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印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中印的主要共识

中印之间有彼此合作的强烈意愿,但“合作意愿”如何转换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中印一致认为,如果两国之间能够立足于发展合作关系,在互补性产业或具有优势的产业中“强强联合、互通互补”,在弱势产业或竞争性领域方面“取长补短、构筑优势”,并且减少政治因素对经济关系的影响,则世界一定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两个崛起中大国的共同发展。

(一)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具有可行性

2013年两国总理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并于年底召开了四国工作组会议之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终于从“第二轨道”(学术界讨论与对话)上升到“第一轨道”(各国政府认同并主导),四国在政府层面达成了建设经济走廊的共识。虽然达成了具有可行性的共识,各种分歧依然存在,使得进一步推进还面临一定困难。目前孟中印缅四国对经济走廊建设在内涵上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主要通过互联互通(Connectivity)实现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互联互通包括:物理连接(Physical Connectivity),这是经济走廊建设的基础;制度的连接(Institutional Connectivity),这是经济走廊建设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这是经济走廊建设得以实施的保障。

当前,孟中印缅四国基本达成共识的线路是中线,从中国昆明经瑞丽进入缅甸木姐,经腊戌、曼德勒等地从莫雷进入印度,经因帕尔等地从舒拉进入孟加拉国,再经达卡、班纳普从佩纳普进入印度,最终到达加尔各答。2013年2月成功举行的首届孟中印缅汽车拉力赛就是在该线路上举行的,说明连通这条线路具有可行性,只是通道建设的成本较北线更大。历史上的“史迪威公路”也说明了通道建设的可行性,并为重启“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中印有通过次区域合作获利的相互需求

中印同为国土面积巨大和人口数量庞大的“重量级”国家,作为二十国集团中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金砖国家”中的两个典型代表,也都是历史悠久、富有独特文明气质的国家。中印两国如此快的发展速度和近年来不断上升的贸易依存度,使得人们不可避免地将这两个发展中大国放在一起比较。美国《商业周刊》一篇题为《新的世界经济》(A New World Economy)的文章甚至把中印两个人口大国同步崛起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与美国19世纪的崛起相提并论。正如印度商务部长、著名经济学家贾伊拉姆·拉梅什所言,中印两国应该将“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的优点结合起来,为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做出各自的贡献,因为两国有太多可以取长补短的地方[10]

当然,中印在地区问题上也面临很多相同的问题和挑战,无论是优势上的共性还是挑战上的共同点,一定程度上都使相互之间的合作需求不断上升。作为两个最有潜力的新兴大国,战略竞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利益分配和利益格局展开的竞争,双方都不会拒绝通过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作为服务业大国的印度和制造业大国的中国,未来中印关系的良性发展依然在于以经贸合作为核心推动政治互信和其他领域的互利合作。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加强经贸合作,以经贸合作为核心促进双边关系积极稳步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中印以孟中印缅次区域合作为突破口加强经济合作,虽然不一定能获得政治互信方面的“相对收益”,但一定能够在经济上实现合作共赢的“绝对收益”。

(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扩展中印共同发展空间

首届“孟中印缅论坛”于1999年8月在昆明举行,会议期间共同签署了《昆明倡议》。此后,相继在印度新德里、孟加拉国的达卡、缅甸的仰光举行多次会议。历届会议中,各国代表均高度评价论坛的作用和积极意义,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包括合作原则、合作框架、优先发展领域、交通联通、文化交流等领域达成共识。而且,讨论中孟中印缅四国的贸易潜力被普遍看好,一致认为通过贸易便利化可以实质性地扩大四国的双边贸易、多边贸易以及与域外国家的对外贸易额。

当前,无论学者层面还是政府层面,中印一致认可“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的相处之道,这也与习近平主席所说的“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相一致。孟中印缅所在地区是连接亚洲各次区域的重要枢纽,通过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解决这一地区的交通联通问题,不仅可以增加中印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印中存在的贸易逆差问题。中国并不刻意追求顺差,从经济学角度看,贸易是否平衡不仅取决于汇率,更取决于一国收入水平和该国消费者对于另一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或需求弹性。中国在制造业、电力和电信设备以及工程承包领域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较强实力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有助于印度制造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改善。印度在信息产业、软件外包、制药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相对发达,拥有竞争优势。双方如果能为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和相对具有市场需求潜力的产品提供贸易便利化的制度安排,增加投资力度,则不仅有助于缩小印度对华贸易的逆差,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两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贸易效应还可以直接辐射到东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促进这一地区次区域合作机制的“联网”,增加文化认同,经济潜力将大大激活。进一步的,中国“向西”发展,印度“向东”发展,两国发展战略在东盟“相遇”,既是机遇,也面临挑战。如果把中国的“西向开放”和“东向政策”结合起来,促进中印两大市场的连接,不仅合作空间不断扩大,中印共同的经济空间将得以不断扩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开放型经济带。

(四)云南在推进孟中印缅合作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云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窗口和前沿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向北,可以通到成都和西安,连接北方丝绸之路;向南,可以连接“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特别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和印度洋各个通道都从云南出境,“一带一路”战略将使得云南“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孟”的独特区位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一区位优势无论对于中国走向世界还是世界进入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云南省已经在硬件建设方面包括通道路网、口岸基础设施和国际物流体系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家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扶持。随着重新修复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这一交通枢纽,将越来越多地与中国国内以及东南亚、南亚甚至与欧洲大陆发生着联系,进一步带动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