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孟中印缅的历史定位
据中国和印度史料记载,中印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一种双向流动的关系,这种流动的两大主要元素是物资和精神文化的交换。这种二元的交流是通过中亚的通路即所谓丝绸之路,阿萨姆、布尔玛(现在的缅甸)和云南通路即著名的南丝绸之路,西藏、尼泊尔和不丹通路,以及海路即所谓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历史记载和考古记录证明,阿萨姆—布尔玛—云南通路实际上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早的一条通路。这条通路发源于印度东北部,穿过缅甸北部,进入云南省的腾冲、保山和大理并最终到达四川省的成都市。然后,这条通路又进一步穿过孟加拉国并最终与中亚的通路相融合。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段教授指出,印度西北部的河谷文明消失于大约公元前1500年。但是当时古代四川的三星堆文明仍然处于繁荣时期,从这一文明中发现的各种文物,包括来自印度洋的货贝、大量的象牙、柳叶形的青铜短剑等,都毫无疑问与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和缅甸具有联系,特别是只产生于印度洋地区的环纹货贝。根据段教授的论文,在云南的数个土葬墓中也发现了这种环纹货贝,并且在云南的博物馆中也可以见到,这反映了自古以来这些商道就一直绵延连接中印两国。关于这些通路,最早的可靠记载来自司马迁的著述。这位伟大的中国历史学家在他的著作《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张骞曾为汉朝出使西域,并于公元前122年返回朝廷。他向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奏明:在大夏国,他见到蜀国(四川)制造的衣服和竹子做的拐杖。当他向当地出售这些产品的商人们询问时,他们说:“我们是从身毒(今印度辛度)的蜀国商人市场上买来的。那个地方要从这儿向东南走几千里。”因此可以证明阿萨姆—缅甸—云南通路在公元前2世纪就已经存在,而且有可能是印度和中国之间最早的一条通路。
迦摩缕波(今阿萨姆)曾被称为盘越国、滇越或是迦摩缕波国。例如《史记·大宛列传》《魏略·西戎传》《后汉书·西域传》《梁书》第54卷等均提及迦摩缕波及其位置,以及来自古代四川的商人经常到访这一地区的事实。玄奘(601~664年)在《大唐西域记》中对迦摩缕波进行了更为翔实的记述。在谈到这条通路的时候,他提到迦摩缕波距摩揭陀国大约24000里。如果要到达这个地区,人们必须穿过伊烂拏钵伐多国、占婆国(今帕格尔布尔和比哈尔)、那迦拉国、奔那伐弹那国等。在迦摩缕波东部,山脉连接在一起。其天然的边界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毗邻,而当时这些少数民族都是原始部落。谈到这个国家的时候,玄奘称它幅员辽阔,长达数千公里,都城周长达到15公里;人民身材矮小,肤色黧黑,他们所说的语言与印度方言差异不大。
人们认为中国的丝绸就是通过阿萨姆—缅甸—云南通路进口到印度的。孔雀王朝时期的一位大臣考底利耶(公元前370~前283年)在他的经典著作《政事论》中记载了丝绸是中国的产品(《中国丝卷》)。如果考底利耶的说法是正确的,那么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中国的丝绸在印度十分流行。四川省是中国最早开始养蚕的地区之一。由于四川靠近云南,而且云南也是最早的通向印度的门户,丝绸业实际上已经成为印度东北部最早的行业之一。到7世纪时,阿萨姆的丝绸业达到鼎盛时期并日臻完善。《戒日王的一生》的作者巴纳(7世纪)记录了迦摩缕波的鸠摩罗王向戒日王进献的是“像秋日的月光一样纯洁的丝巾……像白桦皮一样光滑的缠腰布”。
在宋、元、明代(960~1644年),贸易已经取代宗教成为主要的跨文化潮流行业,这条通路仍然非常重要。600年以前,来自云南的郑和(1371~1433年)率领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到达了布尔玛、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甚至非洲的许多港口。甚至在20世纪,阿萨姆—缅甸—云南通路在“二战”中也帮助联军对抗日本侵略者。但是,在后殖民时期,这个区域的各个民族国家一心考虑边境争议的问题和各自独特的政治文化,并因此切断了这条连接各国人民的历史通路。而由于中国和印度在1962年发生了战争,同时在“冷战”对抗中分属于对立的两大阵营,这些现实的情况也使得这条历史通路变得令人生疑,所以长久以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试图复兴这条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