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韵律特征分析
前面通过听辨实验确认了焦点实现为不同级别的重音,而重音的声学相关量有音高和时长等,因此下面我们考察不同句法结构和信息结构中焦点重音的音高F0和时长变化模式。重点考察焦点位置的F0变化以及焦点前后音高音变化,特别是焦点后音域压缩PFC的现象。同时,比较核心重音与核心后重音的音高时长变化。
4.1 音高F0
我们对10人的音高曲线按照不同声调句和焦点类型进行平均,并进行方差分析。下面分类讨论。
4.1.1 宽焦点和主语单焦点
单焦点情况不是本研究考察的重点。这里为下文研究作为参照标准而进行初步观察。图3的音高曲线图分别涵盖了四种句子结构类型,信息结构为宽焦点BF与单焦点NF(在主语位置)两种情况,选取阴平句的基频平均值作为展示范例。其中,浅色线条为宽焦点情况,深色线条为主语单焦点情况,方框所表示的区域为单焦点中焦点所在位置。在本研究中,分析窄焦点的语音变化时,都是以宽焦点为参照基线。
宽焦点情况,图3显示主语S承载核心重音。句末宾语O1或者O2也被感知为重音,但得分较低。音高上表现也是主语位置最高,然后下降,再逐渐上升到末尾,主语的音高总体高于末尾宾语的音高。O1后明显感知存在一个韵律边界,因此O1与其后接的成分M2或者O2之间有一个明显音高重置。此时,O1或者O2为韵律词内部重音。
单焦点情况,将焦点控制在主语位置,在上文的感知结果中,主语很好地被感知为核心重音。从图3中可以观察到,焦点位置上,音高曲线相对于宽焦点位置有非常明显的抬升。我们对其焦点位置上的基频平均值进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然后我们又对其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多重比较,Bonferroni的分析结果显示,单焦点主语的基频平均值要高于宽焦点。而在主语单焦点情况中,焦点后位置还有明显的焦点后压缩PFC现象,并且这种F0的压缩一直延伸到句末,跨过了O1后的韵律短语边界,在边界后也能观察到一个音高重置的动作。
比较图4单焦点的句子[12][33]的PFC的情况,这里的PFC情况不同,不是从焦点后一直下倾达到句末的最低,是先急后缓。产生原因主要是语法结构与图4不同,造成句中O1后有一个韵律短语边界,并且从重音感知结果看,在F-S核心重音后还会感知到两个次要重音,但感知得分很低,远远低于主语,并没有明显的核心后重音出现。从F0表现上看,主语后的F0压缩趋势受到抑制,F0从O1开始直到句末一直保持不变。
图3 不同句法结构中主语单焦点F-SU与宽焦点BF的F0曲线
图4 “刘民提拔毛蓝了。”[33]
表2 不同句法结构的单焦点与宽焦点在主语位置上音高方差分析
4.1.2 双焦点
双焦点实验句的设计涵盖了四种句子结构类型,句子长度有所变化,每种句法结构又包含了不同的信息结构组合。下面按照句子结构逐一分析。
句子结构SVO1O2。这个句子结构是本次实验中句长最短的。双焦点的位置,除了主语(S)一直控制承载修正焦点外,间接宾语(O1)和直接宾语(O2)也被设计为焦点承载成分,因此有F-S-O1和F-S-O2两种信息结构。图4以阴平句为例给出了音高曲线图,分别观察焦点位置F0及焦点后音高变化情况。
图5 句子结构为SVO1O2的双焦点阴平句平均F0曲线,上下图分别对比F-SU-O1和F-SU-O2与宽焦点NF和单焦点F-S的情况
在第一种双焦点情况(F-SU-O1)中,焦点位置为主语(S)和间接宾语(O1)。从感知结果可知,主语S作为修正焦点实现为核心重音,间接宾语O1实现为核心后重音。从图5的上图中可以观察到,双焦点的主语F0比宽焦点情况有非常明显的抬升,抬升程度与单焦点F-S情况相一致,说明主语位置在单焦点和双焦点的情况下F0曲线都有明显的抬升。我们对三种情况下主语位置的基频值做了单因素方差检验,数据结果统计在表3中,显示三者差异显著,且均值比较上单焦点情况中主语位置的基频值最高,其次是双焦情况。之后,我们在差异性显著的情况下进行了post hoc检验,Bonferroni的检验结果是双焦情况与宽焦情况有明显差异(P1=0.001,P2=0.011),而与单焦情况差异不显著。第二个焦点位置,即在感知上为核心后重音的O1位置上,F0的抬升与宽焦情况相比第二个音节抬升不明显(P=1.000)。对于焦点后音高变化,相对BF来说,核心重音S后没有明显的PFC现象,Bonferroni检验结果与宽焦无显著差异;而核心后重音O1后,即在O2上出现了明显的PFC现象,与宽焦相比差异显著(P<0.001),压缩程度与单焦相似(P=1.000)。
在第二种双焦点F-SU-O2中,焦点位置为主语(S)和间接宾语(O2)。从感知结果可知,主语S作为修正焦点实现为核心重音,间接宾语O2为核心后重音。首先看主语F0情况。核心重音主语位置上基频曲线较宽焦情况有很明显的抬升(Bonferroni检验,P<0.001),且抬升程度与窄焦情况基本吻合(Bonferroni检验,P=1.000)。在核心后重音位置O2上,双焦点情况的基频均值为三种情况中最高(见表3),在post hoc检验中其与宽焦情况差异不显著。根据之前感知实验的结果,宽焦情况下除主语位置外还有直接宾语(句末)位置还有一个韵律词重音,也解释了为什么O2位置上宽焦点和双焦点的F0没有区别。再来检测焦点后音高变化,核心重音主语位置后PFC依旧不明显,但均值相较于宽焦情况是有所下降的。总体看,双焦点F-SU-O2的音高实现与宽焦点NF没有显著的差异。
以上两种情况中,核心重音主语的F0显著高于核心后重音的F0(P<0.05)。
表3 句法结构为SVO1O2的双焦点与宽焦点NF、窄焦点F-S的F0方差分析
句子结构SVM1O1O2:双焦结构中除了主语为修正焦点外,另一个焦点的位置可以出现在M1、O1和O2三个位置上,两个焦点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按照感知结果,此时主语的修正焦点实现为核心重音,第二个焦点成分为M1或者O1或者O2,且实现为核心后重音。我们来看一下,三种信息结构中核心重音和核心后重音的音高实现情况,如图6所示。
在第一种情况F-SU-M1中,主语位置的F0相较于宽焦有明显抬升,基频均值为F-SU>F-SU-M1>BF,且双焦抬升程度与单焦点(在主语)情况无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P1=1.000,P2=0.243);同样,在第二个焦点位置(M1)上,也有明显的F0抬升,与宽焦情况差异显著(Bonferroni检验,P1=0.004,P2=0.007)。焦点后音高压缩PFC现象,在主语位置后的V1(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基频均值三种情况为F-SU<F-SU-M1<BF,但双焦点情况主语后F0压缩不显著;第二个焦点位置M1后有明显的PFC现象,F0压缩趋势一致延续到句末,与主语单焦点后的F0趋于重合,且PFC跨过了O1后的韵律边界。也可以看到O1后韵律边界对F0下倾趋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图6 句子结构为SVM1O1O2的双焦点阴平F0均值(方框是焦点位置)
在第二种情况F-SU-O1中,第二个焦点的位置继续后移至间接宾语(O1)上,主语位置承载核心重音,间接宾语O1承载核心后重音。核心重音的F0有明显的抬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种情况差异显著均值比较为F-SU>F-SU-O1>BF(Bonferroni检验 P=0.046);核心后重音位置O1上F0较宽焦情况有显著抬升(Bonferroni检验P=0.069)。而核心重音位置后依旧没有显著的焦点后压缩PFC现象,但在核心后重音O1后有显著的焦点后压缩。句末F0也与单焦点的目标值重合。
第三种双焦点情况F-SU-O2,第二个焦点的位置继续后移至句末位置(O2)。主语承载核心重音,直接宾语O2承载核心后重音。核心重音的F0较宽焦情况有明显抬升,且程度与单焦点情况没有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P1=1.000,P2=0.528);句末焦点位置与宽焦情况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焦点后F0变化情况,主语位置后,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三种焦点情况差异显著,且均值比较为BF>F-SU-O2>F-SU。从压缩程度看,较主语单焦点F-SU要小,压缩趋势止于O2。由于第二个焦点O2在双焦点句中实现为核心后重音,且在宽焦点中O2也实现为一个次级重音,它们的音高表现没有显著差异。
以上三种情况中,核心重音主语的F0显著高于核心后重音的F0(P<0.05)。主语上核心重音比宽焦点的F0抬高,从而引起核心后重音的PFC的压缩,程度比宽焦点要大,压缩趋势一直延续到核心后重音开始。比较三种情况的核心重音后的PFC,看到PFC压缩程度受后接的核心后重音位置影响,距离越远PFC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原因也非常清楚,由于核心后重音的音域拉宽,F0抬高,这种逆向协同发音(anticipatory effect)抑制了其前的PFC变化趋势,两个重音距离越近,逆向协同发音的影响越大,对PFC抑制作用越大;距离越远逆向协同发音的影响越小,对PFC抑制作用越大。
句子结构SVO1M2O2。主语为修正焦点,第二个焦点位置分别控制在O1、M2和O2上。主语焦点实现为核心重音,第二个焦点实现为核心后重音。各种信息结构中音高曲线的均值如图7所示,第二个焦点位置逐渐后移,与第一个焦点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图7 SVO1M2O2的双焦点阴平句的F0均值(方框是焦点位置)
第一种情况F-SU-O1。主语位置上三种情况的F0,在第一个音节上差异性不显著(P=0.091),在第二个音节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5),基频均值比较为F-SU>F-SU-O1>BF;O1位置上F0较宽焦情况有显著抬升,在差异性上第一个音节与宽焦有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结果为P<0.001,而第二个音节差异性不显著(P=0.188)。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压缩不显著,Bonferroni检验结果显示,且双焦点情况与宽焦点情况相比差异性不显著(P=0.419)。而第二个焦点后有明显的焦点后压缩现象,其压缩程度与单焦点情况相似,无显著差异(P>0.05)。
第二种情况F-SU-M2。F0相较于宽焦点情况有抬升,但从统计结果看其差异性并不显著,Bonferroni检验结果P>0.05。第二个焦点位置上第一个音节的F0相较于宽焦点的位置有明显抬升,且有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P=0.004),而第二个音节出现了明显的压缩现象,即在修饰成分M2发生了韵律词内部单音节音域的压缩。再来看主语位置后的压缩情况,从图中观察,有明显的焦点后压缩现象发生,从统计结果看,与宽焦相比差异显著(Bonferroni检验,P=0.023),基频均值比较为F-SU<F-SU-M2<BF。压缩的趋势延伸到O1、O1后的M2出现一个音高重置。
第三种情况F-SU-O2。首先来看焦点位置F0的变化情况,主语承载核心重音,其F0抬升的程度与宽焦点情况以及单焦点情况相似,Bonferroni检验结果显示,双焦与宽焦情况相比,P1=0.119,P2=0.112;与单焦情况相比,P1=1.000,P2=0.693,双焦情况与单焦情况更加相似。第二个焦点位置上,双焦点情况与宽焦点情况无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P>0.05),都承载核心后重音。而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可以观察到一个明显的压缩现象,其与宽焦点情况和单焦点情况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基频均值比较为F-SU<F-SU-O2<BF,Bonferroni检验结果与宽焦相比P=0.011,与窄焦相比P=0.008。压缩的趋势延伸到M2,但在O1后,M1开始出现一个F0的小跳跃。
上面三种情况,也是核心重音的音高显著高于核心后重音,并且核心重音后的PFC压缩程度也与后接重音的位置相关,受到后面核心后重音的逆向协同发音影响。
句子结构SVM1O1M2O2。最后一种句子结构是同时增加了两个修饰语成分,句子长度最长为13个音节。除主语位置依旧控制为修正焦点,实现为核心重音外,第二个焦点成分分别为M1、O1、M2、O2,与主语处焦点位置的距离依次增大,实现为核心后重音。音高曲线如图8所示。
图8 SVM1O1M2O2的双焦点阴平句的F0均值(方框是焦点位置)
第一种情况F-SU-M1。主语位置上的F0变化,第一个音节F0较宽焦和单焦的并无显著差异(P>0.05),第二个音节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之后的Bonferroni检验中,其与宽焦点情况更相似(P=1.000),分析结果表明,F0并没有发生显著抬升。第二个焦点位置上,F0与宽焦点情况相比也并无显著差异(P1=0.227,P2=1.000),因此也没有F0的显著抬升。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并没有明显的焦点后压缩现象,Bonferroni检验结果显示与宽焦点情况无显著差异P=0.098,与窄焦点情况相比差异显著为P=0.043。而在第二个焦点位置后,与宽焦点情况相比有显著的压缩现象(P=0.003),压缩趋势持续到句末,但在O1后由于韵律边界影响,M1开始处有一个很小的F0重置。
第二种情况F-SU-O1。第二个焦点的位置移动至间接宾语位置O1。主语位置上,依旧实现为核心重音,第一个音节F0相较于宽焦点和单焦点情况无显著差异(P=0.130),第二个音节F0有显著差异(P=0.030),再进行Bonferroni检验,双焦点情况与宽焦(P=0.944)、单焦(P=0.261)情况无明显差异,与单焦情况相似,分析结果表明主语位置F0并无显著抬升。第二个焦点位置上,F0的抬升情况与宽焦点情况相比两个音节均无显著差异(P=1.000)。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进行Bonferroni检验,数据结果显示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的F0与宽焦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与单焦点情况差异不显著(P=0.132);在第二个焦点后也可以观察到显著的焦点后压缩现象(与宽焦点相比P<0.001,与窄焦点相比P=0.552),压缩趋势持续到句末。
第三种情况F-SU-M2。第二个焦点移动至第二个修饰成分M2上。主语依旧实现为核心重音,M2实现为核心后重音。F0的变化情况,主语第一个音节三种情况无显著差异;第二个音节在三种情况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Bonferroni检验中,双焦情况与宽焦情况相比P=0.315,与单焦情况相比P=0.838,都无显著差异,但与宽焦差异更大。分析表明,在主语位置上没有显著的F0抬升。再来看第二个焦点位置,修饰成分M2的第一个音节与宽焦点相比无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P=1.000),也没有显著的F0抬升;但M2第二个音节与宽焦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这里第二个音节“根”已经变成轻声音节。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与宽焦情况相比有显著差异(Bonferroni检验,P=0.001),与单焦点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Bonferroni检验,P=0.699),说明主语后出现了显著的焦点后压缩现象,压缩持续到O1结束,由于M2为一个核心后重音,因此M2出现明显的F0重置,影响到主语后PFC的压缩,使其压缩程度小于单焦点F-SU情况;第二个焦点,从其第二个音节开始就出现了F0压缩现象,一直持续到句末。
第四种情况F-SU-O2。第二个焦点位置移至句末O2。主语实现为核心重音,O2实现为核心后重音。主语F0抬升情况,与宽焦点和单焦点情况相比,进行Bonferroni检验,与两者差异性不显著(宽焦P1=0.068,P2=0.346;单焦P1=1.000,P2=0.371)。句末焦点F0与宽焦点也没有显著差异。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后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与宽焦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8),而与单焦点情况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420),即压缩程度与单焦点情况无显著差异,一直持续到O1结束,受到韵律边界的影响,M2的F0较其前面的成分(O1)有一个重置,抬升至与宽焦相近的程度。
以上四种情况下,核心重音的F0显著高于其后的核心后重音的音高。同样,核心重音后的PFC压缩程度与后接重音位置相关,受到后接重音音高的有逆向协同发音的影响,同时韵律边界也有对下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4.1.3 三焦点
我们对不同位置的焦点进行两两组合,因为这种情况要求的焦点承载位置较多,因此我们采用了句子长度最长的句子结构,即SVM1O1M2O2来考察。焦点情况组合后共有四种,主语修正焦点实现为核心重音,而其后设计的两个焦点成分均实现为核心后重音,四种焦点结构的阴平句F0均值曲线如图9所示。
第一种情况,焦点承载位置为主语,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F-SU-O1O2)。主语和双宾语为承载焦点的成分。首先考察焦点位置F0变化情况。主语位置第一个音节,三种情况相比无显著差异;第二个音节差异显著(P=0.007),再进行Bonferroni检验,结果表明F-SU-O1O2与宽焦相比无显著差异(P=1.000),与单焦情况差异显著(P=0.008<0.05),说明在主语位置上相对宽焦点F0并没有抬升。再来关注第二个和第三个焦点,即在双宾语的位置上,其F0的抬升情况与宽焦情况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即没有抬升现象。关于焦点后压缩的情况,主语位置后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F-SU-O1O2与宽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4<0.05),而与单焦点的压缩情况无显著差异(P=0.599),说明在主语位置后发生了显著的压缩现象。第二个焦点(O1)后的区域为修饰成分M2;同时,M2又是第三个焦点O2的焦点前成分。我们观察到M2并没有发生压缩现象。
图9 SVM1O1M2O2的三焦点阴平句的F0均值(方框是焦点位置)
第二种情况,焦点承载位置为主语,第一修饰语和第二修饰语(F-SU-M1M2)。将焦点控制在主语和两个修饰语的位置上。在三个焦点位置上F0的抬升与宽焦点情况相比均不显著。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谓语动词第一个音节与宽焦点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3<0.05),与单焦点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245),说明压缩程度与单焦情况相似。第二个焦点M1后的区域为O1,O1上出现了压缩情况,但Bonferroni检验结果表明其与宽焦和单焦情况中O1位置上F0的下倾程度无显著差异(宽焦P=0.054,单焦P=0.088),基频均值比较BF>F-SU-M1M2>F-SU,说明M1后有压缩,但压缩程度没有单焦点压缩程度大。第三个焦点M2,由于第二个音节“跟”变为轻声,依旧在词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变调和音域的压缩,而焦点后的区域(O2)有明显压缩,其程度与单焦点无显著差异(P=0.490)。
第三种情况,焦点承载位置为主语,第一修饰语和间接宾语(F-SU-M1O2)。除了主语修正焦点,其他两个焦点选取第一个修饰语成分(M1)和直接宾语(O2)。F0变化情况与前两种情况类似,与宽焦点比在焦点位置上均没有显著的F0抬升。焦点后压缩情况,主语位置后的压缩依然显著,与单焦相比无明显差异(P=0.126),与宽焦相比差异显著(P=0.006)。第二个焦点位置(M1)后,也有显著压缩情况,由于受到O1后的韵律边界影响,压缩现象到O1后就停止了,其后的成分M2的F0有一个显著的重置。比较单焦点F-SU,可以看到M1后的PFC压缩程度,同时受到O1后的韵律边界和O2上重音的影响。
第四种情况,焦点承载位置为主语,直接宾语和第二修饰语(F-SU-O1M2)。焦点位置组合为主语、间接宾语和第二修饰语成分。F0的抬升在各焦点位置上依旧不显著,主语与M2后的压缩现象与宽焦点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46,P=0.000),主语后压缩与窄焦点情况差异显著(P=0.025),M2后压缩与窄焦点情况差异不显著(P=0.358),M2中第二个音节也变为轻声,出现F0压缩,趋势一直延续到句末。
以上四种情况,核心重音F0均值都显著大于后接的两个核心后重音F0均值,第三个焦点重音处于第二个韵律短语中,实现为韵律短语重音。对比四种情况,无论核心重音后的PFC还是第二个焦点重音后的PFC的压缩程度,都受到它们后接重音的逆向协同发音影响,O1后的韵律边界对下倾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随着句子结构的变化,句子成分的增加,句子长度逐渐增长,主语位置,即核心重音位置后的压缩程度逐渐增大。
4.2 时长
我们对不同句子结构类型、不同信息结构组合中的每个音节的时长进行了单因素方差检验。表4中展示了阴平声调组在焦点位置上音节时长的平均值比较结果。
表4 不同句法结构和信息结构中阴平句时长统计分析
续表
结果显示,在句子结构SVO1O2中,除句末位置,焦点位置上的音节时长都有显著差异,且双焦情况的均值最大。在SVM1O1O2的结构中,与第一种情况相似,句末位置无显著差异,其他在时长上都有所表现。而当句子长度逐渐增长时,增加到SVM1O1OM2O2,我们可以发现,焦点位置上时长因素的显著性差异越来越小。但在M2为焦点的位置上,还是有时长的显著差异,因为M2词内部承载重音的音节主要是在修饰成分“三”上,第二个音节“根”变为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