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自童寯先生发表《江南园林志》以来,中国近现代园林的研究可谓成果斐然。有关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的研究,如彭一刚的《古典园林分析》和陈从周的《说园》等,已经达到一定深度。从园林的发展史上看,无论是哪个时期的园林或者哪个地区的园林,都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研究不应当厚此薄彼。但现有的园林研究在时间上多限于明清,在空间上多限于以苏州、扬州为主的江南园林和以承德、北京为主的北方皇家园林。
从时间的角度看,明清园林以外的园林多在讨论园林史时出现,相关的专题研究仍需进一步丰富。目前有关园林通史研究的论著成果丰硕,如童寯的《造园史纲》、张家骥的《中国造园史》、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建筑史著作对园林也有论及,如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和刘敦桢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可见现有的园林断代史研究,大都集中研究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时期,无论在造园手法上还是在技术、意境上都臻于极致。然而从整个园林发展的角度来看,了解其他时期的园林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例如近代园林作为现代园林的萌芽,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有着不言自明的意义。
从地域的角度看,园林研究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苏州、扬州一带,如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童寯的《江南园林志》、陈从周的《苏州园林》《扬州园林》等。由于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域在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条件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园林创造有所区别是必然的结果。除江南园林、北方皇家园林之外的其他地域园林,也同样需要大家的关注与重视。近年来关于岭南园林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如刘庭风的《岭南园林》系列著述和陆琦的《岭南造园与审美》等研究,逐渐将岭南园林的地位提升。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徐建融的《中国园林史话》和郭风平的《中外园林史》等已将其论述分为南方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三个部分,这影响了后来的园林创作与实践。这些例子说明了园林的地域性研究和断代史研究的巨大潜力和价值。
因其历史演进的特殊性,澳门在实现历史性的回归之后,进一步成为世人瞩目的对象,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澳门深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中转站,一座中西结合、多元共融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在岁月的长河中,澳门风景园林一方面在建造中深受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呈现出一种几何式的美;另一方面又处处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营造自然山水意象的思想和中式园林的手法与符号,甚至出现了如卢廉若公园般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名园。纵观近代澳门的风景园林,其中有西式建筑的对称式布局与雕刻,也有中式园林林荫小道、曲径通幽的意境美和叠山置石、水榭楼阁的形式美。在澳门这样一个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颇具特色的风景园林四处点缀,成为澳门特有的城市景观。
众多的近代风景园林是作为高密度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澳门的物质支撑。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近代园林有效地满足了城市居民在活动、休憩、交往、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方面的需求,为居民创造了便利和舒适的环境。因此,澳门近代风景园林对澳门的都市化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者刘秀晨曾经分析了中国近代园林史上三个重要标志:一是北京皇家园林在1860年和1900年的两次罹难,以及慈禧太后用海军经费重建颐和园;二是由于租界和洋务运动带来的西方城市规划、建筑、园林的理论与实践同中国传统模式嫁接、融合,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和庭院园林,其平面布局、建筑风格和艺术特征都带有鲜明的所谓的民国味;三是城市公园开始大批出现。我们可以发现在近代园林史的三个重要标志中,澳门就占了两条。因此,从研究中国近代园林的角度来看,澳门近代风景园林是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