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13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1994年,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中国互联网时代由此开启。回顾2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显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而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多种新型媒介形态的相继诞生及迅猛发展,更是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科技革命、资源动员、知识生产、艺术创造的发展进程,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社交、娱乐、消费等方式,重构了社会的话语体系和组织模式。可以说,新媒体的诞生不仅是一场信息技术革命,更是一次人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新媒体不仅是作为新的媒介形态而存在,而是作为人类生存于其中的新社会环境而存在,并形成了人类赖以建构新社会形态的基础与平台,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对新媒体发展、网民互联网使用习惯、互联网领域重要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影响等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辑“专题策划”重磅推出由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撰写的《新媒体与中国社会发展》一书精选,从中国互联网20年发展历程、中国网民互联网使用情况、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汇融合、新媒体与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转型发展、新媒体环境中的公共舆论生态的变迁、新媒体环境中商业模式的演变发展、新媒体环境中市场营销的变革与拓展、新媒体时代中国人文化生活的变迁以及新媒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等9个方面,重点梳理新媒体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代表性影响,呈现新媒体环境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变化发展的真实图景,反思中国新媒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是现实的延伸。”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多种新兴媒介形态的出现以及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传统商业模式和人际交往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本辑“学术沙龙”重点关注新媒体环境中商业营销模式的转变以及人际传播方式的变革,选编的《关系视角下微信广告的传播效果研究》《微商刷屏背后——基于模因论的微商朋友圈广告语研究》《社会化网络中的熟人圈代购》以及《使用与满足、关系、符号: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社交新态研究》四篇文章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微信朋友圈平台,分别从关系营销、模因论、使用与满足等理论视角对微信朋友圈中的新型商业模式和行为、微信广告传播效果以及微信传播的社交新态等进行研究。此外,也有学者关注网民的消费心理以及新媒体环境中网民的主体性重构,分别就网民的网络使用情况等因素对其消费者民族中心主义倾向的影响以及新媒体环境中网民主体性重构的人内传播路径及其交往图示进行深入分析。

“个案研究”选编的稿件侧重从多元视角对新媒体环境中不同媒介形态进行研究。研究者分别以移动社交工具陌陌、移动微视频应用美拍和百度贴吧、新闻网站和网络宣传片为例,对用户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社交媒体的自我呈现行为、社交媒体中数字影像传播的嬗变、网络社区的传播特征、网络媒体政策报道以及网络宣传片中的文化记忆建构等展开研究。

媒介的发展史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社会的发展史,任何一种新的传播形态的诞生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和强化,《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将继续关注新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