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慈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慈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对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和谐,对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慈善事业关乎民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十七大以来,慈善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补充作用,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指导扶持力度,慈善事业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社会公众的慈善意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党中央、国务院将慈善事业发展纳入“十二五”时期的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的要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慈善事业,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落实并完善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为进一步发展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报告专题论述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明确指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直接登记”制度,即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可以依法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不再经由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和管理。这一制度为我国慈善事业发展释放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效激发了慈善组织的活力。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慈善组织确保公开透明。依据有关规定,相关部门要及时充分公开慈善资源的募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要切实履行信息公开责任,接受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些政策纲领在引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民政部相关统计,从2004年到2013年整整十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最快的十年,无论是在数量还是整体面貌上,中国慈善事业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突出成就。当前我国社会慈善意识明显增强,各类慈善活动高潮迭起,在灾害救助、贫困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扶老助残和其他公益事业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从2004年至今,全国基金会数量几乎保持着15%的年均增长率。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4117家基金会,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374.3亿元。
在我国慈善事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近年来,慈善事业频频发生一些新闻事件,涉及财务舞弊等方面,极大地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公信力。公众质疑慈善组织的透明度,要求了解慈善组织内部运作相关信息。我们也发现,一部分慈善组织积极推动信息透明度的建设,甚至按照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进行基金会的信息披露。在慈善组织的信息披露领域,同样存在马太效应:越是透明,越是具有公信力,越是能够更多地吸引善款流入;反之,则逐渐被淘汰。纵观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2013年度和2014年度榜单排名,位于前80名的慈善组织在机构的治理结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筹资水平、品牌建设等方面发展都相对均衡且整体水平较高,由此可见,慈善组织的透明度建设不仅是机构应对社会质询的外在要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能够促进机构持续健康成长。这为慈善组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思路:互联网时代的慈善事业是“平的”。通过提高组织内部治理和管理透明度,可以使捐赠人愿意为透明度高的慈善项目埋单,让社会公众直接感受到通过慈善组织可以改善的社会问题,这不仅是慈善组织透明度建设的重要动力来源,也是最便捷、最稳固的慈善品牌建设之路。
如何提升透明度?借鉴国际经验固然有益,但是修炼内功同样重要。慈善组织要充分发挥会计、审计的监督功能,从治理结构方面厘清责、权、利的关系,界定各个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各个环节。
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的提升,除了依靠实务界切实推动之外,学术界的积极参与也非常重要。《中国公益基金会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一书把握当前基金会信息披露的关键问题,通过中外比较,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建议,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期待这一领域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是为序。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 冯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