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社会科学》精粹(1978-2018)·国外马克思主义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1]

[苏]B.维戈茨基[2] 首胜译

研究马克思的经济学遗产,迫切要求在研究这一遗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以完整的观点对待这一遗产。对作为《资本论》有机组成部分的《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及其在马克思经济学遗产中的地位,并了解它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列宁指出:“马克思所作出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新贡献,就是他在《资本论》第2卷中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分析。”[3]

1857—1858年手稿

《资本论》第1卷的来源是1857—1858年的手稿,这是《资本论》的初稿。其中已经包括了属于未来第2卷的相当广泛的材料。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对再生产理论的研究是从研究生产本身转向研究流通开始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初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和积累比例的分析亦即“资本内部本质性的划分”的分析,是再生产理论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马克思指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上(因为这种发展决定必要劳动对剩余劳动的比例),产品分割为与原料、机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相应的各个部分时,以及最后剩余劳动本身分割为一个用于消费的部分和另一个重新变为资本的部分时,都有固定的比例。”[4]并且,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必要劳动对剩余劳动的比例(v/m)起着主导作用。这种比例决定着剩余价值资本化及其积累的水平。

马克思在手稿中,在对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的全面研究的过程中,在再生产理论方面获得了极为重要的成果。他指出工人的个人消费,作为工人的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生存的条件,“是表现为这样一些关系的再生产,只有在这些关系下资本才是资本”。[5]

马克思揭示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指标的固定资本的特殊作用。他对固定资本的研究,使他认为必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深远的趋势之一,即把“一般社会知识”的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趋势进行分析。

在1857—1858年手稿中,已经包含了对于再生产理论极重要的“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个人消费品的生产”的划分,以及准确地表述了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相联系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趋势:在发达资本主义条件下“越来越大的一部分生产时间消耗在生产资料生产上”。后来,在《资本论》第2卷中,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主要规律得到了全面的论证。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本论》的初稿中,马克思就已经特别注意到了根据“相应的劳动过程的物的条件而不是由它的社会形式”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系统地进行预测。在我们考察的手稿中,马克思正确地表述了作为“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的节约时间规律。马克思运用列入手稿的关于资本流通篇的材料,使这一规律具体化,并使其适用于固定资本范畴。

1857—1858年手稿本身,还未划分出关于资本的流通过程篇,虽然这一篇的相应的材料大约不少于该手稿总量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完全合乎逻辑的,这就是对材料的叙述结构的斟酌落后于对材料本身的研究过程。诚然,马克思在创作手稿的过程中,1857年11月曾写过几个过渡性提纲,在这些提纲中,已经勾画出“资本流通”篇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资本周转”篇的轮廓,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篇的概貌则是在1858年3月11日马克思给拉萨尔的信中以及在停止手稿创作以后,于1858年6月在手稿笔记本索引初稿中首次表明的。马克思在1859—1861年之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章计划草稿中又重新对1857—1858年手稿材料草拟了属于这一篇的某些主要题目,但是,在该草稿中还没有对这些题目进行分类,也没有进行结构划分。马克思把未来《资本论》第2卷的材料结构固定下来以前,有一个长期的研究过程。

1861—1863年手稿

在1861—1863年的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二稿中,马克思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与前稿相比更为广泛,但即便在这个手稿中也还没有把资本流通分为专门的一篇,实际上归入这一篇的题目,其中包括对再生产的研究,在这里或者是在关于资本生产过程篇的范围内,或者是在资本和利润篇的范围内加以分析的。在该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对著名的魁奈“经济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再生产的总过程的经济表”。马克思还把整个社会生产分为两类:(1)生活资料的生产;(2)不变资本的生产。马克思在1863年7月6日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谈了自己对再生产总过程的研究成果。

在此时期的研究再生产理论的过程中,对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的考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1857—1858年手稿中,马克思曾揭示了固定资本的特殊作用。现在他又加深了自己的分析:“首先,必须弄清不变资本的再生产。”[6]马克思指出了不变资本的价值列入当年产品的价值的那种情况深刻地影响着再生产过程。例如,当年产品价值量取决于所运用的固定资本量。其次,被运用的不变资本的数量越多,运用折旧基金作为积累基金的可能性也越大。马克思在1862年8月20日给恩格斯的信中阐述了这一思想。他用区别按价值补偿固定资本和按实物形式补偿固定资本的方法得到的这一成果是纯理论性的。恩格斯9月9日在给马克思的回信中不同意马克思的观点,他写道:“……我确信,在这个问题上你走入了歧途。”[7]但是,过了5年之后,与写作《资本论》第2卷的进一步发展相联系,在创作他的过渡性草稿之一即《手稿IV》期间,马克思又重新回到了这个问题上。他在1867年8月24日给恩格斯的信中写道:“你作为一个厂主一定会知道,在必须以实物的形式去补偿固定资本以前,你们是怎样处理那些为补偿固定资本而流回的货币的。你一定要回答我这个问题(不谈理论,纯粹谈实际)。”[8]恩格斯在这次回信中进行了详细的计算,证实了马克思的结论。可以确认这样一个事实:把折旧基金用作积累基金,不仅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且对于一般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马克思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的分析,提出现有的这一部分总产品与“斯密信条”相反,不能列入收入,而只能列入生产性消费。在1861—1863年手稿中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年利润和年工资怎样才能购买一年内生产的,除利润和工资外包含不变资本的商品》的大字标题下形于文字。马克思证明了:(1)消费品生产者的不变资本,不能在消费品生产者本人的生产范围内进行补偿;(2)全部社会不变资本,不能够用消费品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的方法进行补偿;(3)发生了生产资料生产者之间不变资本的交换。这里提出的问题的意义可由马克思1865年在《资本论》的第三稿亦即1863—1865年手稿范围内撰写《资本论》第2、第3册时期又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来确凿地加以证明。

在1861—1863年手稿中,又更多地注意了作为再生产过程的两个主要方面的产品按价值形式和按实物形式补偿问题。实物因素和价值因素的区别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破坏了它们之间的全面平衡,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比例失调。

马克思在从分析社会总产品按价值和按实物形式补偿过程中,得出了简单再生产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在《资本论》第2卷中成了一个经典的公式:I(v+m)=Ⅱc。

在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从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的研究又转向了系统地解决资本的所有组成部分和社会产品,首先是不变资本的实现问题。他还创立了生产资料生产这样极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的补偿是在生产资料生产的领域内部进行的,并不进入生产资料生产以外的流通,并且明确地表述了简单再生产的条件。资本主义积累和经济危机的理论,也是在该手稿中详细研究再生产理论的直接结果。

1863—1865年手稿

从1863年到1865年,马克思又写作了《资本论》的全部理论部分的第三稿,第一次把《资本论》分为三册。在这一稿中,第2册即《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次作为《资本论》的独立部分,由三章(后来,在恩格斯编辑出版的第2卷中,这些章成为独立的篇)构成。在1866—1867年《资本论》第1卷出版以前,马克思还创作了两部属于《资本论》第2册的过渡性手稿;而在1868—1870年,写出了这一册的第二稿,同样由三章组成。在1877—1879年和1880年期间,马克思还写了属于第2册各篇的四个过渡性手稿。大约在1877年,把第2册的两部完整草稿标上了罗马数字Ⅰ和Ⅱ。所有其他手稿也都相应地编上了Ⅲ、Ⅳ、Ⅴ……Ⅷ。为了出版《资本论》第2卷(1885年7月初问世),恩格斯利用了上述写成的手稿的材料Ⅱ、Ⅳ—Ⅷ。这里他遵循了马克思的直接指示,根据这个指示,《手稿》Ⅱ即该册的“第二修改稿”应作为出版的基础。

第2卷在《资本论》结构中的地位

系统地研究《资本论》第2卷的形成过程,也就能更加明确地指出这一卷在马克思主要著作的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及其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各卷的有机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马克思在各卷中详细研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统一性决定的。

整个《资本论》第1卷,是专为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的历史前提和规律而创作的。但是,资本作为通过自己的运动而自行增值的价值,不仅发生在生产阶段,而且也离不开流通阶段。《资本论》第2卷,是专为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的。马克思在竭力说明生产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的同时,还揭示了流通过程的作用,生产和流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它们的统一。

在《资本论》第2卷中,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具体表现在产业资本中。马克思以前的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考察只是片面的,只考察资本的某一种形式,或者是货币资本形式,或者是生产资本形式,或者是商品资本形式。但无论资本循环的哪种形式,都是孤立的,没有反映出资本的各种形式的真实的运动。产业资本不仅是生产和流通的统一,而且是它的三种资本形式不断循环的统一,即一种形式的资本向另一种形式的资本并列地、不停顿地运动的循环的统一。同时产业资本存在三种形式本身,说明它们又各自能够独立,在独立的基础上,产生出资产阶级各种集团——企业主、商人和银行家。

由此可见,没有马克思在第1卷中详细研究关于资本的基本理论,就不能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社会生产关系亦即剥削关系。而没有第2卷中马克思详细研究关于产业资本的理论,就不能了解资本的所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就不能了解资本超出本意上的生产范围的运动性质,就不能了解资本在流通过程中的职能以及各种资产阶级集团的形成和他们为分享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斗争。同时,研究第2卷又是《资本论》第3卷材料的必要入门。这一点,在分析作为第3卷第四篇和第五篇入门的资本循环时就已显示出来了。在这两篇中,论述了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问题。在创作《资本论》第三稿(1863—1865年手稿)时,这种情况表现在下面这一点上,马克思写了第1册手稿之后立即转向创作第3册的时候,正是在研究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问题的时候,他又不得不中断该册写作而去写第2册即它的第一稿,尔后才又回到了第3册上来。

对资本的循环进行了必要分析之后,还必须分析使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马克思在创作1863—1865年手稿中第2册的第1章时,逐步地作出了关于把资本的周转问题划分出来作为专门一章——第2章的结论。他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说成是与流通过程有关的资本的新形式。但在这里也表明了生产和流通的统一,因为,在这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有区别,这是由于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劳动过程中把自己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价值中的方式不同。如果说生产过程的一个方面即价值的形成过程是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那么它的另一方面即劳动过程乃是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基础。这种情况使我们得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最初在1857—1858年手稿中,是在分析生产过程的范围内解决固定资本问题的。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以后,又着手分析整个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这与上述全部理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实际上,马克思在研究全部再生产理论时已作出了结论,这就是产品的总价值与“斯密信条”相反,同样是由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的。再生产理论的第二个结论,是上面已经指出的,必须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分类,并与之相应地把整个社会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亦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马克思在1857—1858年手稿中,与分析剩余价值的补偿相联系,考察了五种不同的生产领域。正如我们见到的,他分析了社会生产的两大基本部类,详细表述和论证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也就是说,揭示了不变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十分特殊的作用。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关于在流通中产生的那些资本新形式的学说,是分析整个社会资本流通的入门。

在《资本论》第2卷和第3卷之间,恰恰有着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实际上,考察剩余价值变为利润,剩余价值率变为利润率,不能不分析这种变化着的中间环节:预付资本、生产耗费、固定资本的磨损、流动资本。生产价格如果绕过这些中间环节,同样不能由价值中直接引申出来。这同样与作为产业资本的独立部分的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有关,也与在农业中形成的作为附加利润的转化形态的地租有关。

(选自《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9期)


[1] 本文摘自苏联《经济问题》杂志1985年第5期。

[2] B.维戈茨基,苏联经济学博士、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学院高级研究员。

[3] 《列宁全集》第21卷,中文版,第4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中文版,第437页。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中文版,第189页。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2册,中文版,第538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中文版,第284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中文版,第3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