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2018)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标志着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的开始。2018年在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下,贯彻“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方针,不断取得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等一系列新成就,从而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贯彻科学立法,提高立法质量与水平

按照2018年立法工作计划安排,这一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立法的主导作用,立法成绩十分显著,为提高立法质量与水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固的法治保障。为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了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统一协调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促进法治中国建设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首先,在立法工作方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党的十九大的新理论、新战略写入国家根本法,提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促进宪法不断完善、与时俱进;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创新发展国家监察制度,深入贯彻党的政策部署,促进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机结合,推动反腐工作的顺利展开;通过了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新增了缺席审判制度,确保对外逃贪官的法律制裁,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的刑事诉讼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2018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为保护英雄烈士提供了法律保障,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救援条例》,加强消防救援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有效保护人民群众安全与保障国家长治久安;通过了《电子商务法》,加强了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构建良好的市场氛围与秩序;修改了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了个税起征点,有利于优化税率结构,为人民群众获得改革红利提供了保障;修订了公务员法、公司法等,为人才队伍建设、经济建设等提供了制度保证。2018年着重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建设,修订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以促进土地流转、顺应改革变迁的需要;[24]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及时修改和废止了不合时代精神的文件、规定等;通过了土壤污染防治法,这是我国第一部规范防治土壤污染的专门法律,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也有助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其次,地方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具有地方特色。“截至2018年3月,已有273个设区的市经相应省、自治区确定开始行使地方立法权,其中249个已经制定完成自己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并经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已达621件。”[25]例如,江苏省人大常委会贯彻英雄烈士保护法的精神,审议通过了《南京市国家公祭保障条例》,为南京市国家公祭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对其他地方的立法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为了改善营商环境,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云南省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这一条例是普洱市行使地方立法权的开山之作。

此外,在科学立法工作取得成就的同时,立法机关仍然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使得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立法工作中得到落实。优化完善立法工作的程序,充分采纳各方面的建议与意见,为公众提供更广阔的政治参与平台,做到民主立法。落实《关于立法中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的工作规范》,健全立法机关与社会公众的沟通联系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立法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立法的科学性、民主性,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立法保障。

(二)坚持严格执法,促进执法规范化

严格执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2018年,各执法机关坚持严格执法,落实规范执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规范与约束作用,进而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首先,环境执法取得一系列成果。为了响应打好攻坚战、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2018上半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开展2018年环境执法大练兵的通知》。各地方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如成都市环境监察执法队伍凝心聚力、创新机制、科学执法、高效规范,共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336件,月均处罚案件达195件,环境行政处罚金额共1.368亿元;[26]海南省则开展异地执法、联合交叉执法、冬春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行动、整治自动监控设施专项行动、“双随机一公开”专项行动等,立案1172件,罚款1.84亿元。[27]山西省为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力度,首次开通了省级12369环保举报投诉热线,拓展了人民群众环境信访举报的途径。

其次,公安执法有了新发展。为了保障民警依法履职、维护国家尊严,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机关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规定》,有利于提升维护民警执法权威工作的法治化水平,鼓励公安队伍忠于职守,推动执法工作规范化。同时,云南省公安厅开发了“云南公安执法公开信息查询系统”。群众可以通过官网、手机微信客户端等渠道,查看所有向社会公开的执法信息,从而增强了执法的透明度,促进执法水平与质量的提高。

再次,文化执法力度加强。2018年,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81万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04万家次,责令整改1.2万家次,办结案件4.1万件,罚款1.2亿元。[28]北京市为加大文化执法力度采取了多项措施,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操纵、经营“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网络游戏、网络表演、网络文学等专项整治行动等,净化文化市场风气,深入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

最后,市场监管执法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债券市场执法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旨在强化监管执法,加快债券市场执法机制的建立,推动我国债券市场平稳发展。浙江省研发了全国首个市场监管互联网执法办案平台,这是市场监管联合互联网大数据优势的巨大创新,有利于其更好地查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工作成效。北京市也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建设了风险洞察平台,这一平台能够建立企业行为关系网络,准确把握市场情况,从而实现监管的精准化,为优化营商环境,保持良好市场秩序提供了保障。

(三)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首先,深入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1月,司法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改革的意见》,对新时代司法行政改革做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为司法工作提供了目标和任务。紧接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后,司法部进行重建,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进行职责整合,并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司法部。司法部重建对于解决职能交叉、合理配置资源、深化依法治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完善司法法律体系建设。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人民群众了解司法、参与并监督司法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弘扬司法民主、增强司法的公信力。10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晓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此举是完善我国刑事法律体系的需要,是加强国际合作、打击严重有组织犯罪,包括腐败犯罪的需要,是顺应国际合作的规则需要。[29]同时,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支柱,其修订为下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了坚固的法律支撑,能够有效保障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最后,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一是建立了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是刑事司法体系的重要部分,这一机制的建立能够进一步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增强刑事诉讼的公正力与公信力。天津市、贵州省等各地积极响应,纷纷建立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了人权司法保障,促进了司法公正。二是借助互联网完善司法服务平台。一方面,“12348中国法网”被更名为中国法律服务网。中国法律服务网的正式上线,是公共法律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它运用大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能够有效提升法律服务能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同时,中国法律服务网正式开通了“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采用实名注册的形式,群众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出批评建议,更好地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人民满意度。另一方面,各地积极响应司法部的号召,努力推进省级法网建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3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32个省级平台已全部建成上线,并与部级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至此,司法部全系统上下一体、协同联动的“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30]与此同时,各省和地方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供优秀经验。如上海司法局搭建了“四纵三横”的普惠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浙江省构筑由在线、智能、视频咨询三部分组成的全方位网上法律咨询服务,山东省则构建了村居法律顾问微信群服务机制,切实做到方便群众、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此外,司法行政改革注重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司法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坚持贯彻党中央的政策,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与优质的法律服务。

(四)加大普法力度,促进全民守法

全民守法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是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促进全体人民知法、懂法、守法,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道路。2018年是“七五”普法实施的第三年,处于重要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首先,强化国家机关的普法责任。全国普法办印发《中央国家机关普法责任清单》,有利于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对于各部门履行普法责任,推进普法工作起到了带头作用。为了加强对全国法治教育的考核与评估,全国普法办还印发《全国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考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推动全国法治宣传教育考核评估体系化、科学化,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量化考核提供了基本标准。同时,强调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守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级干部做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领导干部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31]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法治文化,促进全民守法。2018年,全国各地围绕法治宣传,积极实践,不断创新形式和丰富内容。一方面,在国家层面上贯彻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成立了全国法治宣传教育专家咨询组,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法治宣传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加强对宪法的宣传力度。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增强人民对宪法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2018年开展了首次“宪法宣传周”活动,其主题是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促使宪法深入人心,促进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司法部开展了以“弘扬宪法精神 走进司法行政”为主题的司法行政系统第一届开放日活动,全国各省(区、市)司法行政机关同步组织开展开放日活动。借此活动,人民群众可以走进司法部,增加对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等司法机构的了解,通过近距离感受这一形式达到普法的目的。

最后,地方以宪法修改为契机,创新宣传形式,取得一系列成果。例如,为了让领导干部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宪法,浙江省把到陈列馆参观学习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教育的必修课。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4000多家单位组织干部走进陈列馆,观众量超过12万人次。[32]苏州创办了网上宪法馆,拓宽了学习、了解宪法的途径,市民可以通过微信、微博、法治网等方式参与线上学习,从而拉近了人民与宪法的距离。与此同时,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青少年法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省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体验基地,创新“体验式”普法,仅2018年1月至10月,全省已开展各类“体验式”法治教育活动6865场次,参与中小学生达98.2万人次,成为广大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律熏陶的重要平台,也为教育、司法、公安、检察等部门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式。[33]中小学积极进行法治教育与实践,开展“法治成人礼”“法治夏令营”等各类亲子活动,通过趣味性活动促进青少年法治观念的增强,为青少年成长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以此提高普法宣传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