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中原音韻》研究和元曲用韻
《中原音韻》,元周德清撰。周德清,字日湛,號挺齋,江西高安暇堂人。《中原音韻》作於“泰定甲子秋”即1324年,但一直到至正元年,即公元1341年才在吉安正式刊行[2]。《中原音韻》本是一本為撰作北曲而設的曲韻書,自問世以來,一直被明清的曲家奉為圭臬,幾乎是曲必稱《中原音韻》。無論是體例還是音系,它都與《切韻》系韻書迥然不同,也因此受到正統學者的排斥,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之作,直至錢玄同先生在《文字學音篇》[3]中首次指出它在音韻史上的重要價值,正式將它引進音韻學研究中來,開辟了音韻學研究的一個新領域——近代音。
20世紀30年代,羅常培先生發表名篇《〈中原音韻〉聲類考》,歸納聲類20個,為《中原音韻》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接著趙蔭棠先生發表《〈中原音韻〉研究》,考訂了《中原音韻》一系韻書源流派別,但其擬音尚需商榷。陸志韋先生的《釋〈中原音韻〉》提出了許多開創性的見解,如“北語尚有入聲”。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首次使用訥庵本對《中原音韻》的聲、韻、調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李新魁《〈中原音韻〉音系研究》提出《中原音韻》的基本方言是以洛陽音為代表的河洛音,成一家之說。甯繼福《〈中原音韻〉表稿》提出內部分析法,充分挖掘書中的內部材料,被稱為後出轉精之作。針對《中原音韻》進行研究的學術論文更是數不勝數,難以殫舉。通過幾代學者的努力,關於《中原音韻》的研究成果可以說是層出不窮,蔚為大觀,成為一門顯學。但同時,我們也需注意到:《中原音韻》雖日漸成為語言學界研究的热點,也取得了輝煌的成果,但是由於《中原音韻》的材料過於簡略,沒有具體的語料,韻書自身的材料已被前輩學者們研究得比較透徹,但還有若干問題至今無法解決,如該書的基礎方言、有無入聲等問題,學者們莫衷一是。周德清在“正語作詞起例”中提到“前輩佳作中備載明白,但未有以集之者,今撮其同聲”,由此可以看出《中原音韻》與元曲的用韻關係密切。根據元曲用韻來考察《中原音韻》的性質,許是一條可行之路。
本書對現存所有元曲的用韻進行了窮盡式的研究,整理、歸納出了元曲韻部,並從韻部、單字、聲調三個方面與《中原音韻》作了詳細比較,對《中原音韻》以及近代音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 見於徐征,張月中.《全元曲》凡例[J].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 見冀伏《周德清生卒年與〈中原音韻〉初刻時間及版本》,《吉林大學學报》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2期,第98页。
[3] 錢玄同.文字學音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