音学报(第11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引言

声调作为音节中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在普通话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其区别主要在基频(F0曲线)、能量包络(振幅)和音长三个方面[8]。其中,基频是影响声调感知最主要的因素[7][8][11]。但声调的表达不只依靠基频,还要依靠振幅和音长[25]。因此,能量包络、音长等声学特征也应作为影响声调感知的因素加以考察。

能量包络反映了声调的振幅变化,具体表现为音强曲线。吴宗济和林茂灿[27]通过实验将普通话声调的音强曲线归纳为平台型、前强型、中强型、后强型和双峰型,认为四声和音强曲线之间的关系并不固定,即上声的音强曲线不都是双峰型,阴平和阳平的音强曲线也只是多数为前强型和中强型。Coster和Kratochvil[4]对大量自然语言进行了区分实验,结果表明在很大程度上,振幅曲线是具有声调特殊性的。Whalen和Xu[15]以信号相关噪音(signal-correlated noise)为刺激音的四声辨认实验也证实了Coster和Kratochvil[4]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阴平和去声的振幅曲线最为相近。

声调的时长即声调的持续时间,在汉语音节中,普通话四声在音长方面存在差异[2][5][8]。吴宗济和林茂灿[27]通过对四声的相对时长进行分析,认为时长在声调中并无一定的相对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声比其他声调要长一些。研究表明,普通话中单音节声调时长关系大致为:上声>阳平>阴平>去声[17][19][23],但也有实验分析指出男声声调音长关系为阴平>上声>阳平>去声[23]。

当前对影响声调感知的声学特征研究主要集中于基频,即音高因素方面,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基频信息对声调感知确有显著影响[13][26]。能量包络对声调感知影响的研究较少,多在耳语的声调感知研究中有所讨论,因为在耳语中基频信息缺失,故声调的表达主要依赖于振幅信息[21][25][28]。音长对声调感知影响的讨论较多,但在实验结果上不同研究间存在争议[3][13][14][29]。基于上述研究,我们拟采用范畴感知的范式——辨认实验和区分实验,就能量包络对普通话声调感知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对音长因素对普通话声调感知的影响进行实验再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