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斯里兰卡的古代王朝轮替
斯里兰卡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以“兰卡”(Lanka)为名记载这个美丽富饶的岛国,意为“光明的土地”。《罗摩衍那》中记载,公元前3000年,印度教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罗摩曾经征服斯里兰卡。古代印度和斯里兰卡的神话传说以及历史典籍中,多处提及有关兰卡早期居民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容。在僧伽罗王朝史中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维杰耶,他也是《大史》中重要的传奇人物。据传说,北印度一位公主和一头狮子坠入爱河,生下一男一女,男孩就是维杰耶。后来,维杰耶王子率700余众渡海来到斯里兰卡,成为僧伽罗人的祖先。据说,维杰耶抵达斯里兰卡的日期正好是佛陀涅槃日,这也预示了岛国的历史和佛教之间将产生难以分割的联系。自此一直到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斯里兰卡都处在封建社会的王朝轮替时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斯里兰卡除了受到来自隔海相望的南印度泰米尔人的几次侵扰,基本处在世界上的纷扰之外。印度次大陆在古代历史上所遭受由北而来延绵不绝的战事,每次到南印度的时候都已经成了强弩之末,很少蔓延到岛国。
在斯里兰卡早期历史中,僧伽罗人开始在北部地区沿河流两岸定居。人们的农业活动主要是水稻种植,这需要有固定可靠的水源,显然,光靠季风带来的降水远远不够。于是,僧伽罗人修建了大量的河渠和水库,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灌溉系统,在干旱的时候也能够播种收获。水利工程和灌溉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斯里兰卡的社会发展。公元前4世纪,阿努拉特布拉(Anuradhapura)首次被定为首都,由此拉开了它作为斯里兰卡政治中心长达1000年历史的序幕。一直到公元993年,南部泰米尔人入侵,这个被称为阿努拉特布拉时期的漫长历史阶段才告结束。
阿努拉特布拉时期的僧伽罗王朝统治相对比较松散,没有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种姓制度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决定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义务。斯里兰卡的种姓制度源于印度,但是具有自己的特点:没有形成婆罗门,各种姓之间也没有严格不接触的禁忌。相比之下,佛教的影响更为深远。虽然国王在理论上有绝对的权威,但是要遵守佛教教义。斯里兰卡的社会分化主要集中在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高种姓高维(Goyigama),并且一直保持到20世纪后期。斯里兰卡独立之后的绝大多数政府领袖均出身高维种姓,有大约一半的僧伽罗人也属于该种姓。经典史籍《大史》实质上是笃信佛教的僧伽罗皇族的编年史,对斯里兰卡早期的种族分布没有描述。历史学家对于泰米尔人何时来岛有很多争议,但是能够达成共识的是:斯里兰卡从文字记载的历史早期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且僧泰两民族之间开始的时候相处非常和谐。
一 阿努拉特布拉时期
北印度王子维杰耶在公元前6世纪带领几百随从来到斯里兰卡,一般被认为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斯里兰卡历史的发端。当然事件本身从某种角度看也是一次殖民活动。在《锡兰简明史》中,尼古拉斯将之描述为“印度雅利安人到本岛殖民”[2]。维杰耶在兰卡的创业故事和他的父辈一样,也充满传奇色彩。据说维杰耶来到兰卡岛之后,与当地的鬼族公主古维妮(Kuveni)邂逅并得到对方的爱慕和帮助。古维妮不但愿意嫁给维杰耶为妻,还帮他打败了鬼族部落。两人结合后生下一对儿女。在随从们推举他在兰卡称王的时候,维杰耶却认为自己还没有一个合适的王后。他要求随从到印度去找一个门当户对堪与之匹配的王室公主。当印度公主来临的时候,不但带来了丰厚的嫁妆,还带来了700多名女子。这些女子恰好可以和维杰耶的随从们结合组建家庭。这样由他们繁衍下来的族群就是斯里兰卡的僧伽罗民族。这个血统论色彩浓厚的故事在盛行种姓制度的公元前6世纪的南亚显得顺理成章。而古维妮只好带着一对儿女返回丛林中的鬼族部落。据说他们的后代就繁衍成了今天斯里兰卡的维达部落。
维杰耶去世后没有直接继承人。他的侄子被从北印度邀请到兰卡继承王位。这位新国王也认为来自印度的公主才是他的理想王后。于是,更多的北印度王室成员带着亲属随从来到兰卡岛,而且这些北印度王室成员大多来自佛陀所在的释迦部落。这似乎都很好地印证了僧伽罗民族的两个最主要特征:首先,他们是来自北印度的雅利安人;其次,这个民族从起源到发展都和佛教有密切关系。斯里兰卡历史上最著名的阿努拉特布拉时期也是由这样的王室后代所开创。这位国王的名字叫作般陀伽阿巴耶,他开创的阿努拉特布拉时期在斯里兰卡历史上延续将近1500年时间。
僧伽罗民族的祖先们大多有传奇经历。至般陀伽阿巴耶,更是上演了一部僧伽罗版的赵氏孤儿,而且发生的时间也大抵相同。般陀伽阿巴耶的母亲是一位公主,相者预言她的儿子将来会杀死舅舅们。公主于是遭到王子们的监禁,以免相者的预言成真。当公主找到爱情并产下一个儿子的时候,她的仆人就用自己同一天出生的女儿与之对换,以避免其被王子们杀害的厄运。公主的儿子被秘密抚养长大,就是般陀伽阿巴耶。他长大后拥兵反叛自立为王并且复仇成功。登上王位的般陀伽阿巴耶将首都定在了阿努拉特布拉。这座城市也成为斯里兰卡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古都。
阿努拉特布拉成为首都之后,被般陀伽阿巴耶建设成为一个以当时的标准而言规模庞大、设施健全的崭新城市。这里四面筑有城墙,城中街道整齐并有排水设施,还建有大小神庙甚至医院,光是清扫街道的工人就有200多人。[3]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座城市的规模。阿努拉特布拉在斯里兰卡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由于公元前3世纪之后这里变成了著名的佛都。但是追本溯源,这座城市的来历以及以它的名字而开启的历史时期都离不开般陀伽阿巴耶国王所做的贡献。一些历史学家怀疑般陀伽阿巴耶国王在位长达70年时间超出了常理,其出生和复仇的经历也太过传奇,认为是一些本生故事的情节附会到了他身上。但即便是有附会或者杜撰,也足以说明这位国王在斯里兰卡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否则其经历不会成为民间传说并不可避免地故事化和文学化。
般陀伽阿巴耶去世后,他的儿子继位并在位60多年。他的孙子,也就是斯里兰卡历史上著名的天爱帝须继位时,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印度的孔雀王朝时期。史学家猜测天爱帝须之前的国王在位时间都在历史编年的过程中被延长了,目的是为了使维杰耶来岛的时间和佛陀涅槃的时间相吻合。不管怎样,从天爱帝须开始斯里兰卡进入了佛教时代。历史的叙述也由于与佛教史的关联而慢慢褪去了之前常见的传奇色彩。
公元前2世纪,斯里兰卡开始受到南印度的泰米尔人入侵。一种学术观点认为,属于达罗毗荼文化圈的泰米尔人原来居住在次大陆中北部,在和雅利安文化的对抗中不断南迁,最终在南印度落脚。考古发掘表明,泰米尔人到达南印度的时间大致和他们入侵斯里兰卡的时间相同。史书记载两个做马匹贸易的泰米尔商人夺取了阿努拉特布拉的统治权,并且在这里执政超过20年。之后的公元前145年,南印度王朝的一位王子伊拉罗(Elara)入侵斯里兰卡,占领阿努拉特布拉长达数十年。当时斯里兰卡南部王国王子杜多·迦米尼(Duttha Gamani)和入侵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最终夺回了被占领土地。杜多·迦米尼因此成为《大史》中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和伊拉罗之间的战争在现代被视为僧泰两族之间的一次主要碰撞。杜多·迦米尼战胜以后,巩固了阿努拉特布拉作为全国权力中心的地位,也加强了僧伽罗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佛教在斯里兰卡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直到今天,这场胜利仍然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引起僧伽罗人的民族自豪感。
僧伽罗史籍对民族英雄的记载很像中国的历史演义故事,充满了曲折的战斗过程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描述。例如,杜多·迦米尼被认为是从小就天赋异禀,睡觉从来都缩着腿。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的时候,他说泰米尔人在北方的统治让他无法舒展身体。长大后杜多·迦米尼成了一个足智多谋、勇敢善战的将军,在战斗中不但身先士卒,还巧用各种计谋让敌方无计可施。他还骑着大象冲锋陷阵,使用短矛和敌方的首领伊拉罗作战并亲手将其杀死。对于伊拉罗的遗体,杜多·迦米尼不但怜而葬之,还在那里修纪念塔以怀念他在阿努拉特布拉统治时所施行的仁政。杜多·迦米尼及其后代们则继续在阿努拉特布拉的统治,并致力于佛教发展。阿努拉特布拉很多著名的佛教建筑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完成的。
史学家们所称的阿努拉特布拉时期,是因政治中心地点而命名,实际上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并非只有一个王朝世系。维杰耶及其家族繁衍换代而来的王朝到公元1世纪就走到了终点。在之后的300多年中,在阿努拉特布拉统治的是由兰巴建纳族人所建立的兰巴建纳王朝(Lambakannas)。公元2世纪时在位的嘎伽巴乎(Gajabahu)是这一时期的著名国王。《大史》中对他的记载很多。13世纪的《供养史》中还记载他曾经到南印度征服了注辇国(Chola)[4]。虽然他的一些事迹被夸大甚至神化了,如说他凭一己之力就赢得了战争胜利,以及会念避水诀可以徒步过海却能鞋不沾水之类,但是后世的僧伽罗和泰米尔文学作品中,他的形象都反复出现。这说明,他至少是一个影响力很大并取得统治成功的国王。兰巴建纳王朝的摩诃塞纳(Mahasena)国王于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在位。经典史籍《大史》的记载就至他而结束。因此摩诃塞纳国王之前的历代国王在斯里兰卡历史中都被称为大史诸王。之后则进入《小史》所记述的时代。
到公元五六世纪,泰米尔人对僧伽罗佛教王国的威胁变得突出起来。南印度注辇国等三个主要的泰米尔王国发展壮大,泰米尔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增强,同时佛教在印度日渐式微。5世纪时,南印度王国入侵兰卡。《大史》记载,僧伽罗国王达图塞纳(Dhatusena)成功恢复王权,收复阿努拉特布拉。达图塞纳在斯里兰卡历史上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国王。据说他是印度梵文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婆(Kalidasa)的好朋友和崇拜者。达图塞纳在历史上留名的原因不完全是他的勇敢善战或者热爱文艺,还因为他最终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上。卡西雅伯(Kasyapa)在弑父登基后,担心遭到哥哥的报复,把都城从阿努拉特布拉迁到了西格利亚。西格利亚城建在一块巨大的山顶岩石上,其遗迹保留至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者。
7世纪,僧伽罗王子摩纳梵摩(Manavamma)在南印度帕拉瓦(Pallava)王朝的支持下登基。摩纳梵摩被认为是古代斯里兰卡最为著名的僧伽罗国王之一。他和次大陆南部的泰米尔王国建立了良好关系。泰米尔文化这一阶段在斯里兰卡有了深入发展和影响,表现在建筑和雕塑等多个侧面。到9世纪,波陀耶(Pandya)王朝在南印度取得优势地位,并且入侵了斯里兰卡,洗劫了阿努拉特布拉。10世纪,注辇王朝兴起,并在11世纪变得更加强大,将斯里兰卡据为自己的一个省。阿努拉特布拉时期的最后一个僧伽罗国王被劫持到印度,最终客死异乡。
二 波隆纳鲁瓦时期
注辇王朝在统治斯里兰卡以后,把都城从阿努拉特布拉迁到了波隆纳鲁瓦(Polonnaruwa)。从此,斯里兰卡历史在1000多年的阿努拉特布拉时期之后转入波隆纳鲁瓦时期。波隆纳鲁瓦位于大沙河畔,对于不断受到僧伽罗人反抗的泰米尔统治者而言,这是个比阿努拉特布拉更易于防守的都城。阿努拉特布拉末代国王的儿子在斯里兰卡南部被僧伽罗人拥立为王,并且以鲁乎纳为中心对抗北部的泰米尔人。11世纪中期,维杰耶巴乎(Vijayabahu)称王,并带领南部僧伽罗人展开对注辇统治者的斗争。维杰耶巴乎在1070年带领军队收复了古都阿努拉特布拉,结束了泰米尔在北部长达70多年的统治。在驱赶注辇统治者的过程中,僧伽罗王室得到了室利佛逝的马来国王的支持,这种支持也是维杰耶巴乎能够战胜注辇国的重要原因之一。维杰耶巴乎统一斯里兰卡之后,将都城定在波隆纳鲁瓦。他在新都城翻修佛教寺庙,并从缅甸邀请高僧来帮助斯里兰卡重建僧团。在泰米尔人统治时期荒废的寺庙和衰败的佛教因而得以复兴。维杰耶巴乎还以波隆纳鲁瓦为中心兴修水利设施,使得农业生产在战乱之后迅速恢复,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史籍记载,维杰耶巴乎还是个颇具文学天分的诗人。由于这些原因,维杰耶巴乎在斯里兰卡古代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被僧伽罗人视为民族英雄,甚至“无一其他僧伽罗国王可以望其项背”[5]。
12世纪在位的巴拉克拉玛巴乎一世(Parakramabahu I)国王是《小史》中的英雄人物。《小史》记载,像很多成年后的英明君主一样,巴拉克拉玛巴乎年幼时便显露出不凡志向。但是史学家一般也认为,他少年时的种种英雄事迹中肯定有夸大的成分,目的是为了突出他成年之后成为伟大国王的业绩。巴拉克拉玛巴乎在位期间整顿了僧团,修葺寺院,并重建了波隆纳鲁瓦城。《小史》中详细描述了他修建完成的波隆纳鲁瓦城气势如何雄伟、规模如何庞大。不过这样的描写明显被夸大了,因为今天来看波隆纳鲁瓦遗迹,其方圆不超过一里,更像是一座大型的王宫。巴拉克拉玛巴乎还重新修建了阿努拉特布拉古城,使那里的佛教寺庙建筑焕然一新。
巴拉克拉玛巴乎在斯里兰卡古代史上的一项重要事迹是对缅甸的征服。史载这一时期两国因为大象交易和侮辱使节等事交恶,据说当时缅甸还无端扣押了一名僧伽罗公主。于是巴拉克拉玛巴乎大规模建造战船登陆缅甸并击败缅甸军队、杀死其国王。不过缅甸史籍中未见相应的记载,让人并不能相信这样的事迹完全是史实,那时乘船远征对于食物和武器补给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运输体型庞大的战象也是个问题。不过两国在这一时期曾经发生过冲突并最终签订和约倒基本可信。
除了缅甸,史载巴拉克拉玛巴乎还跨海入侵了南印度的盘底耶王国,这在斯里兰卡历史上是一件罕见的事情。历代斯里兰卡最大的外患都是南印度的泰米尔诸王国,而跨海反击则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形和12世纪注辇国的衰落有关。斯里兰卡曾经和盘底耶联合反对注辇,在共同对付注辇的过程中顺势而为击败盘底耶也在情理之中。这次所谓的入侵发生在12世纪60年代,盘底耶在和注辇的战争中途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内讧。巴拉克拉玛巴乎派遣军队对内讧进行干预,在战斗过程中俘虏了一些泰米尔人,并将他们带回斯里兰卡。南印度和斯里兰卡都发现了关于这一时期战争的碑刻铭文。尽管这些铭文对战争过程的描述并不尽相同,对巴拉克拉玛巴乎入侵所取得的战果也评价不同,但是至少可以佐证这次入侵在历史上确实发生了。
巴拉克拉玛巴乎统治时期,斯里兰卡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仍然受东南亚室利佛逝的影响。《小史》中记载,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期的一段时间,有好几位斯里兰卡国王实际上都有室利佛逝王族血统,主要是两国王室频繁联姻所致。因此,可以理解这一时期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诸国之间联系紧密。南印度泰米尔王国和室利佛逝势力的此消彼长也很大程度上反映在斯里兰卡的王室构成上,王权在争夺中频繁易主。巴拉克拉玛巴乎之后的短短半个世纪中,就有十几位国王分别统治斯里兰卡,时间至长几年,短则数月。波隆纳鲁瓦时期的末代国王名为玛柯(Magha),原本是一位马来王子,后来率领一支2万多人的军队攻占波隆纳鲁瓦,赶走了当时的泰米尔统治者。玛柯在史籍中以残暴著称,在统治期间大肆毁寺灭佛。斯里兰卡的社会秩序也因此陷入混乱,波隆纳鲁瓦时期在这种混乱的气氛中走向终结。
三 政治中心的南迁
以波隆纳鲁瓦为中心的玛柯政权并不能得到大多数僧伽罗人的认可。在他统治后期,中部库鲁奈加拉(Kurunagara)地区的僧伽罗政权崛起。巴拉克拉玛巴乎二世决心以历史上驱逐外患的著名僧伽罗国王杜多·迦米尼等为榜样,击败玛柯并统一斯里兰卡。史载公元1247年,巴拉克拉玛巴乎二世在对玛柯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他和他的继任国王在战争过程中得到了南印度盘底耶王国的支持。史学家认为,大概作为回报,僧伽罗人允许盘底耶在斯里兰卡北部贾夫纳地区建立泰米尔政权。不管怎样,巴拉克拉玛巴乎二世及其继任者赶走了马来人政权并且恢复了僧伽罗人的王权传统。14世纪中期,巴拉克拉玛巴乎四世统治时期,政治中心由库鲁奈加拉再往南迁至甘波拉(Gampola)。
伴随政治中心的南迁,斯里兰卡也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很多人离开北部干旱地区,到中南部山地和海边湿润地区生活。有学者认为,这次迁移是南印度多次入侵累积的结果。但是,在此之前,每次泰米尔人南侵之后,僧伽罗人都会重返故土,修复被毁坏的家园。所以,为什么这次会有那么多僧伽罗人义无反顾地迁往南部,现在也没有确定的结论。僧伽罗人的南迁以及王国的衰弱,使得泰米尔人有机会控制斯里兰卡北部,尤其是贾夫纳半岛周围地区。他们以印度教为精神支柱,发展了与僧伽罗人截然不同的社会文化,日益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这一时期泰米尔人在贾夫纳地区的定居发展,和历史上的南印度泰米尔人入侵有所不同。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僧伽罗王国认可的人口迁入,使得泰米尔人在斯里兰卡北部取得了更大的合法地位。
以贾夫纳为中心的北部泰米尔人建立王国,并一度在斯里兰卡相对于其他僧伽罗人王国占据优势地位。这种情形也使得僧伽罗人的政治中心越往南部迁移越安全。海路贸易的兴起也给南部港口城市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14世纪,僧伽罗人在科伦坡附近的科特建立要塞,并以之为中心对抗北部的泰米尔政权。到15世纪初,科特王国的在位者是维拉·阿拉凯室瓦拉(Vira Alakesvara)。这位国王在斯里兰卡的记载中被认为是“由于从前的因果报应,在中国人的谋略下被拘而去”[6]。《明史》中记载这位国王为“亚烈苦奈儿”,并详述其如何被郑和船队俘虏并带回中国的事件。《明史》还提到这位国王被废掉后,“命择其族之贤者立之”。斯里兰卡史学家认为,这位得到郑和支持并被立为新君的就是巴拉克拉玛巴乎六世(Parakramabahu VI)。[7]这位国王统治时期,斯里兰卡和中国明朝之间多有遣使往来。
巴拉克拉玛巴乎六世在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和斯里兰卡历史上的大多数国王们一样,也对佛教极端虔诚,并对佛教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这一时期,水稻种植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南部湿润的气候使得不需要修建水利设施也能开展农业生产。对外贸易的重要性也加强了。特别是肉桂,因为欧洲人的需求很大,更是成为主要的出口商品。到巴拉克拉玛巴乎八世在位的16世纪初,在海路贸易兴起以及欧洲殖民者不断对外扩张的浪潮中,斯里兰卡成了葡萄牙殖民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