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技术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生产力、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相互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之一。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而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40]这里马克思指明了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才会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活动才能存在。

如上节所述,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推动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革命进步的根本动力是什么?只从生产力本身是找不到它内部发展动力的。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人”,不能是抽象的人,他们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他们都是在某种动机和激励下从事生产的。这种支配人们活动的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正是源自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离开社会生产关系而独立存在的社会生产力,因而也没有离开一定生产关系而独立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支配下发展的。

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实践完全证明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是起决定作用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理。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建者亚当·斯密看到当时分工是社会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的杠杆,但是分工这种新的生产力却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才能产生和发挥作用。马克思完全同意他的这一看法:“工场手工业分工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特殊的资本主义形式——它在当时的基础上只能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中发展起来。”[41]这里明显地表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当工业革命确立了以机器生产为技术基础和以雇佣劳动为形式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在资本主义工厂中资本所有制关系表现为一种单纯的私人物权关系”[42],这种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在生产力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新的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它自身的生产的根本目的上,还表现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分配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上。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自由资本、一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的必然发展要求,其中所经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又是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要求。每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来说,都是历史的进步,都体现着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文明和最新成就。决定这种发展和进步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而在这其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与资本主义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相适应,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不断飞跃。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资本主义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生产力获得了较以往历史时期快得多的发展速度,新的生产关系的确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自由资本、一般垄断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四个阶段。资本主义制度所经历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既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又是新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内在要求。

1.技术创新与资本主义的演进逻辑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产生。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采用,发生了资产阶级第一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资本主义进入自由竞争发展阶段。历史地看这一发展阶段,它只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步,远无法同后来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相比。自19世纪50年代后,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又发生了三次大的飞跃,即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科学技术和产业革命。正是这三次大的飞跃,分别把资本主义带入了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生了电力和内燃机技术革命。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在从1870年至1900年的30年中,世界工业产量就增加了2.2倍,钢产量增加了50多倍,石油开采量增加了25倍。不仅如此,这次技术革命还引起了资本主义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电动机械、化学、冶金等重工业部门迅速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使资本主义进入电器和内燃机时代。在这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得到了大发展,由此资本主义进入了一般垄断资本发展阶段。

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20世纪40年代后发生了电子和核子技术革命。电子和核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速度,创造出巨额的社会财富。1951~1980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比1931~1938年间一般都要高出2~3倍。1931~1938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1.7%、0.4%、1.6%、7.1%,1951~1980年则分别为4.1%、2.4%、4.7%、5.7%、11.1%。1951~1979年这些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3.2%、2.8%、4.5%、4.5%、8.9%。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000美元左右,到20世纪80年代猛升为10000美元左右,增长了5~10倍。1940~1983年,美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886美元增长为13887美元,增长了6倍多;日本由554美元增长为8973美元,增长了15倍。在这次技术革命的带动下,高分子合成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都迅速发展起来,并成为新的重要工业部门,使资本主义又发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子时代。这些重要工业部门由于具有规模大、投入大、风险大、周期长的特点,一般都是依靠国家或在国家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这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巨大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逐步加强,并在此基础上,使资本主义又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发展阶段。

由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演进。20世纪80年代后在电子技术基础上发生了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特别是微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1980~1998年,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在2.4%~3.7%,20世纪90年代之后美国最高达到了5.3%。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了1.6倍,其中美国增长了2倍多。这次科技革命还大大加速了航天和卫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核电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激光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了上述这些工业部门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各种信息和知识部门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第三产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卫星、计算机、互联网成为劳动者劳动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从而使资本主义发生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了信息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在这次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下,生产力飞速发展,产生了垄断资本向外扩张的新浪潮,生产力国际化及国际金融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进入了国际垄断资本发展阶段。[43]

2.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

马克思认为,技术创新是“直接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4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4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6]在这里,马克思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的矛盾看作制度创新的根源。一旦生产关系不能与生产力的要求完全适应,生产力会产生突破生产关系束缚的要求,以产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制度。因此,技术创新作为“直接生产力”,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如工业革命的产生,使得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科学技术成为自觉,随着机器的使用,资本雇佣劳动的生产关系也在发生改变,资本主义企业内的工人越来越丧失了和资本家议价的能力,资本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企业规模逐渐扩大,适应这种规模扩大,企业内福特制生产方式运用和泰勒制的管理,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控制地位,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发生着新的变化。

与此同时,反映生产关系的制度安排不仅要适应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还要通过不断创新反作用于技术创新。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的社会生产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关系对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马克思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变成运用于实践的科学,但是,这只是通过使工人从属于资本,只是通过压制工人本身的智力和专业的发展来实现的。”[47]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质决定着技术创新的方向。不仅如此,马克思与恩格斯还进一步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48]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性内生出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从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全面进步,进而引发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反映生产关系特质的制度创新。可以说,技术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又为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3.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演进逻辑

资本主义从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发展,是一个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技术的创新加速资本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资本的社会化发展为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基础,不断调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适应了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身演进的趋势。

(1)技术革命加速资本社会化发展进程。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上以蒸汽机、电力以及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资本主义实现了由机械化到自动化再到信息控制化的过渡,每一次技术革命中新技术的运用,都使得资本具有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爆发了以微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导,包括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激光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新科技革命。新技术革命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生深刻的变革,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新技术革命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不仅为西方发达国家缓和社会矛盾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为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和改良提供了直接的动力,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制度创新,不断地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现代生产力的特性和水平。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不仅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有了更高的需求,也产生了更大的风险,这些都远远超出了私人资本的能力范围,甚至很多垄断资本都难以承担,需要国家来对这些活动进行组织和协调。就科学技术而言,各项先进技术之间联系紧密,也需要国家进行周密的组织和协调。垄断资本主义正是迎合了这个时代中科技的发展要求,进一步促进了科技创新和社会化生产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从这个层面来看,新科技革命等因素对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从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来看,从独资到合伙再到股份制,最后发展为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这些变化虽然都是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发生的,但是符合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同时,从资本关系的历史进程看,垄断资本的国际化意味着资本的扩张在范围上已经从国内发展到全球,不断趋近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临界点,开始向着社会化生产的社会主义迈进。

(2)资本社会化为生产关系变革提供基础。随着股份公司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剧烈的竞争,卡特尔、托拉斯等成为股份公司扩大的、发展的形式,由此垄断代替了竞争。垄断组织的出现实质是资本社会化的长足发展,资本的社会化为生产关系的大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是由于垄断资本作为特定形式的社会资本,实质上是对资本个人所有制的逐步剥离,垄断企业也在发展中逐渐具备了社会化的特征。虽然目前资本社会化过程中,生产力仍然具有很强的资本属性,但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发生生产关系大的变革。

资本的社会化在物质上和生产形式上为这一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它始终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畴,“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托拉斯,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49]。在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的框架内,资本社会化也只是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手段,还不能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当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发展到极致时,将会由更高层面的机构(如国家)担负起对生产的组织。当生产和资本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无法调和时,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才能解决。

(3)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由资本推动的技术创新,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也日益紧密,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迅速提高。与此同时,各国之间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也有了更大程度上的加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垄断优势,获得了巨额的超额利润,加剧了“中心”与“外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国际化和国际政治经济不平衡的状态。占世界人口20%的西方国家消费着世界80%的资源,技术的进步并没有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态、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资本逐利的贪婪性对全人类的利益正在造成严重的损害。

科学技术本应该是为全人类普遍地提升福利水平的,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的运用在给少数资产阶级带来了利益的同时,却使世界上多数人陷入贫困之中,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科学终将成为推翻资本统治地位、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力量,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是资本主义技术创新的结果,也将是人类社会未来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正如英国著名社会科学家贝尔纳所说:“科学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事业,与公有制有着天然的联系。”[50]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默顿则认为:“科学是社会合作的产物,因而属于全社会,它不应成为少数人谋取私利的工具,科学的共产主义气质与作为垄断组织私有制来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是不相容的。科学精神气质的两个基本方面为公有主义或共产主义和无私利性。”[51]

4.生产关系变革与技术创新互动的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

作为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就充分体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方面。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来看,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提高,资本主义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不断进行着新的调整,先后通过股份制、 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法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形式等实现资本的集中,资本的集中加速了资本的积累,同时又扩大和加速了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从而不断推动着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

首先,股份制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资本和生产社会化提供了广阔的途径。马克思指出: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52]。股份制的出现,标志着生产资料所有制向社会化发展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其次,随着私人股份垄断资本所有制的出现,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阶段。随着生产资料占有规模的扩大使其具有了集体性和共有性,再加上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又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私人垄断资本的出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集中形成垄断可以加速和加强积累,从而扩大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最后,法人垄断资本所有制形式的出现。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实力雄厚的社会法人(包括工商企业、银行、基金、保险公司等)成为企业投资的主体,正是这些强大的法人资本,为垄断资本的技术大开发和全球战略发展的推进,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作为强大的推动力促使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向社会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关系实现形式不断社会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必将引起生产关系中其他方面的变革,随着股份制和垄断资本在全球的大发展,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例如表现在分配关系方面,社会保障、超额累进税、遗产税等税收制度得以在资本主义体系内普遍实施,分配制度的调整进入新阶段,通过不断调整的所有制形式从而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技术创新,最终技术创新又推动着资本主义的不断演进,但是无论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如何变化,并向着社会化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仍然是主体,企业内部的垄断私人控股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不会改变,从而由其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不会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桎梏”作用始终是存在的,最终将成为技术创新的阻碍,未来它也必将由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三)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下的技术创新特征

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际垄断资本已经成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基础,或在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或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全球经济自由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靳辉明(2006)认为世界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是:真正意义上的包括技术市场、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在内的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在这种全球化中确立起来的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性统治。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无论是强国还是弱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不受到国际垄断资本的强大影响或控制;几乎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民,都在不同程度上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生着联系,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费着国际垄断资本的产品;甚至西方的政治观念和思想文化也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总之,国际垄断资本通过各种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世界经济命脉,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生活。

总结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为: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信息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资本和生产高度集中,垄断寡头经济形成;虚拟经济高度膨胀,经济周期性波动影响范围扩大;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世界高度开放化和自由化,形成资本全球扩张和竞争的新格局;生产资料所有制高度社会化,法人股份所有制成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各国发展不平衡加剧,进入技术霸权时代;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与此联系的一切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全球化。

资本主义生来就具有对外的扩张性。正如马克思早就论述过的:“在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驱使下,资产阶级不仅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和生产力的革命,进行生产关系和一切社会关系的革命;而且必须要奔走于全球各地,必须在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53]国际垄断资本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正是其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这种扩张的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表现为少数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自由地到处抢夺殖民地;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主要表现为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并依据其实力的大小,重新瓜分世界;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全球性单极霸权或单极帝国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一个超级帝国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主要是利用其在资本和科学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在全球谋取全面的利益。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已经使资本主义进入信息社会,这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特征。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已经成为最主要的生产力,而且成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生命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产品的创新和不断更新换代,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创新和对新技术的垄断已经成为建立全球统治和霸权的基础。这正是本书所要研究的重点。

1.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成为最强大的武器

在重新瓜分世界时期,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和方式已经开始变化,即开始由殖民统治向非殖民统治过渡,而到了这次新的全球化时期,则完全转变为非殖民统治的方式,即完全转变为经济渗透和经济控制。在这种渗透和控制中,先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成为最主要、最强大的武器,谁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拥有了产品优势和投资优势,在世界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和技术市场上,谁就是龙头老大,谁就可以把自己的势力扩大或渗透到全球各地,从而获得巨大的利益。美国能成为当今世界霸主,能把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全球各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一直控制着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制高点。

由于科学技术成为垄断资本进行国际扩张、谋求或维护其国际垄断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几乎所有大的垄断企业,也都不断加大了科学技术研发的投入。而且此时期,规模巨大的垄断企业,已经具备了对重大科学技术进行研发的力量和能力。为了加强自己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它们都把新技术开发视为生命,不惜重金,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的研发工作,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特别是在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之后,各国大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增速更快。90年代后期,其研究与开发费用逐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费用中,那些巨型的国际垄断企业,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据统计,在世界企业科技研发投资总额中,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的投资,一般要占到65%以上。正是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运用,推动了大垄断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在全球的迅速扩张。可见,正是科学技术促进了国际垄断资本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更大的发展。

2.跨国公司凭借技术垄断优势成为对外扩张的最主要的力量

国际垄断资本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特别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高质量的产品为武器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①国际垄断资本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在这些领域基本上被少数的大型跨国公司所垄断。②几乎所有的垄断资本都把资本的高度国际化,把在国外寻找新的有利的投资场所并进行大量的投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途径。③世界经济以及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秩序已被国际垄断组织所控制。

3.由新技术决定的新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从技术角度来看具有一定的可分离性。在特定条件下,信息技术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可以按照不同地区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而进行适当合理的安排,现代通信和交通手段将不同地区的生产连接在一起,促进了信息技术产品全球化生产和贸易的发展,由美国主导的信息产业跨国生产体系(新型国际分工体系)形成。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技术的中心,垄断着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家则处于技术的外围,它们以付出高额的代价来引进发达国家即将淘汰的先进技术,或者被迫接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政策,通过市场的自由开放获取先进技术。这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是不平等的分工,其最后的结果就是,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技术的垄断优势在全球市场内获得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差距及经济差距进一步加大。由于技术垄断的存在,依借着技术优势而形成的技术霸权形成了新的霸权主义,新霸权主义在改变国际分工的格局的同时,也改变着国际经济政治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