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6 全书结构

全书共分9章。第1章是导论,对本书的选题,主要内容,研究方法,研究难点,主要创新以及全书结构等作简要的说明。

第2章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实证研究述评,以作为后续研究的基本理论准备。

第3章分析中国省际的经济增长。在增广索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内生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中国的经济增长机制;然后利用Panel Data建模方法,在允许各省份经济异质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经验分析,得出了更高的条件收敛速度和合理的产出份额;为我国各地区的均衡发展提出了建议。

第4章和第5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联系方面。第4章是对外贸易规模的分析。将外贸依存度与经济发展阶段联系起来,指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对外贸易依存度呈倒U形曲线,进而得出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并不高的结论。第5章是中国FDI流入的决定因素及因果分析。该章从FDI国际流动的层次上,将我国看作一个整体,区分FDI的不同来源国,利用1985~2002年各主要资本输出国对我国直接投资的Panel Data,结合计量经济模型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指出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原因、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第6章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及其变迁。该章构建了测度产品技术含量的一个指标,进而提出一套分析经济体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的新方法;通过国际比较,从多个方面分析了1980~2003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口贸易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仅表现出微弱地向世界水平收敛的趋势;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高度没有显著提高,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趋势;中国出口贸易的技术结构分布发生了与众不同的重大变化;如果把整个出口贸易分为高技术部门和低技术部门,则在整个分析区间,高技术部门的技术结构逐渐降低,低技术部门的技术结构逐渐升高。

第7章是对中国经济的技术结构过高还是过低的判断分析。该章将经济增长的适宜技术理论应用到经济的技术结构分析,为技术结构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首先,基于经济增长的适宜技术理论,提出适宜技术结构的概念;其次,基于出口部门,构建了技术结构适宜性的两个测度指标,即技术结构适宜指数和偏离指数;再次,利用该指标实际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技术结构的变化,并得出以下发现:中国经济的技术结构大约在1996年发生了意义深刻的转折——在1996年以前,中国经济的技术结构高于适宜技术结构,而在1996年之后,已经低于适宜技术结构。

第8章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经验分析。该章构建了两个指标测度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构特征和技术高度特征,然后,利用东亚成功经济体(HPAEs)(除日本)的Panel Data,检验了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检验结果支持了政府干预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第9章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模式转型问题。我国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该章对我国经济增长传统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新动力模式的形成进行了分析,在涵盖经济结构转型等动力特征,包括人口、资本积累和产业结构演变等的基础上,建立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分析预测“十三五”期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以及经济改革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