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墓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说明

(一)在研究方法上,本书突出了以下几点

(1)本书以设计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以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如图像学、石刻学、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宗教学等,来拓宽中国墓碑文化的理论外延,解析中国墓碑的固有特性:文化功能、形制体例、材质纹饰、文字书体、刻工与工艺技术等,充分揭示墓碑的设计特点。

(2)本书将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陈述墓地墓碑的选址和布局,褪去诸多迷信色彩,科学地体现中国风水的环境观。起初笔者对风水一直采取排斥的态度,可是,如果企图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墓碑,阴宅风水那真诚而诡秘的面纱是必须揭去的。笔者需做的事,并不是对风水的理论与技术进行讨论,而是勾勒它的外形。一个基本点是: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以此揭示跟墓碑有关的墓地选址及布局之本质。

(3)采用田野调查法[19],获得墓碑的第一手图像资料。博士生的设计研究理论性偏强。中国素有“文献大国”之称,然而有许多问题,如果不做田野的实地调查,仅凭在书斋里是很难看清其真实模样的。设计研究需要在理论思考的同时,也要倾注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从而获得对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近两千年来中国墓碑形制变化少,现在对存留的文献资料和金石拓片的研究重点在对资料的整理和书法的欣赏,对其形制纹饰的研究一直放在次要位置,此类研究资料的欠缺需要通过田野调查才能解决。现存的古代墓碑在全国大多数省市都有分布,其中比较重要的碑石主要集中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河南洛阳地区、山东济宁地区及北京等地。著名的收藏有: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陕西昭陵博物馆、陕西耀县药王山石刻群、陕西祖庵碑林、陕西楼观台石刻群、河南洛阳关林石刻艺术馆、河南省博物院、山东泰安岱庙、山东曲阜孔庙、山东济宁小金石馆、北京石刻艺术馆等。

田野调查方法的介入:第一,墓碑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散落各地的墓碑情况,总结墓碑的文化特点和设计审美取向,提高实践认识和积累图像资料。第二,对墓碑工艺及墓地进行现场调查,其主要内容如下:①对墓碑的实地考察、拍摄、收集资料;②对专家和学者走访求教,访谈录音,采集文书等;③博物馆、陈列馆的馆藏陈列样品、私人收藏品鉴识,包括拓片、金石学家们的实地观摩记录与研究成果;④史籍、地方志查阅,设计文献资料的整理和使用本身就具有田野调查的性质;⑤备好调查所需的录音机、摄像机、照相机、电池、笔、笔记本、调查提纲和已有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二)本书的框架体系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书的导论。界定中国墓碑;解读与墓碑相关的几个概念;阐述国内外墓碑研究状况;本书的研究方法及框架体系等。第二部分一共四章。第一章主要梳理了中国墓碑的历史沿革及各阶段的特点。东汉以前是墓碑的滥觞期;东汉时期是墓碑的兴盛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墓碑的沉浮阶段;唐代是墓碑的高峰阶段;宋元明清至民国是墓碑的多元一体阶段。第二章分析了中国墓碑的文化形态。着重于丧葬礼制、阴宅风水、宗教文化对墓碑的形制等级、葬地选址和布局、纹饰设计等方面的约束和影响。第三章解析了中国墓碑的艺术特征。墓碑的雕刻艺术主要涉及刻工、材质选用、镌刻程序与技法、传统墓碑的造型解析。并参照墓碑的实例,研究其装饰艺术与铭文艺术。第四章是对中国当代墓碑现状的思考。阐述了现代墓碑的特点及现状,传统墓碑的工艺流程、书艺在现代墓碑设计中的流失及反思。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结论,即对第二部分的全部内容作一总结。


[1] 郑传寅、张健主编《中国民俗词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第149页。

[2] 张茂华、亓宏昌主编《中华传统文化粹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第333页。

[3] 赵超:《中国古代石刻概论》,文物出版社,1997,第17页。

[4]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国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1期;又见张守中《中山王磐器文字编》,中华书局,1981。

[5] 马雍先生在《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从考》中对这两块石刻有详细记载:“(《任尚刻石》)刻于天然岩石上,石高1.40米、宽0.65米、厚0.42米……石面稍加打磨,仍极粗糙。”“(《焕彩沟刻石》)也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未经人工造型,形状略如馒头,横卧地上,高不足2米,南北长约3米多,东西长约1米多。”马雍:《西域史地文物从考》,文物出版社,1990。

[6] 陈明达:《汉代的石阙》,《文物》1961年第12期。

[7] 刘心健、张鸣雪:《山东莒南发现汉代石阙》,《文物》1964年第11期。

[8] 刘习祥、张英昭:《博爱县出土的晋代石柱》,《中原文物》1981年第1期,第16页。

[9] 华人德:《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第3页。

[10] 铭旌,又称“明旌”“旌铭”。旧时办丧事时,大敛后,在堂前西阶(即面对灵柩的左侧)用竹竿挑起的细长的旗幡,用绛(深红色)帛制成,上书死者的姓名、官衔,其长短视死者的官职品位而不同。王夫子:《殡葬文化学:死亡文化的全方位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第357页。

[11] 徐自强、吴梦麟:《中国的石刻与石窟》,商务印书馆,1996,第32页。

[12] (清)叶昌炽撰、柯昌泗评《语石 语石异同评》(卷四《塔铭二则》),中华书局,1994,第264页。

[13] 张华:《殡葬业的生财之道》,《南方周末》2010年4月8日。

[14] 陆和九:《中国金石学讲义》,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5] 邹振亚:《试探碑刻研究的改革》,《汉碑研究》,齐鲁书社,1990,第1页。

[16] 华人德:《华人德书学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8,第216页。

[17] 赵超:《古代石刻》,文物出版社,2001,第8页。

[18] 邵峰:《论墓园》,北京林业大学出版社,2006。

[19] 19世纪末在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林诺夫斯基积极提倡下,开创了田野工作的新纪元。它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居住体验等方式与被研究者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接触,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美〕尤金·N.科恩、爱德华·埃姆斯:《文化人类学基础》,李富强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第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