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争夺葱岭
(一)勃律的地位及其与唐朝的关系
勃律,又作“布露”或“波露罗”,藏文称作“Bru zha”,在今克什米尔地区。有大小勃律之分。“大勃律,或曰布露。直吐蕃西,与小勃律接,西邻北天竺、乌苌。地宜郁金。役属吐蕃。”[20]大勃律也就是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巴尔蒂斯坦(Baltistan)。小勃律“去京师九千里而赢,东少南三千里距吐蕃赞普牙,东(西)八百里属乌苌,东南三百里大勃律,南五百里属箇失密,北五百里当护密之娑(婆)勒城。王居孽多城,临娑夷水。其西山颠有大城曰迦布罗”。[21]可见小勃律就在今吉尔吉特(Gilgit)地区,首府则在雅辛(yasin)。原来勃律并无大小之分,勃律王就居住在大勃律,后来大勃律为吐蕃侵逼,并占据,勃律王才迁居到小勃律。
勃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吐蕃西北进入西域和中亚地区,参与军事角逐,争夺唐朝4镇的关键通道之一,也是吐蕃参与当时中西方经济贸易的重要途径。对于唐朝来说,它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为了和唐朝保持经济往来,以及获得唐朝的支持以保证独立的位置,勃律一直重视和唐朝的往来联系,连年派遣使者至长安朝贡,对此,汉文史书多有记载。如,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十二月,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十月,勃律国都派遣使朝贡。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闰十二月,勃律国皆遣大首领来朝,并赐物30段。[22]当吐蕃的侵扰加剧时,勃律与唐朝的往来关系更趋密切。开元五年(公元717年)五月十七日,朝廷册封勃律国王苏弗舍利支离泥为勃律王。封文中谈到,勃律王“历代酋渠,执心忠肃,遥申诚款,克修职贡”。希望勃律王能够“善始令终,长奉正朔,宁人保国,庆及苗裔”。同时也在其中表达了牵制吐蕃的用意。[23]此后,勃律每遇王位承袭更替,都要派遣使者请求唐朝册封。如,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六月,唐朝遣使册封勃律国王苏麟陁逸之为勃律国王[24],即是此例。应该说,双方的关系十分密切。
(二)争夺大小勃律
勃律地位如此重要,而又与唐朝保持友好关系,这对吐蕃向西域、中亚地区扩张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必欲除之而后快。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吐蕃在较早时期就征服了大勃律地区。一般认为,藏文史书中的“达布”(Dvags po)或者“塔布”就是拉达克(La dvags)地区,而且是在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时期被雅隆悉补野部所征服,它接近大勃律。公元688年,赞蒙赤莫登(khri mo stengs)被派往达布地方掌管事务;而公元718年吐蕃在达布地方建立了红册。[25]可以推定,吐蕃在公元7世纪中后期占据大勃律地区。接着,便把小勃律作为征服目标。而小勃律则紧紧依靠唐朝的支持来与吐蕃对抗。小勃律王意识到形势的危机,遂遣使至唐,玄宗以其为子,在其国设立绥远军,加强保卫。
起初,吐蕃出兵北进,常对小勃律国王说:“我非谋尔国,假尔道以攻四镇。”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九月,吐蕃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撕开伪装,直接围攻小勃律,勃律王没谨忙求救于唐北庭节度使张嵩,声言:勃律是唐朝的西大门。如果失去,则以西诸国将会全部陷入吐蕃控制之下。当时,张嵩正在经营葱岭地区,就给予勃律王以肯定的回答,并对勃律王之忠于朝廷表示赞赏。没谨忙十分高兴。张嵩派遣疏勒副使张思礼率蕃汉骑兵步兵共4000人昼夜兼道,前往支援。没谨忙趁机出兵,与唐朝军左右夹攻,大败吐蕃军,杀其众数万,缴获大批武器和牲畜,并收复了原来丢失的九座城池。[26]自张嵩此次征讨之后,吐蕃不敢西向。
唐朝和勃律的关系更加密切,勃律频繁派遣使者至长安朝贡。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月乙巳,勃律遣大首领苏磨罗来贺正,并进阶游击将军,朝廷各赐帛50匹。十六年(公元728年)十月丁丑,勃律大首领吐毛檐没师来朝,授折冲,朝廷赐其紫袍金带。十九年(公元731年)四月,册小勃律国王难泥为其国王,并颁布册封书,表彰其为国藩卫,能潜应王师,对抗吐蕃,竭诚尽忠。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闰三月,勃律国王没谨忙遣使大首领察卓那斯磨胜来朝,谢册立之恩。[27]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四月甲午,勃律国大首领拔含伽来朝,授郎将,赐帛50匹。[28]唐朝对勃律的作用给予足够的重视。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吐蕃西击勃律,勃律遣使来告急,唐玄宗派人让吐蕃罢兵,吐蕃不接受,遂占领小勃律。《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也记载,公元737年,论结桑东察(blon skyes bzang sdong tsab)对勃律发动进攻,遂灭勃律国。公元740年,吐蕃还嫁公主杰娃赤没禄(Je ba khri ma lod)给勃律王。[29]这一时期,勃律又被置于吐蕃治下,周围20余个小国,均依附吐蕃。但是就在次年,小勃律国王卒,唐朝册立其兄麻号来继承王位。唐朝也曾派兵打击在勃律的吐蕃势力,但是收效甚微。
唐玄宗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朝廷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领万人的骑兵出征小勃律。高仙芝从安西出发,行百余日至特勒满川,分军三道,准备在七月十三日会师吐蕃连云堡城下。发现唐朝军来攻,他们立即依山据守,并投掷炮石等,抵御唐朝军队。高仙芝命令李嗣业率领长刀队沿着险路攀登而上,斩首五千级,俘虏千余人,其余守军逃散。七月三日,至坦驹岭(在今克什米尔西北境巴尔蒂斯坦之北),进抵阿弩越城(距坦驹岭40里),由于城险不易攻,高仙芝命人穿胡服诈为该城守卫者归降。再过三日,被迎入城。高仙芝遂轻松占据阿弩越城。他派将军席元庆率千名骑兵前行,并告诉他,大军至,勃律百姓必然逃亡山谷,可以以赏赐丝绸等为名,将其诱出,最后勃律大臣全部被抓获,并斩杀归附吐蕃的几位大臣。勃律王和吐蕃公主逃入石窟。接着,高仙芝命席元庆砍断藤桥,等到吐蕃大批援军来到时,桥断无法通过。八月,高仙芝押解着吐蕃所拥立的勃律王和吐蕃公主,经过连云堡、播蜜川等返回,并向朝廷奏捷。藏文史书也记载了唐朝在此年夺取勃律等地的事实。以此之功,高仙芝升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次年八月,勃律国王苏失利芝三藏大德僧伽罗密多来朝,朝廷授僧伽罗密多鸿胪员外郎,放还;授苏失利芝紫袍金带留宿卫,给官宅。[30]
(三)恢复安西4镇与设立归仁军镇守小勃律的意义
唐朝在西域中亚地区设立安西4镇,并在小勃律设立归仁军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们比较充分地保障了西部广大边疆地区的安定和各项政策的实施,比较有力地遏制了吐蕃进入西域、与唐朝争夺突厥各个部落的气势,同时也对归属唐朝的西域突厥各部以强有力的支持和明确信号,坚定了他们臣属唐朝,安定部落的决心。其次,大大减少了吐蕃大军北上阻断中西交通的可能性,有效地保护了中西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唐朝和丝路沿线地区与中亚、欧洲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维护唐朝的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发挥了作用。再次,有力地遏制了大食帝国的东进,抑制了中亚地区伊斯兰化的迅猛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中国西部地区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中亚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格局。最后,牵制了吐蕃在东部地区的骚扰活动,缓解了吐蕃入掠的压力,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1] 《册府元龟》卷九五八“外臣部”征讨四;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十一。
[2] 《册府元龟》卷三六六“将帅部”机略六;《资治通鉴》卷二〇二。
[3] 《册府元龟》卷九五八“外臣部”征讨四。
[4] 《册府元龟》卷四三四“将帅部”献捷;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十一。
[5] 《册府元龟》卷九九五“外臣部”交侵条。
[6] 《册府元龟》卷四四九“将帅部”专杀条。
[7] 《册府元龟》卷九六七“外臣部”继袭二。
[8]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第146~148页。
[9] 《册府元龟》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十一。
[10] 《册府元龟》卷四二“帝王部”仁慈。
[11]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第152~153页。
[12] 《通典》卷一九〇“吐蕃”;《册府元龟》卷六五五“奉使部”谋略条。
[13] 《资治通鉴》卷二二七。
[14] 《册府元龟》卷三六六“将帅部”机略六。
[15] 《册府元龟》卷三六六“将帅部”机略六。
[16] 《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天竺”。
[17] 《旧唐书》卷一九八“西戎·大食”。
[18] 《册府元龟》卷六五五“奉使部”谋略。
[19] 《册府元龟》卷九九一“外臣部”备御四。
[20] 《新唐书》卷二二一“吐蕃传”。
[21] 《新唐书》卷二二一“吐蕃传”。
[22] 《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褒异一。
[23] 《册府元龟》卷九六四“外臣部”册封二。
[24] 《册府元龟》卷九六四“外臣部”册封二。
[25]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第148、151页;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第43、49页。
[26] 《册府元龟》卷三五八“将帅部”立功十一;《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27] 《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四。
[28] 《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褒异二。
[29] 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民族出版社,1992,第153页;黄布凡、马德:《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第53页。
[30] 《册府元龟》卷九七五“外臣部”褒异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