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论
生活质量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是新提出来的一种研究理念和设想,还需要通过研究的实践去验证。所以上述谈的几种研究方法也只是一个最初的探索,也需要在研究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补充和发展。上述几种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联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在运用上可能是多维交叉同步进行的。这种辩证关系不但是我们研究生活质量的一种思维方式,同样也是我们研究生活质量的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如何看待和评价生活质量的本身并不是一个平面的简单问题,它本身具有错综的复杂性,生活质量的优劣高低是会发展变化或是彼此相互生发的。比如眼下的逆境和困苦经过人们的奋力打拼,也许会给未来带来希望和光明,这叫作苦尽甘来;相反,贪图享乐到了忘乎所以,其中必然潜藏着极大的祸患,这叫作乐极生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民间谚语以及把病魔称赞为“教人学会休息的女教师”[67],这些都反映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辩证思考。我们对生活质量的理解和认识要具有这样的辩证分析态度,因为历史与现实生活的事实本身就是如此。拙文只想表达一个粗浅的想法:希望把生活质量作为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一个新维度。望能抛砖引玉,期待有同好者深入探索。
[1] 梁景和,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2]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于1958年在《富裕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活质量”这一学术概念。
[3] 这个概念界定虽然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界定没有本质的差异,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比较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4] 《人性的高贵与卑劣——休谟散文集》,杨适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81页。
[5] 王露璐:《幸福是什么——从亚里士多德与密尔的幸福观谈起》,《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3日。
[6] 按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求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友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7] 冯立天主编《中国人口生活质量研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第107页。
[8] 参见梁景和、王峥《中国近代早期国人眼中的欧美生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9] 参见王国平、唐力行主编《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三联书店,1990,第10~11页。
[11] 王露璐:《幸福是什么——从亚里士多德与密尔的幸福观谈起》,《光明日报》2007年11月13日。
[12] 宏观和微观都是相对概念,宏观是相对微观而言,微观是相对宏观而言,所以这里舍弃了中观的概念。
[13]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四,《浙江·海宁风俗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27页。
[14] 丁士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第102页。
[15] 丁士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第127页。
[16]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三,《江苏·上海风俗琐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第139页。
[17]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74页。
[18]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844页。
[19]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855页。
[20]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859页。
[21] 朱文炳:《海上竹枝词》,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203页。
[22] 颐安主人:《沪江商业市景词》,顾炳权编著《上海洋场竹枝词》,上海书店出版社,1996,第167页。
[23] 石泉:《先师寅恪先生治学思路与方法之追忆(补充二则)》,《陈寅恪与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第157页。
[24] 齐世荣先生有专文论述小说的史料价值,《谈小说的史料价值》,《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5] 参见傅桂禄编《商人妇》《活鬼》《节妇》的内容简介,群众出版社,1994。
[26] 王锺翰:《〈历代日记丛钞〉序》,俞冰编《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学苑出版社,2006。
[27] 丰子恺:《法味》,杨耀文选编《文化名家谈佛录——一日佛门》,京华出版社,2005,第49页。
[28] 参见毛泽东给杨开智、文南松、毛泽连、毛远悌、毛宇居的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三联书店,1990。
[29] 王海敏、陈钰芬:《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估》,《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8期。
[30] 参阅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卷五,华夏出版社,1999。
[31] 长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末代皇后和皇妃》,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第2页。
[32] 唐艳香、褚晓琦:《近代上海饭店与菜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200页。
[33] 陈存仁:《银元时代生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第79页。
[34] 〔法〕图珊·萨玛:《布尔乔亚饮食史》,管筱明译,花城出版社,2007,第15页。
[35] 陈问路:《大上海的劳工生活状况之透视》,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编《中国工运史料》(第二十七期),工人出版社,1985,第130页。
[36] 鲁西奇:《梁实秋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第107页。
[37] 鲁西奇:《梁实秋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第107~109页。
[38] 钱锺书:《论快乐》,《钱锺书集·写在人生边上》,三联书店,2002,第20页。
[39] 钱锺书:《论快乐》,《钱锺书集·写在人生边上》,三联书店,2002,第21~22页。
[40] 《林语堂自传》,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第70页。
[41]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2]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703页。
[43]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852页。
[44] 张守常辑《中国近世谣谚》,北京出版社,1998,第657页。
[45] 曾国藩:《字谕纪鸿儿》,张海雷等编译《曾国藩家书》上册,中国华侨出版社,1994,第332页。
[46]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796页。
[47] 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第931页。
[48] 参见丁宇、刘景云编著《梁启超教子满门俊秀》,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2。
[49] 《〈香艳丛书〉影印说明》,《香艳丛书》,上海书店,1991。
[50] 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箸作考·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1] 胡文楷编著《历代妇女箸作考·凡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2] 张次溪编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出版前言》,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53] 《中国电影家列传》第一集“内容说明”,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4] 《中国电影家列传》第一集“前言”,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55] 耿云志、宋广波编《胡适书信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第56页。
[56] 天津编译中心编《顾维钧回忆录缩编》上册,中华书局,1997,第9页。
[57] 《致怀中叔祖书》,饶怀民编《杨毓麟集》,岳麓书社,2001,第390页。
[58] 《致某某二君书》,饶怀民编《杨毓麟集》,岳麓书社,2001,第390页。
[59] 《绝命辞》,《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第231页。
[60] 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第185页。
[61] 期望值理论认为,期望值与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与SWB(主观幸福感)相关,高期望值与个人实际差距过大会使人丧失信心和勇气,期望值过低则会使人厌烦。参见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4期。
[62] 苗元江、余嘉元:《幸福感: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新视野》2003年第4期。
[63] 耿云志、宋广波编《胡适书信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第269页。
[64]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49页。
[65] 雷瑾:《申报馆之过去状况》,申报五十周年纪念《最近之五十年》,转引自王敏著《上海报人社会生活》,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第238页。
[66] 《朱自清全集》(第10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第511页。
[67] 钱锺书:《论快乐》,《钱锺书集·写在人生边上》,三联书店,2002,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