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十八 漢幽州刺史趙融碑考

汧水東南歷慈山,東南逕郁夷縣平陽故城南,《史記》:秦寧公二年徙平陽。徐廣曰:故郿之平陽亭也。城北有《漢邠州刺史趙融碑》,靈帝建安元年立。[253]

此處爲墓碑,碑石不存而碑文賴酈注而傳世,亦無拓本存世。酈注言此碑位於郁夷縣平陽故城北漢幽州刺史趙融墓前,碑名“漢邠州刺史趙融碑”,並載碑文局部:“靈帝建安元年立。”然此碑之碑文、立碑者及其形制皆未言。

郁夷縣,西漢置縣;屬右扶風郡,新莽時改稱郁平縣[254];東漢復名爲郁夷縣,後並入汧縣,仍屬右扶風;西晉改隴關縣,尋廢。平陽故城,春秋時爲秦之故都,《史記·秦本紀》:“寧公二年,公徙居平陽。”徐廣《集解》曰:“郿之平陽亭”,張守節《正義》引《帝王世紀》云:“秦寧公都平陽。按:岐山縣有陽平鄉,鄉內有平陽聚”,又引《括地志》云:“平陽故城在岐州岐山縣西四十六里,秦寧公徙都之處。”據此可知,秦寧公二年(前741),公自西垂宮徙居平陽,以之爲都;其子武公亦居於此,建平陽封宮,武公居此二十年,卒葬於此;封子白於平陽,立其弟爲德公,德公遂遷都於雍城,其故城依酈注當位於漢之郁夷縣故城。今陝西省寶雞陽平鎮寧王村北尚存“寧王遺址”,並出土西漢時期銘刻有“郁夷”文字圓形瓦當。據寶雞市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董衛劍先生考證,此遺址即秦之平陽、漢之郁夷故城所在地[255],漢邠州刺史趙融墓及碑當位於此遺址之北,寶雞陽平鎮區域。

邠州,楊守敬《水經注疏》爲“幽州”,趙一清《水經注釋》以爲“豳州”,陳橋驛《水經注校証》以爲“邠州”。考《魏書·地形志》:“豳州,皇興二年爲華州,延興二年爲三縣鎮,太和十一年改爲班州,十四年爲邠州,二十年改焉,領郡三縣十。”[256]可知,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先改班州爲邠州,後於太和二十年(496)改邠州爲豳州,州治定安(今甘肅慶陽寧縣),領郡三縣十。西魏改爲寧州,隋煬帝大業(605~618)初復稱豳州[257],幽州,漢武帝時設幽州刺史部,部刺燕地諸郡國,東漢轄郡國十一、縣九十,州治薊(今北京市西城區);北魏時依漢制設幽州,州治薊城,領燕郡、范陽郡、漁陽郡三郡,縣十八。故漢世此三州,唯設幽州,至道元之世,豳州、邠州、幽州三州並存,而豳、邠二州實爲一州。故此碑名當爲“漢幽州刺史趙融碑”,楊守敬之說爲是。

趙融,據《魏書·趙逸傳》:“趙逸,字思群,天水人也。十世祖融,漢光祿大夫。”[258]趙逸於北魏太武帝時任中書侍郎,上推十世當在東漢中晚期。靈帝中平五年(188)八月置西園八校尉,其中議郎曹操爲典軍校尉,趙融爲助軍校尉[259],此趙融當爲趙逸所稱“十世祖融”者,其官至漢光祿大夫。另嚴可均《全隋文》卷三○“闕名”類載有《金紫光祿大夫趙芬碑》,其碑文言:“十一世祖融,字稚長,所謂荀令君(上闕)床。”可知趙融,字稚長。酈注言是碑“靈帝建安元年立”,然靈帝紀年唯有“建寧”,而無“建安”,“建安”爲獻帝紀年。趙融於靈帝中平五年(188)爲助軍校尉,不可能於靈帝建寧元年(168)先卒,故此“靈帝”當爲“獻帝”之誤[260],則此碑當立於獻帝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趙融於靈帝時先與曹操、袁紹等同列“西園八校尉”,後出爲幽州刺史,官至光祿大夫,於獻帝建安元年卒,葬於郁夷縣平陽故城北。此碑除酈注以外,歐、趙諸家皆未著録,唯洪适《隸釋》卷二○、顧藹吉《隸辨》依酈注所載亦著有《趙融碑》,其文同,碑當久已亡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