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曲的起源及發展
在我國文學史上,元曲與漢赋、唐詩、宋詞並舉,乃一代文學,關於它的來源,一般認為與詞有著很深的關係,由詞演變而來。如明王世貞《曲藻》:“詞不快北耳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而後有南曲”,明沈寵綏《絃索辨訛》:“三百篇後變而為詩,詩變而為詞,詞變而為曲。詩盛於唐,詞盛於宋,曲盛於元之北。北曲不諧於南而始有南曲。”故就有人稱詞為“詩餘”,稱曲為“詞餘”。南宋至元代,是北方少數民族的強盛時期,他們的音樂——胡樂,在中原地區也漸漸盛行,由於與中國傳統的音樂——燕樂不同,於是“舊詞至不能按”,“乃更造新聲”,曲就是當時流行音樂的歌詞。另外,從中國戲劇的歷史演變來看,元曲中的雜劇,與宋金時代的大曲、諸宫調、滑稽戲也有著很深的淵源關係,可追溯到北齊的《蘭陵王》、《踏摇娘》歌舞劇,“後世戲劇之源,實自此始”,甚至一直追溯到上古時期。
元代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他們取得了政權以後,廢除科舉,並實行森嚴的等級制度,對漢族特别是南方人極為歧視,普通的人民被分為十個等級,讀書人——“儒”被排在第九位,僅比“丐”高一個等級,讀書人的地位急劇下降,“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於詞曲發之”。大批的有才之士投入到戲曲創作中來,故元初時北曲盛極一時,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元曲作家和大量的上乘之作,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都生活在這一時期,其他還有王實甫、尚仲賢、高文秀等北曲家的傑出代表。“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盛,則自紳及閭閻歌詠者衆。”這一時期的曲作家多為北方人,創作中心在當時的京城——大都。随著元代經濟的發展,元曲的創作中心開始轉移,到了元代中期,杭州成為新的創作中心,這一時期的曲作家也多為南方人,或為僑寓南方的北方人,但作家作品已大不如昔。至元末,随著蒙古貴族政權的沒落,北曲創作也日漸衰落,更不能和元初時同日而語了。進入明代以後,北曲雜劇更進一步沒落,而南曲戲文逐漸興盛。萬曆間顧起元《客座贅語》:“萬曆以前,公侯與縉紳及富家,凡有讌會小集……唱大套北曲……後乃變而盡用南唱……大會則用南戲。”從這段話我們大致可以看出,在萬曆以前,北曲還是比較盛行的,貴族阶級在聚會時還經常演唱,但再往後,北雜劇日漸式微,走入衰落的低谷。
曲,按照形式的不同可分為雜劇和散曲。雜劇是一種帶有科白的歌劇劇本,分為末本(主角是男的)和旦本(主角是女的),有一定的故事情節,一般有四折(也有五折的,如馬致遠的《趙氏孤兒》),有的還有楔子,一般放在劇本的開頭部分,也有的放在中間。散曲類似於詞,没有科白,不是戲劇,衹有曲文,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又名聯套、散套)。小令衹是一支曲子,而套數則是同一宫調的若干支曲,按一定的規則連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