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在供应链管理文献中,主流是关于一般问题的风险管理。很多学者从传统方向研究如何应对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从供应链波动风险的研究扩展到这些风险管理解决方式的研究。然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只是供应链风险来源之一。

Zsidisin(2001)指出还有其他相关风险来源于供应商内部和供应市场。这些供应风险会很大程度影响组织获取盈利能力。例如,1999年台湾地震造成很多高科技公司严重的经济损失,原因是很多工厂减产或是失去市场需求导致的供应受限。特殊情况下,供应中断会长期影响公司的供应链。如今,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考虑单个公司的风险,还要考虑供应网的诸多链接。广而言之,供应链风险有很多不同来源和影响。Lindroth和Norrman(2001)提出评估和配置供应链问题的架构。此架构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单元(从单个后勤活动到整个供应网),风险类型(运作意外、运作灾难、策略的不确定性),处理风险的重点(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然而也有部分学者从事直接与恐怖主义相关风险问题的研究,如Sheffi(2001)列出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描述了如下三个主题:如何应付恐怖袭击的后果,如何加强安全性,公司和公共部门如何合作应对威胁。

Martha和Subbakrishna(2002)指出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对供应链的影响与自然灾害或者严重事故相似,同时也列出了近期成功和失败的管理案例,如2001年欧洲的手足口疫和1999年的台湾地震。

晚近的文章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尽管恐怖主义对于供应链管理来说是一个新事物,但之前如何处理供应链断裂对当前关于其他风险来源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然而,公司除了识别和评估风险之外,仍需要确保自己的建议正确有效,特别是那些需要增加其供应链安全性,排除危害其有效性的公司。为适应这种质量需求,Lee和Wolfe(2003)提出了可能达成“没有断裂的供应链安全”的目标。例如,提出加强安全性的策略的同时提高生产力。特别是,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存在的可行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两种:一方面,这些方案的目标是保护安全突破口(如检查、信息保护、国际标准等);另一方面,这些措施的目标是减轻供应链中断的后果,能够迅速反应(即整个供应网的可见性、来料的灵活性、平衡的库存管理、产品和制程的可重复设计性、管理基础上的需求)。最近一组方案是和现存的但相关的研究逐增的领域联系起来的,其目标是创建有弹性的组织。为了提供一种针对非预期中断的准备方式,Coutu(2002)提出了弹性组织的概念,名为“在逆境中可弯曲和反弹的能力”,这是心理学家的观念,适用于集中营中生存下来的人。

恐怖主义和其他风险威胁并不仅仅影响“物质上”的供应链,同时也影响公司的组织层面,甚至是整个集团策略。Shrader和McConnell(2002)探讨了如何将安全性和集团策略结合起来,从保护公司员工到业务,最后到整个网络、产品和信息流。该目标是将安全活动从额外成本来源转换到新利润来源,提升效率和发挥具有竞争性的优势,和之前提到的文章相符合。

这些文章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实证性的依据:有些是纯理论,有些是建立在过去事件反应基础上的。它们当中还鲜见对公司的反应进行统计调查的,并且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法让公司去有效应对供应链中断,也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测评供应链弹性以及增加安全性和弹性的方法。

二 研究目的

近年来,突发事件的频发,经济的全球化,外包业务的增多,再加上精益生产理念的盛行,使得供应链越来越脆弱,客观上要求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给供应链造成的冲击的理论和方法,以指导供应链设计和实践,使其以最低的成本快速有效地从中断事件中恢复。

本书拟构建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剖析其运作机制,定量地研究测评供应链弹性的方法,并提出提高供应链弹性的策略,以丰富不确定性环境下供应网络运作理论,具体有以下几点研究目的。

① 明确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剖析其演化机理,探讨其对供应链的影响;

② 探寻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供应链的构建框架及集成模式,揭示应对突发事件弹性供应链的运作机制;

③ 总结供应链弹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供应链弹性测评方法和弹性测评指标体系;

④ 结合制造业的一家跨国公司进行弹性测评,为实业界提供决策参考。

三 研究意义

本书的研究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应对突发事件弹性供应链的研究是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的迫切要求

经过大量学者在供应链领域几十年的探索,供应链管理理论发展越来越迅猛。

从开始集中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供应商的评选、物流网络的设计、场站的规划、节点企业间的协调、契约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的研究到后来,学者们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意识到确定性条件下的供应链研究的指导实践效能大受限制。于是,学者们开始对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供应链展开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供应链不确定性来源于很多方面,其中两个最主要的方面是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前者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牛鞭效应,后者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应急管理研究。

供应链风险管理最开始是借助于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工具对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测评、监控以便为供应链风险决策提供依据。

由此可见,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不论是生产计划的制订、节点企业间的协调和利益分配,还是供应链库存的供应商管理都是在供应链正常运作情形下实施的,很少考虑遇有突发事件时供应链是如何有效应对的。近年来,大量的供应链中断的事例告诉我们突发事件因其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复杂性、破坏性和连锁性等特点导致供应链非常脆弱,极易受干扰,因此,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显得尤其紧迫。

一般情况下,把供应网络能从突发事件中快速恢复到正常运作状态的能力称为弹性(Sheffi,2001)。由于供应链的设计到投入使用再到供应链的重新再设计,其间有一个很长的生命周期,即是说,当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它的投入运营通常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它的转换成本很高。因此,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供应链设计一开始就要求根植“弹性”要素,确保当节点企业遭遇突发事件冲击时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来应对,达到“以不变应变”的目的。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普遍认为在突发事件频发的当今,供应链弹性研究是一个意义重大但是研究很缺乏的领域(Cranfield Management School,2002;Christopher,Helen Peck,2004),当前有关供应链弹性的理论研究才刚刚起步,系统研究非常缺乏。

(2)应对突发事件弹性供应链的研究是供应链管理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134次强烈地震(里氏6.0~6.9级)和17次主要或大型地震(里氏7.0级以上)[1]。尽管地震多发生在偏远或欠发达地区,但仍有一部分影响了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而这些突发事件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

在地震、海啸等突发事件的大规模的冲击下,现代化公司对于基础设施网络高度依赖。电话、电力、供水、供气系统以及铁路、公路和港口连接着公司与关键服务,连接着供应商和客户。在震后的一段时间,损坏的铁路系统、堵塞的道路以及处理个人事务等原因,造成居高不下的雇员缺勤率。很多雇员由于没有交通工具无法来上班,或者必须花费更多时间来保证其家庭的食品、医疗护理和住房安全。

日本一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公司之所以可以崭露头角,部分是依赖于它们标榜的“精益运营系统”,即通过协调从供应商到加工生产商的产品及时流动来生产出优质产品。日本公司,特别是主要汽车制造商,通过协调供应链将储存在它们工厂里的零部件存货量降到最低,使部件恰能满足装配线的生产需要,这就是精益运营模式。但是1995年1月17日的神户地震,暴露出精益运营系统的脆弱性。

虽然住友金属会社的大阪工厂没有被地震破坏,但是天然气供应和供水系统中断导致其生产停顿。这家工厂是丰田公司国内轿车生产分部使用的闸瓦部件的唯一来源。因为丰田依赖精益运营模式,它几乎没有额外闸瓦的存货。缺乏闸瓦供应导致日本大多数丰田轿车制造厂在迅速用尽了它们所能获得的闸瓦后被迫停产。丰田由于闸瓦部件短缺造成了约2万辆小汽车的减产,收入损失估计2亿美元。其他日本轿车生产商如本田、马自达、大发、三菱和尼桑公司也面临丰田公司类似的问题。这些公司由于部件供应推迟或中断造成了大约1.6万辆轿车减产[2]。即使工厂完好无损,在被毁坏的基础设施周围重新安排卡车和铁路运输也要花费时间[3]。神户地震也证明全球工业的密切相关性。日本经济地位在世界处于前列,几乎所有世界跨国公司在日本都有业务,许多业务设于神户地区。地震直接影响了一些公司,如礼来大药厂、卡特彼勒美国工业农业设备、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4]。受相邻的一家公司煤气泄漏事件的影响,宝洁公司在当地的总部不得不暂时关闭并且疏散工作人员。

神户地震使许多公司的供应商受到影响,甚至在神户没有运营的美国公司也间接受到地震的影响。比如,由于位于神户地区工厂的显示器生产中断,苹果公司不得不减缓其计算机的生产[5];由于部件短缺,克莱斯勒几乎停止了一些美国工厂的生产。

“9·11”、SARS、2008年春节期间中国南方雪灾事件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在人为事件及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自然灾害事件常被人们疏忽,没有危机意识,也就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人为故意的失效事件则具有自适应(adaptive)的特点,当事人往往瞄准供应网络上最脆弱的环节下手。因此,仅仅靠提高供应网络的安全性难以有效阻止供应链中断事件的发生,单靠事后的应急补救同样难以达到最佳效果,因此,在设计供应链时,就应将弹性要求根植其中,确保供应链遭突发事件冲击中断后,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设计能力快速有效地恢复正常运营。

(3)应对突发事件弹性供应链的研究对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同时,国家鼓励企业积极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发展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既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自身壮大的内在需求。例如,华为的研发国际化、海尔在全球建立生产基地、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TCL并购汤姆逊、吉利收购沃尔沃等一起起大手笔的跨国并购案,无一不显示了中国企业已经吹响了走出去的集结号。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有利的是,中国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海外上市等多种途径可获取外方企业的产品、技术、渠道、品牌、资源等方面优势。不利的是,中国企业由本土化向跨国化转变的过程中,面临很多挑战,比如,文化的融合、战略的匹配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供应链的资源整合和再造。

重新设计和优化全球供应链必然涉及供应商的评选、物流网络的设计、场站的规划、节点企业间的协调、契约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我国企业以往多靠成本优势占领国际市场,成本竞争理念往往会导致供应网络设计以成本为导向,对风险因素则考虑不足。与中国本土市场相比,国际市场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跨国企业的供应网络系统面对更多的突发事件干扰,全球何时何地的事件几乎都可能会影响供应网络的正常运作。而同国际跨国大企业相比,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相对非常弱小,在突发事件面前的一点闪失就会造成致命的打击。走出去的企业在进行供应链再造时要充分考虑供应链的弹性,以足够的准备应对突发风险事件,不至于在失效事件面前不堪一击,失去市场和信誉。例如,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就是很好的例证,这起并购案因劳资纠纷引起全面罢工达20天之久,导致上汽减产约1.6万辆轿车,造成约30亿元人民币的直接经济损失。

因此,在中国企业跨出国门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成本和风险的关系,既要保持成本优势,还要能从重大失效事件的冲击中迅速恢复,不能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品牌、声誉和赢得的市场份额在突发事件的冲击下功亏一篑。本书的研究对于跨国企业的弹性供应链设计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