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与贫困治理:基于广西天等县的实证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序二

农民创业扶贫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农民创业与贫困治理——基于广西天等县的实证分析》一书,是广西大学莫光辉副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后的学术成果。研究成果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现实民生问题,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天等县所辖的13个乡镇中的23个贫困村为研究样本,采取入户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贫困农户数据,大量收集天等县政府部门发布的扶贫文件等资料,同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收集、研究样本资料。该书以样本数据分析结果为依据,深入阐释了天等县贫困村经济困难农民群体的生活状况及其创业需求情况,分析了农民创业与民族地区区域减贫和贫困治理的关系,总结、对比、提炼了农民创业的特点及农民创业在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推进农村减贫、农村贫困治理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将农民创业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政策建议。

读了莫光辉博士的著作,我认为,该书是研究广西贫困治理的新力作,在丰富减贫理论研究、推进贫困治理体系创新、完善广西贫困治理模式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农民创业扶贫模式是我国创新贫困治理体制机制的方向之一,对于社会稳定和区域发展具有突出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既是边境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任务仍很艰巨,建构将农民创业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优化相衔接并实现双向良性互动的农民创业扶贫模式,是对当前我国扶贫开发模式的有效创新,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及民生事业的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边境安全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农民创业扶贫模式对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推进减贫进程和区域社会发展具有借鉴参考价值。随着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走过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等国家对外开放合作战略的实施,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沿江经济带建设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广西民族地区区位职能逐步由传统的维护边境安全稳定拓展为国际区域开放合作。国际开放合作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农民创业提供了各种便捷条件和机遇,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可以利用特有的国家扶持政策、边境地缘区位、自然资源、民族习俗等资源优势积极创业,农民创业活动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减贫效应。由此可见,农民创业扶贫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推进减贫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经验。

最后,该书从农民创业的视角探讨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方式,并对民族地区农民创业者创业前后的经济状况和创业减贫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明显区别于以往从整体和政策方面入手的宏观研究,深化了对贫困群体的研究,为社会各界把握新时期我国边境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个体生存困境和脱贫路径提供新的理论认知视角,是对相关贫困研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促进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人类的理想。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我国多年的艰苦努力,贫困人口已大幅度减少,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受历史、自然、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贫困人口多,2014年贫困人口数量按照中国政府标准有8249万,参考国际标准有2亿多;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不仅收入水平低,而且面临吃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贷款难等诸多现实生存和发展问题;解决贫困问题难度大,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缺乏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592个重点县和14.8万个贫困村中,现有国家投入和支持力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贫困问题是制约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现实民生问题。随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战略的深入实施,增强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扶贫攻坚的主要方向。从脱贫行动主体入手,将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可持续战略,深入研究贫困问题的制约瓶颈并积极探索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路径,推动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内生动力的形成与发展,是持续打好新常态下扶贫攻坚战的重要课题。莫光辉博士的研究正是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希望有更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此进行更多、更深入的理论拓展和实践总结,通过扶贫理论战略研究加强扶贫政策实践对话,推进国际减贫交流,为促进扶贫开发、实现共同富裕做出学术贡献。也祝愿光辉博士能够在贫困领域研究上取得更多新的突破。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5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