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十一 漢文穆冢碑考

北肥水又東逕山桑縣故城南,俗謂之都亭城,非也。今城內東側猶有山亭桀立,陵阜高峻,非洪臺所擬。《十三州志》所謂山生于邑,其亭有桑,因以氏縣者也。郭城東有《文穆冢碑》,三世二千石,穆郡戶曹史,徵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侯,擢拜侍中右中郎將,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呂虔等立。[340]

此處爲墓碑,碑石不存而碑文賴酈注存世,無拓本傳世。酈注言此碑位於山桑縣故城東,碑名“文穆冢碑”,並載碑文局部:“三世二千石,穆郡戶曹史,徵試博士太常丞,以明氣侯,擢拜侍中右中郎將,遷九江、彭城、陳留三郡,光和中卒,故吏涿郡太守彭城呂虔等立。”然碑立年代則未言。此碑當爲道元所親見,爲漢末所立,時碑存文晰。

山桑縣,西漢初置縣,屬沛郡;後爲山桑侯國[341],酈注引《十三州志》言所謂山生於邑,其亭有桑,因以氏爲縣名,故曰山桑;東漢改屬汝南郡,建武(25~56)初封橫野大將軍王常於此爲山桑侯[342],建武末國除爲縣;曹魏屬沛郡,後改屬汝陰郡、譙郡,晉因之;東晉末僑置山桑縣爲南譙郡治,宋齊梁因之。其故城位於今安徽亳州蒙城縣檀城鎮。

文穆,或爲人名,或爲碑主之諡號。酈注言其於靈帝光和(178~184)中卒,當爲漢末桓、靈之時人也。然史書所載名爲文穆者,《後漢書·竇固傳》有護烏桓校尉文穆[343],漢明帝永平時人,距靈帝光和中近百餘年,當非此碑之主。其“三世二千石”者,可知出身於仕宦世家。呂虔,字子恪,任城人,其事見《三國志·魏書·呂虔傳》。漢末建安(196~220)中,魏武在兖州聞其有膽策,以之領泰山太守,後舉茂才,加騎都尉。虔在泰山十數年,甚有威惠。文帝即王位,加裨將軍,封益壽亭侯,遷徐州刺史,加威虜將軍。明帝即位,又徙封萬年亭侯,薨。史書未言其任涿郡太守之職。文穆卒於光和中,呂虔等爲其立墓碑當在其後,任涿郡太守或在靈帝末、獻帝之時,或於建安年間又任泰山太守。然酈注碑文言其爲彭城人也,《三國志》所載呂虔爲任城人,是非一人也。據此,則碑主、立碑人皆史書無載。

此碑除酈注外,歐、趙皆未著録,洪适《隸釋》卷二○據酈注而載之,其文同;顧藹吉《隸辨》亦據酈注載此碑,然所載其碑文言文穆遷九江、彭城、陳留四郡,而非三郡,或所據之本不同(今世《水經注》皆爲“三郡”)。此碑當早已亡佚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