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 漢太尉陳球墓碑考一
五十一 漢太尉陳球墓碑考二
五十二 漢太尉陳球墓碑考三
泗水東南逕下相縣故城東,王莽之從德也。城之西北有漢太尉陳球墓,墓前有三碑,是弟子管寧、華歆等所造。[404]
此三處皆爲墓碑,碑石不存,碑文賴酈注而存世,有拓本傳世。酈道元言此三碑皆立於下相縣故城西北漢太尉陳球墓前,爲其弟子管寧、華歆等所造,然未載碑文,此三碑或非道元所親見,當引自他文。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七七載有蔡邕所作《太尉陳球碑》,即《隸釋》卷一○所載《陳球後碑》,《全後漢文》卷一○三闕名七載《太尉陳球碑》(光和二年卒)、《陳球碑陰》,即《隸釋》卷一○所載《太尉陳球碑》及《陳球碑陰》,其文皆同,當爲酈注所載三碑之二。
下相縣,因處於古相水下游故名[405],爲項羽之故里。西漢時置縣,屬楚國;漢高祖十二年(前195),以下相爲侯國;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廢侯國,仍爲下相,屬臨淮郡;新莽改爲從德;東漢改屬下邳國;曹魏屬下邳郡;晉改屬臨淮郡;南朝劉宋時廢縣,北魏復縣,爲盱眙郡治。其故城位於今江蘇宿遷宿城區西南古城村。
陳球,字伯真,下邳淮浦人,廣漢太守陳亹之子,其事見《後漢書·陳球傳》。球出生世家,歷世著名,自幼涉儒學,善律令,順帝陽嘉(132~135)中,初舉孝廉,稍遷繁陽令,復辟公府,舉高第,拜侍御史。桂陽賊亂,太尉楊秉表球爲零陵太守。球到,設方略,朞月間,賊虜消散,因功遷魏郡太守。後徵拜將作大匠,作桓帝陵園,遷南陽太守,徵拜廷尉。靈帝熹平六年(177),遷司空,以地震免。拜光祿大夫,復爲廷尉、太常。光和元年(178),遷太尉,數月,以日食免。復拜光祿大夫。光和二年(179),爲永樂少府,與司徒劉郃謀誅中常侍曹節,事泄,因曹節之誣,下獄死,年六十二。陳球三剖郡符,五入卿寺,再爲三公,其清廉自持,正直敢爲,於南陽太守之任,糾舉豪古,仇視閹黨,終招禍端。其子瑀,爲吳郡太守;瑀弟琮,爲汝陰太守;弟子珪,爲沛相;珪子登,爲廣陵太守,並爲漢末名臣。
靈帝光和二年(179),陳球於永樂少府之任下獄卒,其後當歸葬其故里下邳淮浦,即酈注所言下相縣故城西北漢太尉陳球墓,因其官至太尉,故碑額題名當爲“漢太尉陳君碑”。此碑除酈注録以外,《太平御覽》引東晉郭緣生《述征記》曰:“下相城西北,漢太尉陳球墓,有三碑。近墓一碑,記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其一碑陳登碑,文並蔡邕所作。”[406]所記與酈注同而信息更爲豐富。可知其墓前至東晉時立有三碑,近墓一碑,爲其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所立,另一碑爲陳登所立,此兩碑皆爲蔡邕書文。另一碑,則語皆不涉,未知立碑之人。
北宋歐陽修《集古録》卷三載有《後漢太尉陳球碑》(光和元年),跋曰:“右漢太尉陳球碑,云‘君諱球,字伯真,廣漢太守之元子也’。又云‘除郎中,尚書符節郎,慎陵園令,換中東城門候,遷繁陽令,拜侍御史’。其後又云‘拜將作大匠’,其餘摩滅僅存。按《後漢書》球傳……球在零陵,破賊胡蘭、硃蓋有功,威著南邦。今碑破蘭,蓋事班班可讀,與傳皆合,惟不著誅宦官事。至其卒時,文字摩滅不可識,惟云六十有三,亦與傳合。余所集録古文,與列傳多異,惟此碑所載與史傳同也。”[407]歐陽修所見之陳球碑,爲其墓前所立三碑之一,時已破損,碑文僅餘上部,其下文字摩滅,僅存數行,其碑文所述球之生平與《後漢書》基本一致,並略詳,可補正史之缺,然未言立碑者及年代。
趙明誠《金石録》卷一目録一載有《太尉陳球碑》及碑陰和《陳球後碑》三目[408],並於卷一七載《漢太尉陳球碑》跋,其文曰:“球有二碑,皆在下邳,其一已殘缺,此碑差完可。考前代碑碣,與史傳多抵牾。而《球碑》所載官閥、事跡與傳合。”[409]可知趙氏當親見陳球墓前之碑,時尚存二碑,一碑已殘缺不識,即歐陽修所見之拓本,而另一碑尚完可,歐氏未見也。然趙氏亦未録二碑之文,僅言碑所述與史傳相合,爲漢碑之罕見者。歐、趙以外,洪适《隸釋》卷一○、卷一一載有《太尉陳球碑》《太尉陳球碑陰》《陳球後碑》三目(另於卷二○據酈注載有“陳球三碑”,其文同),前二文爲趙氏所見碑尚完整者之碑陽、碑陰之文,而“陳球後碑”爲歐氏所言殘碑者。
洪适《隸釋》卷一○所載《太尉陳球碑》,爲酈注所言墓前三碑之一。洪景伯言此碑篆額書“漢故太尉陳公之碑”,題“光和二年卒”,碑文言“君諱球,字伯真,有虞氏之裔也”,述其家世,爲虞舜之後。後言其仕宦經歷,然僅言至復拜永樂少府,而未載其謀誅曹節之事。最後乃銘文,然僅可識數字,其餘缺失。洪氏跋曰:“陳公名球,下邳淮浦人,三剖郡符,五入卿寺,再爲三公,靈帝光和二年卒……其存者皆與史傳合。至廷尉永樂時,則一辭不措,故熹平之議、光和之謀咸無焉,殆有所畏而然也。嗚呼,東漢閽寺之盛,人主拱手,君子喪氣,然剛毅之士寧接踵以赴死,不詘身以媚竈,故漢道雖日陵遲,無法度紀綱可以憑藉,而能立國又百余年者,皆義士忠臣之力也。”[410]其碑文不言陳球光和二年謀誅閹黨而身死之事,亦不言刊石立碑之人,或此碑立於光和二年陳球卒時,立碑者有所畏憚故爲之。漢末陳球、陳藩、李膺等清流名士,剛毅勇直,不屈身於權貴,敢於與閹黨鬥爭,慷慨赴死,爲後世所傳誦。
《隸釋》卷一○所載《陳球碑陰》,則爲此碑陰題文,其文載“故民繁口嚴口子夏二百”、“故吏□□周清文德五百”等題名,其中多有缺漏,皆爲其故吏民之題名及所捐錢物,然未見酈注所言弟子管寧、華歆等人之名。洪景伯跋曰:“故吏故民凡四十人,各有出錢之數。陳公兩碑書法皆不精,此則遠過之。球一爲令三爲守,繁陽既有異政,復典其郡,則惠露所霑爲多。南陽零陵去下邳道遠,故立碑皆魏郡之民吏,惟一孟條則鄰郡鉅鹿之人也。此碑惟存穿之下橫兩列,餘皆剝落矣。”[411]可知此碑至宋時已殘缺,碑陽下部之文摩滅不可識,碑陰唯存碑穿之下兩列文,此碑當爲其故吏民四十人於光和二年(179)刻石立碑,其中多爲陳球任魏郡太守時魏郡繁陽、陰安、內黃等之故吏,當非管寧、華歆等弟子及陳登所立之碑,非蔡邕所書,其書撰者不可知。此碑郭緣生《述征記》、酈注皆未載,未知其故。洪景伯又云:“其全行之上皆云故吏,其中皆有息字。次行‘息’之上,又有‘早終’字,蓋謂二人者已卒,所出緡錢,則其子也。”[412]可知此碑陰與碑陽題文,非同時所刻,碑陰之文當爲後世補刻,而立碑之人有故吏二人已卒,故由其子出錢助建。此碑陽及碑陰之文除《隸釋》之外,明梅鼎祚《東漢文紀》卷二一載《漢故太尉陳公之碑》、《陳球碑陰》,嚴可均《全後漢文》卷一○三闕名七亦載有《太尉陳球碑》、《陳球碑陰》,其文同。
《隸釋》卷一一載《陳球後碑》,即歐陽修《集古録》所載之碑,爲蔡中郎所書,《文選》卷二四陸機《贈交趾太守顧公真》詩云:“發跡翼藩後,改授撫南裔。”李善注引蔡邕《陳球碑》云:“遠鎮南裔,近撫侯服。”[413]可知李善所見六朝唐初本《蔡中郎集》即有此碑。洪景伯亦言此碑篆額書“漢故太尉陳公之碑”,其碑文言:“君諱球,字伯真,廣漢太守之元子也。蓋周存六代,媯滿繼虞,建國于陳,逮完徂齊,實爲陳氏。”其文如“太尉陳球碑”亦言其家世仕宦經歷,前段叙球之歷官治績,差強可讀,後段則殘缺特甚。兩碑之文多有不同,皆可補正史之缺。洪氏跋曰:“公既不得其死,門人或畏憚凶焰,必不敢立石雙表也。兩碑之前幾二百字可讀,其末則文字凋落如晨星相望,豈其間蓋有憤懟哀切之語,後來益有所懼而剔之乎?”[414]洪氏以爲,此碑之下文文字模糊不清者,爲球之門人懼而剔之也,故後世不傳。此碑文亦未言管寧、華歆等人,其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所立之碑,當爲《述征記》所曰“其一碑陳登碑,文並蔡邕所作”者。陳登者,字元龍,漢末名臣,陳球弟沛相陳珪之子,爲廣陵太守,聞名於廣陵,其事見《三國志·魏書·陳登傳》及裴松之注引《先賢行狀》。登年二十五,舉孝廉,除東陽長,建安初魏武表爲廣陵太守。建安三年(198),隨魏武征呂布於下邳,因功進封伏波將軍[415],則此碑當爲建安三年,登至下邳見其伯祖陳球之墓,爲之補立新碑,其碑文爲蔡邕書,故其文有“嗚呼哀哉”、“泣涕漣如”之語。
綜上所述,酈注所言太尉陳球墓前三碑,其第一碑爲其故吏民四十人於光和二年所立,其後又於碑陰補刻立碑之人姓名,即趙明誠《金石録》、洪适《隸釋》所載《太尉陳球碑》及碑陰,然郭緣生《述征記》、酈注皆未載;第二碑爲陳球弟陳珪之子陳登于建安三年(198)所立、蔡邕書文,即歐陽修《集古録》所載《陳球碑》、趙明誠《金石録》及洪适《隸釋》均載《陳球後碑》;第三碑則爲其弟子盧植、鄭玄、管寧、華歆等六十人於光和二年(179)所立,亦爲蔡邕書文,即郭緣生《述征記》所言“近墓一碑”,酈注所言“弟子管寧、華歆等所造”,然此碑唐宋以來皆無著録,則早已不存[416],前二碑則至宋時尚存。洪适《隸續》卷五《碑圖》載《太尉陳球碑》之形制,言:“篆額兩行黑字,圭首甚大,一暈覆之其右,復有二暈;文在穿下,凡十九行,後有裂者,石又下斷,所存者行二十四字。碑陰穿暈皆同,縱橫亦有裂,文前兩行書二人之事,餘存二十行,行二人。”[417]爲故吏民四十人所立碑者。亦載《陳球後碑》:“復有一碑,篆額二行,穿暈略同,文二十行,行三十七字,其下亦有斷者。”[418]爲陳登所立碑者,此皆爲宋時所傳拓,後世無傳。
除歐、趙、洪外,鄭樵《通志·金石略》著録《太尉陳球碑》亦三通,與趙、洪二家同,唯於《陳球碑》下注云:“蔡邕文並書,光和元年。徐州”[419]陳球卒於光和二年,光和元年陳球尚存,安得立碑,必誤録也。南宋陳思《寶刻叢編》亦據趙、洪二家載有《陳球碑及碑陰》、《陳球後碑》,其文同,皆言“光和二年”。然宋以後此碑未有著録,未知亡於何時,其拓本亦不傳。
圖1-26 “漢太尉陳球碑”原碑宋拓本[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