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精选”说明
新媒体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信息传播载体,目前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就各种新媒体形态的应用而言,中国均居世界前列: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市场,互联网用户已逾6亿;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居世界首位,智能手机用户数量也非常多,并且增长迅速;中国媒体产业发展在世界上属于领先地位,增速比GDP还要快。迅猛发展的新媒体既加速了中国科技革命、资源动员、知识生产、艺术创造的发展进程,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方式、娱乐方式、消费方式;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影响。
解析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对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科研机构、互联网运营商等都极为关注中国新媒体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国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对新媒体发展、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互联网领域重要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影响等的研究,研究成果逐年增多,研究水平逐年提升,研究影响逐年扩大。2014年10月,德国著名学术出版机构Springer出版社希望我们中心能撰写《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一书,向海外读者介绍新媒体环境中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状况。
修学储能,既需要“渊”也需要“博”。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博采众长才能相互印证,固步自封必将孤陋寡闻。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从创建伊始便既注重“渊”也注重“博”:一方面,我们组建文理工结合的高素质跨学科研究团队,运用大数据挖掘和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新媒体、社会舆情、社会治理等领域深耕细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广泛学习和汲取海内外优秀的、前沿的研究成果,积极同海内外学术界进行互动交流。所以,接到德国Springer出版社的撰写邀请后,我们便开始着手进行《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一书的资料搜集、话题选择、框架设计等工作。
因为“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宏大的选题,做全景式的展现并不现实,只能挂一漏万、择要而论。因此,为了向海外读者呈现新媒体环境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变化发展的真实图景,我们决定重点梳理新媒体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代表性影响,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其影响也遍布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的第一章《中国互联网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回顾了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国对互联网的最初探索、网络信息化建设加速进程、网络制度日臻完善,到如今涌现出累累硕果,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座座里程碑。
第二,中国网民互联网使用情况。中国互联网是全球第一大网,网民人数最多,联网区域最广。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为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数以亿计的网民是推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的最坚实的基础力量,本书的第二章《中国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调查》将通过大规模调查数据呈现中国网民的互联网使用习惯。
第三,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汇融合。近年来,中国新媒体以破竹之势在政务、经济、媒体、社交领域掀起革命性的浪潮,改变着舆论生态,重塑着公共生活。与此同时,中国的传统媒体也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在融合中重塑发展。中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联姻”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拓展,例如,电视机前常常出现节目主持人拿着手机、Pad等移动终端向观众解读来自微博等新媒体的消息,并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交流看法和感受,进行实时的反馈与互动,促使电视这种传统媒体告别了以往的单向传播方式。本书的第三章《新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将对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进行了重点介绍。
第四,新媒体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转型发展。从1999年中国电信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牵头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开始,网络逐渐成为搭建官民沟通的“鹊桥”。今天,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在内的政务新媒体,内容更加多元,风格更加亲民,回应更加及时,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新媒体变革了中国社会的服务管理方式,也激发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本书的第四章《新媒体环境中的公民政治参与研究》将就新媒体环境中公民政治参与环境的转型、参与形式的变化等展开讨论。
第五,新媒体环境中的公共舆论生态的变迁。新媒体环境中,社会结构趋向扁平化,个体获得了平等而充分的表达机会。而且,新媒体使得信息的传播模式由以往的“单向”发布转为“双向”互动(发布→解读→回应),使得信息的解读更为多元和深入,同时也使公共舆论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随着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移动互联时代,以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移动舆论场成为中国网络舆论的新重心。本书的第五章《新媒体环境中的网络舆论研究》将就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的突出特征、生成演变机制、应对问题和引导对策进行阐释和讨论。
第六,互联网经济活力的涌现。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资源配置方式、生产运作流程、经贸组织管理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冲击,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环境以及各项经济活动也在迎接挑战中调整转型,互联网业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本书的第六章《新媒体环境中商业模式的演变发展》将重点介绍中文门户网站、中文搜索引擎、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四种主流商业模式的演变发展。
第七,新媒体营销的拓展与创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得我们所处的时代被海量的数据和信息所覆盖,传统意义上的准消费者拥有更多的选择渠道,这虽然增加了市场营销的难度,但同时也促进了市场营销的变革。本书的第七章《新媒体环境中市场营销的变革与拓展》将重点探讨新媒体环境中市场营销理念的变革、市场营销平台的创新以及房地产、旅游等行业营销的转型发展。
第八,新媒体时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变迁。随着新媒体对整个中国文化生态的全方位渗透,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媒体文化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的第八章《新媒体环境中国民文化生活的变迁》将选取阅读、旅游、时尚、游戏等几大有代表性的当今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展开讨论。
第九,新媒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信息环境的虚拟与现实的互通;另一方面媒体报道的失实、社会责任的缺失、伦理失范等问题的频现,给中国社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本书的最后一章《关于新媒体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将从隐私威胁、版权危机、网络暴力、网络不良信息四个方面切入,探讨新媒体给中国公众日常工作生活带来的相应问题。
经过了前后8个多月的写作、调整、删改,《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终于基本成型,也基本实现了为海外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新媒体环境中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窗口的写作初衷。通过这一番关于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爬梳、盘点、思考,也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到了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推出英文版的同时,也决计推出中文版,希望对国内读者有所助益。因此,尽管书稿写作述多于论,视角选择、表述风格等也同《新媒体与社会》辑刊有一定的差异,但仍乐意借《新媒体与社会》辑刊这一平台来与国内读者共同分享研究所得。
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负责人
谢耘耕
2015年7月9日于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