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垄断资本的全球大扩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以强大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后盾,以跨国公司为主力军,以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为主要调节机构,以追求全球超额垄断利润为目标,向全球渗透和扩张的资本主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主角是生产力高度发达、高度社会化和资本高度国际化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发展,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地向前运动和发展。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让我们再次认识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论命题的深刻意义,技术创新作为生产力的范畴对一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深了人们对技术创新这一概念的理解。技术创新活动成为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的关注焦点,技术创新研究成为许多学科共同探讨的前沿课题。可以说,技术创新在今天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荣誉,受到了最高程度的重视。但为了迎接技术创新的挑战,学者们投入更多精力,从不同侧面、不同学科角度及不同方法进行研究,力图更好地理解技术创新的机制和规律。经济学家们对技术创新问题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到马克思,从创新理论的代表熊彼特再到当代的纳尔逊、弗里曼等,都对技术创新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回顾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和技术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发生了资产阶级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自由竞争时代。自19世纪50年代后,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又发生了三次大的飞跃,即第二次(电力和内燃机技术革命)、第三次(电子和核子技术革命)和第四次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在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是这三次大的飞跃,分别把资本主义带入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飞跃,完成了三个过渡:由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信息控制化的过渡;由劳动密集型生产到资本密集型生产再到知识密集型生产的过渡;由体力劳动为主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再到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过渡。
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至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发生了三次大的变革,即体现生产关系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历了从股份制到私人股份垄断所有制再到法人股份垄断所有制的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变革,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既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革命化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要求,其中所经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又是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来说,都是历史的进步,都体现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文明和最新成就。决定这种发展和进步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创新,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也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认识;站在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研究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创新,既要认识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也要认识其技术垄断的实质对全球分工、生产及分配的消极影响;最终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的视野中,认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技术创新,这是本书研究内容的出发点。
(二)研究意义
20世纪80代后,信息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进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和金融资本垄断世界市场的历史进程;从生产力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协作高度发展的要求,实现了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出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贸易金融自由化和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世界生产一体化。
技术创新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发生了演进,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技术创新的结果,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又使技术创新具有了新的特征和内容。
首先,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跨国公司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近十多年来,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又有了广泛发展。国家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在一些重大科技项目上进行合作,其成效自然更大。而无论是国内或者国际科技合作,归根结底都通过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企业,以及大学和研究机构来实行,其中,大型跨国公司是当代科技进步的重要组织者、实行者和推动者。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获取超额利润,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进生产技术,采取新工艺,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并不断推出新产品。在当前科技革命中,对企业增强竞争力来说,科技更是起到关键作用。即使是小企业,也特别重视开发和采用新技术,至于大型跨国公司,则更是把开发新技术看作企业的生命,无不为此投入大量资源,采取各种方法,全力以赴。
其次,技术转移成为新的趋势,跨国公司采取的国际战略联盟以技术联盟为主进行合作,目的在于获取不断的超额利润。资本主义寻求技术创新的实质——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使得这种技术创新在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既形成了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也削弱了自身的自主创新;另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保持其技术垄断地位,竭力阻碍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技术创新。
为了获得先进技术实现经济赶超,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是在改革的道路上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它们设计的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核心思想的发展模式,而结果是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获得先进技术实现经济赶超,相反是使这些国家的创新体系陷入瘫痪,加剧了本国的贫困。随着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北方处于强势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靠其在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优势,不仅在全球享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使其在资源和各种利益的分配中享受更大的利益。掠夺大量的财富,成为这些国家的“自然特权”,顺着巨额资本和大量先进技术这种管道,南方发展中国家的血,源源不断地流入北方国家的肌体,从而加剧了南北之间,也就是强势国家和弱势国家的分化。据历史统计数字,仅在21世纪初的2001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达到10.2万亿美元以上,比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总和还要高。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7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207103亿美元,比160个中低收入国家还要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处于低迷的萧条期,即便是这样,这些发达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依旧保持在1万美元以上,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14年4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了2013年世界各国人均GDP排名,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为卢森堡大公国,人均GDP为110423美元,排名第二位到第十位的国家分别为:挪威、卡塔尔、瑞士、澳大利亚、丹麦、瑞典、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世界平均水平为10486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为64个,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多达117个,人均不足1000美元的国家达到30个,中国人均GDP为6747美元,排名第81位。
发展中国家必须认清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创新实质,只有形成自主的技术创新体系,才能获得国家竞争力,这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所以,对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带来的后果,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技术创新理论来阐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创新实质,提出发展中国家建立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对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我国也是发展中国家,回顾我国30多年的改革之路,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进步,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技术引进和我国工业的自主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还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其根本原因是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技术依赖性过大,大多数企业仅仅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来开辟市场的空间,在由技术决定的新的国际分工中还处于不利的地位,曾经实施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也没有让我们真正获得外资的核心技术。因此,充分认识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实质,面对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转移,如何加强国家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更强。本书也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和创新。
技术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理论是当前经济学前沿领域,本书研究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指导下通过对资本与技术创新的互动作用的分析,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着重研究国际垄断资本下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并以此为指导深化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另外,本研究力图突破理论界对技术创新理论过多集中于西方经济学分析范式的局限性,利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马克思的技术创新理论入手,揭示资本主义推动技术创新的根本原因,分析由资本主义技术垄断引起的国际分化,探寻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路径,为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建立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本国生产力发展提供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通过分析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演进逻辑,技术创新推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演变的机制和趋势,提出随着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将成为促进技术创新的主导,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