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政策及实务研究:赋权式融入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依然保持上升趋势,2013年农民工人数增长到2.689亿人[1]。农民工群体的代际转型与阶层分化加剧: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近半数[2],他们强烈的融入意愿与滞后的社会政策之间的矛盾凸显;同时,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竞争与收入分化形塑不同的社会阶层,率先富裕的农民工争取社会福利权的政治诉求强烈。僵化的城市二元社会福利体制下的利益分配格局长期制约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导致农民工子女教育的不融入、社会保障的不融入、住房体系的不融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面临城市与农村“双边不融入”的尴尬。[3]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移民逐渐失去原来在乡村社区中的位置,[4]日渐远离乡村的社会关系与生活方式。“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道出了千万农民工离乡的无奈,农民工这个笼统的称谓逐步消逝在城市化的社会潮流中。[5]而且,中国城市化已成为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之一,[6]深入分析农民工的处境,将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置于广泛的国际移民融入研究的背景下,便于在国际城市化研究领域与国外同行进行对话和交流。农民工如何才能顺利地融入城市,是当前社会政策领域面临的重大议题。

农民工群体的诉求已开始从早年打工赚钱的经济诉求向争取并享有平等权利的政治诉求转变。我国需20年的时间将约3亿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以防止农民工跌入城市社会底层[7],避免社会隔离的加剧及拉美国家经济发展遇到的“中等收入陷阱”[8]。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方面依然无法拥有和流入地居民一样的平等权利。[9]融入的现实困境源于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直接表现为社会保险政策与基本社会服务的长期缺失,而对城市居民的福利与机会优势所引发的社会抱怨,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更为强烈,这个庞大的移民群体无疑成为社会排斥的高风险群体。学界致力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设计与倡导,深入研究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框架、基本原则和经济与社会条件。[10]农民工创造GDP,而不分享GDP;有技术,无地位;经济领域劳动参与的强势群体,社会领域失语的弱势边缘群体;青春与贡献留在城市,年老与病痛抛掷农村;基于出身的农民身份,不是基于个人努力的市民身份;城市小学教育资源过剩,农民工子女仍然求学无门。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创新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及服务提供的相关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农民工群体的社会融入停滞不前,城市“五险”的参保率在过去的5年中几乎是在原地低水平踏步。到2013年为止,五大险种的参保率没有突破三成。[11]迄今为止,占中国人口总数1/5的农民工[12],代表自身影响决策的能力甚为微弱,合法权益往往被忽略甚至受到侵害。将多数人排斥在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之外;后工业多元化政治力量的崛起,日益构成市民社会最主要的政治挑战。[13]如何增进城市公共资源的平等分配?亿万走出农村的农民,如何真正走进并融入城市?这些问题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