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泉论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略论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及其与“示范区建设”的关系

1999年,早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初,“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就被云南省委、省政府作为云南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之一,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

2000年5月,云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首次把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这是全国范围内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领域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2007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的新目标。

云南省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制定了各种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将云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工作做得务实、实在,促进了云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民族群众从文化发展中得到了实惠,同时也促进了云南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一 探索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标志与意义

云南省致力于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强省已经多年,迄今已经取得了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成就,成为中华文化一道卓有魅力的风景线。云南文化使世界充分领略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魅力,看到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个性和魅力,云南文化使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尊重各民族文化多样性,扶持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及其实施的良好效果。

现在,我们需要对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标志进行探讨,以推进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工作,更加目标明确地把云南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省,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增光添彩,为世界提供文化多样性保护发展的范例。

标志一:云南文化多样性的保护、繁荣、发展为世界提供有说服力的范例。

云南各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文化多样性共存和繁荣,为世界上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如何实现相互尊重与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做法!云南的经验和做法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要达到使云南成为对世界有说服力的范例和标杆之一,还需要做很多努力。因此,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文化多样性保护、多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方面为世界树立良好形象,提供更加有说服力和可资借鉴的范例,使世界了解26个民族的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惠及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安宁的云南。

标志二:不断彰显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及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提供我国民族政策成功的范例。

云南在民族和宗教问题、多民族和谐共处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和诸多经验,云南经验是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云南26个民族实现文化的共同繁荣发展,文化促进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有力地证明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的成功,我国尊重民族文化的国策促成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而云南的民族文化也为我国的国际形象增添了不少独特的光彩!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不断彰显和加强云南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及其对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从而提供更多有说服力的我国民族政策成功的范例。

标志三:文化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能塑造民族精神,培育科学的民族信仰,促成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对国民的心灵教育和精神熏陶。

民族精神的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强国的内核,而民族精神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它包括国民道德修养、文明素质的提高,包括国家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不断完善。

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全省各族人民通过文化建设,精神境界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各民族有益于社会和民生的道德伦理得以加强,民众的幸福感能充分体现高尚、高雅的精神追求与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的统一,形成和平安宁的社会风气和淳厚朴实的民风!不久前,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不丹王国提出的一条非约束性决议,即将幸福这一概念纳入国家“发展指数”的考核中。将幸福纳入国家发展指数的想法源于不丹王国提出的“国民幸福指数”,这一概念用以衡量生活质量,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找平衡。云南也可以探索通过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实践,提出具有云南特色、符合云南省情、民情实际的国民幸福指数。云南在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方面一时难以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但无数事实证明,物质财富固然是提升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却绝非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云南人的幸福指数里,可以含有人无我有、具有云南特色、云南精神的独有因素,以此推进我国国民幸福指数丰富性的构建。

标志四:文化在物质生活上造福于民,惠及民生。

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三大战略之一,不断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形成旅游的灵魂而促进旅游,旅游的发展则反哺文化!各种形式的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云南的文化产业在西部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云南文化通过各种方式,直接造福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成为云南的一个突出特点。近年来,云南各级政府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在乡村村民委员会或自然村一级开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各地都有不少文化富民的生动例子;云南各族群众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各民族在歌舞音乐、“民间手工艺”“衣食住行”、文化旅游等诸多领域里推进文化富民的各种产业,各民族文化直接造福于民!在政府的引领推动下,社区民众独资运作、“公司+农户”公司与社区合作、个体与集体合作等多样化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例子不断增多,正形成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多样化的格局,加大云南民族文化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力度,让文化更广泛有效地造福民众,这应该是作为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标志之一。

标志五:文化促进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

把云南建成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要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当今世界,以思想和精神文化感染力、制度吸引力、价值观感召力以及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力等为代表的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整体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树立我国更好的国际形象、充分展示我国的软实力,是至关重要的工作!顾名思义,桥头堡即国家的门户,是国际上认知中国的重要渠道,彰显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是云南桥头堡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云南的优势不仅仅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区位优势,而是多方面的!以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而论,云南在我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魅力,在国际上也有很好的声誉。如何让云南独特的、我国其他省区所欠缺而很难替代的优势和云南的形象不断在东南亚、南亚国家深入人心呢?除了一直在大力推动的经贸、交通、旅游等诸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之外,应加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并大力推进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在文化遗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发绿色产品和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方面的合作,让云南精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国门。通过文化交流与合作,吸引这一地区的各界人士和更多的游客前来云南。云南这个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应当树立充满人文魅力、生态环境魅力、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相互尊重,和谐共存”的魅力形象,让人们通过云南认识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造福民生、造福人类方面的亮点和长足进步。

标志六:文化促进绿色云南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桥头堡建设的五大战略之一是把云南建成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这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也有密切的关系。云南省各民族在世世代代休养生息和生产生活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地方资源可持续利用知识,有系统的生态理念、智慧和伦理道德思想,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深入领会中共云南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几个战略目标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应充分发挥云南在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魅力和优势,充分挖掘和弘扬云南各民族的生态文明知识和生态智慧,以生态文化促进云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绿色云南的建设,使云南成为一个文化和生态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共存的典范地区。

标志七:建成文化能持续发展繁荣和充满创新精神与活力的示范区。

各民族的文化是繁荣兴旺于一时还是能持续发展繁荣、长久地造福于民,民众也从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品格和精神境界,这是衡量云南是否是民族文化强省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应致力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大培养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人,使云南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能薪火相传。

另外,文化是不能故步自封和停滞不前的。传承和创新应该是互动的,这就意味着云南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过程中,要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使之成为“绝学”“绝活”。比如,云南应该有能产生优秀文化传人的基于乡土的文化土壤,又有能产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极富云南个性魅力的艺术创新之作,不断培养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使云南成为充满文化创新精神与活力的示范区。

二 “示范区”建设对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促进作用

2011年5月,国务院批准并出台《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发重要桥头堡的意见》,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的战略地位;2012年5月,中共云南省委九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决议,6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对示范区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7月,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动员大会召开,示范区建设全面启动。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意见》中,提出了具体的“十大示范”,其中第三条是“实施民族文化繁荣示范”,示范的目标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和共同繁荣,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增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尊重、信任和学习,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影响力方面的作用。”

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与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级示范区的建设,有利于从一个个民族、一个个州市县区乃至村镇社区来扎扎实实地做起,从深层次全面促进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到强省的建设实践表明,有了实实在在的实验和示范,有了大量成功的具体案例,做出了大家都看得见摸得着的成绩,才能以点带面带动更多的地区!在示范区建设开始之前,云南其实已经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有示范意义的案例和经验,为这次“示范区”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厚重的基础。

从我们的调研看,现在云南各州市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示范点,一般都选择了原来民族文化基础比较好,有突出特色的村镇社区,这样比较容易见到“示范”的效果,探索“示范”的新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的功能。下面我们举一些文化方面的例子来说明这两者的关系。

丽江市是个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市,全市四个县区中有两个(宁蒗县、永胜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根据数据分析,丽江地区在1978—1992年的14年间,不仅工业没有获得大力发展,农业也没有得到长足发展。农业总产值与全国和云南省的差距在拉大。这个时期的丽江,未能找到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优势特色经济。[1]

从1994年起,丽江市委市政府通过扎扎实实地抓本地的东巴文化、古城文化、纳西古乐、摩梭母系制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的保护和发展,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潜力和活力,以文化促旅游,旅游反哺文化,走出了一条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丽江古城于198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列。2003年8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纳西族的《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2003年8月30日,该组织将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丽江是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重点展示示范区。丽江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头戴三项世界遗产桂冠的世界遗产地。大研纳西古乐队20多年来应邀赴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也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牌,吸引了无数游人慕名而来聆听。

2003年6月,丽江被中央有关部门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这是建立示范点以带动其他地区的举措,对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而言,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探索。丽江市根据这一机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与旅游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逐渐成为丽江市的支柱产业,改善了民生。在2009年,丽江通过旅游带动了本地各民族的就业,有10万多人从事与文化产业和旅游相关的工作。

伴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丽江先后涌现了一批文化产品优势突出,产业化经营业绩显著的文化企业,如宣科先生组织的“纳西古乐会”、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丽江木府博物院等。据统计,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经营户由2001年的840户增加到 3100多户;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2.35亿元增加至6.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9.8%;实现税利由 2001年的2900万元增至2007年的8800多万元,文化企业从业人员达1.6万人,文化企业职工人均月收入由2001年的700元左右上升到1400元以上,高的达8000多元。[2]事实说明,文化产业已真正成为丽江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这一新兴的朝阳产业正在丽江大地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3]

根据我们2014年的调研,丽江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6年的6.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3%,居全省首位,并连续三年(2009—2011年)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另一突出的特点是,民营企业已成为丽江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80%以上是民营企业。[4]

下面我们举几个云南民族地区村镇社区的实例来看“示范区”建设对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生幸福的案例。

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是建立在由无数文化强村强镇的基础之上的,这里首先举一个从“乱砍滥伐村”转变为文化惠民、旅游富民、生态良好的乡村之例。

调研组在2014年1月调研了丽江市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玉湖村,笔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2—1995年)在玉湖村长期进行调研,当时玉湖上下村的焦点问题是生态环境的恶化。玉湖村的环境恶化自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变得日益突出,由于贫困而又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之路,村民乱砍滥伐森林的问题十分突出,成了远近闻名的乱砍滥伐村,本来民风很好的一个纳西族的“文化名村”,就逐渐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刁民村”。[5]2004年,第二届村“两委”换届了,村里的能人赵世军被选为玉湖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倡议下,玉湖村党支部慎思明辨,立足玉湖村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区位优势,结合丽江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的态势,转变观念出新招,决定成立玉湖村生态旅游合作社,建构了“党支部 +合作社”的模式,引领村民发展旅游,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村子发展的主攻方向,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原则,成立了玉湖生态旅游合作社,制定了《玉湖村旅游合作社章程》。玉湖村新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对全村的今后发展道路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认为玉湖村应走保护资源,充分利用自然和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促进村子发展的道路。利用玉湖村位于玉龙雪山脚下,堪称“玉龙第一村”,村子与玉龙雪山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人文景观的特点,与蓬勃发展的丽江旅游大市场对接,发展山村生态旅游,以达到保护玉龙雪山生态资源、富村富民的目的。

在丽江市县各级党委和旅游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村里整修了旅游线路,推出了一系列旅游景点,修建了卫生厕所、停车场、马场管理房等。紧接着全面整顿原来的旅游无序现象,建立起良好的旅游秩序。根据“资源共享、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原则,由村里的旅游合作社统一安排,由村民提供马匹,牵马兼导游,以户口为准,按户轮流服务,维护旅游的良好秩序。玉湖村基于文化和生态的旅游蓬勃兴起,使全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2005年玉湖小学教育成绩名列全乡第一,在全乡率先成立了农民夜校,对全村村民进行文化知识补习、科技知识辅导等教学工作;同样对老协会工作也给予重视,每年投入1万元作为老协会活动经费,完成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门球场等场室的建设工作。据2014年的调查,全村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到600多人,人均纯收入3200元人民币。目前全村星级文明户已有100多户。该村致力于特色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试点,认真保护村内民居建筑突出的、用冰川石(位于玉龙雪山下的玉湖村特有的一种蜂窝状石头)垒墙的建筑文化特色。

在调研中,大理州巍山县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回族聚居的永建镇东莲花村则展示了示范村建设与宗教文化和谐、民族和谐之间的密切关系,而这是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个村是茶马古道百年马帮的重要集散地,2007年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个村所属的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位于红河之源,有彝、回、汉、白、苗、傈僳等兄弟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云南省民族宗教大镇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永建镇曾是全国的毒品重灾区之一。从1999年开始,永建镇经历了一场禁毒整治、巩固提高、产业发展的漫长过程,走过了一条脱胎换骨、重获新生之路。

包括东莲花村在内的永建镇经过多年的整治,贩毒案件逐渐绝迹。后来逐渐成为社会平安、和睦、民族团结的示范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当地德高望重的回族阿訇对民众依据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宣讲“贩毒是杀人,吸毒是自杀”理念,教育广大穆斯林群众增强防毒反毒意识,并在清真寺内设立法制教育课,不断强化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深入开展模范清真寺评比创建活动,村民宗教生活严谨,经堂教育兴盛。

2012年,巍山县委、县政府把东莲花村作为云南典型、全国前列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样板和典型。2013年,巍山县委、县政府把东莲花村命名为“巍山县第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示范样板区样板村”,在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东莲花村重点抓好“四个回村”的建设,即建设富裕回村、文化回村、和谐回村、生态回村。如今这个建设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文化回村”而论,东莲花村历史悠久,是茶马古道的重要村落,马帮文化非常兴盛。我们看到村内大批融合了汉式传统建筑文化和回族文化的民居保护得非常好,村里还在传统院落里办了“滇西回族文化展览馆”,收集了不少很难得的文献资料、民俗资料,还保存了过去马帮用过的很多民俗器物,是研究茶马古道马帮文化的珍贵资料。始建于清朝初年的东莲花清真寺是村内传播回族文化的中心。经过多次扩建,在东莲花村1924年腊月竣工的东莲花清真寺礼拜堂、宣礼楼建筑风格独特,整个清真寺都是土木结构,把中国传统出阁架斗、雕梁画栋的建筑风格和回族的建筑美学观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和当下很多地方重新建成阿拉伯建筑样式的清真寺相比,回族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历史意蕴显得非常厚重和真实。从整个村子的建筑聚落风格、民俗等看,东莲花村完整地反映了回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学习和借鉴汉族和其他民族文化而形成的历史原貌。这种尊重和保留历史文化真实的做法,不仅为云南文化强省建设中的回族文化保护和建设提供了非常生动的案例,而且这种经验也是值得各地回族村镇文化建设借鉴的。

宗教信仰的文化和谐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现在,东莲花村的回族村民与周边村落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相处得非常融洽。邻村的汉族等民众赶集,到集市上交易,赶着猪、牛、马等牲畜都是穿村而过,在集市上,卖猪肉和牛羊肉的摊位也相距不远,回族与其他民族民众之间都没有因此发生过口角和争执。东莲花村与周边各族团结和睦相处的情况被传为佳话,成为一个典范。

云南有很多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古镇,怎样保护它的文化和在保护的同时使它发挥活力,造福于民。关键的一条是要有好的规划,统一的安排。“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镇的实施,也为古镇的保护发展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白族聚居的大理州大理市喜州镇是个文化名镇,2013年6月,喜州被大理市列为示范镇。在建设过程中,把尊重和弘扬本地白族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利用春节、绕三灵、白族本主节、回族开斋节、圣纪节等民族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并大力提倡双语教学,推动各族干部群众互学语言文字,增进相互的了解和交流。喜州镇周城村是个著名的白族扎染文化大村,它围绕“民俗文化旅游业为龙头;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发展为重点,餐饮服务业、旅游产品业并举,统筹城乡发展”的建设思路,不断促进文化为主体的旅游业。

在2013年和2014年的调研中,笔者一看到喜州镇由十有“示范区”建设统一的规划安排,白族的传统民居得到有效的保护,喜州镇还利用老民居办起了格调高雅、藏品丰富的古镇博物馆,而且喜州古镇周边大片的农田保护得很好,成为与喜州传统民居相映生辉的一道美丽景观,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古镇文化惠民的功能和结果正日益彰显。

云南在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而这些示范区的经验,实际上是建立在云南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的,示范区的建设则使云南原有的各种做法和经验更加规范化,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本文仅仅就笔者所调研到的一些社区和民族,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分析和论述。云南目前的示范区建设涵盖面广,诸如藏传佛教寺庙的和谐示范、边境地区的民族村寨和谐示范、多民族聚居村寨的团结和谐示范;学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的示范、各种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发展的示范、民族村寨旅游示范等等。通过调研,我们感到,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的建设正在良好的发展进程中,尽管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但这一举措是建立在云南长期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众多示范点的发展,必将推进云南全省的可持续科学发展,也将加快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进度。

原载《学术探索》2015年第2期


[1] 纳麒、李世碧主编:《丽江之路》,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2] 《丽江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丽江市委宣传部编印并提供,2008年。

[3] 杨福泉主编:《当代云南纳西族简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页。

[4] 资料和数据来自2014年1月调研丽江市文广新局提供的资料。

[5] 杨福泉:《丽江名村:玉湖村的跟踪调研和启示》;杨福泉等:《云南名镇名村的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