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历代的边事边政与边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争夺于阗

(一)唐朝对西域地区的经营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西突厥咄陆可汗为部下所废,遣使至唐朝,请立可汗。太宗派使者携带玺书,册立莫贺乙毗可汗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不久又被阿史那贺鲁吞并。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二月,唐太宗遣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金紫光禄大夫行安西都护郭孝恪、司农卿清河郡公杨弘礼、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李海崖等出征西域,破处月,降处密,杀焉耆王,降焉支部落,获龟兹、于阗王等凯旋。[1]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次年设置昆陵、濛池二都督府,册封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昆陵都护;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正月,以于阗国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10州,以击吐蕃有功,任命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毗沙都督。逐渐在西域地区建立起军政管理机构。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朝廷就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和别帅李遮匍与吐蕃联合侵扰唐朝安西是否出兵征讨问题进行讨论,时任秦州镇抚右军总管的裴行俭,不赞同出兵讨伐,他认为:吐蕃不断骚扰唐朝边地,大将李敬玄、刘审礼出师,结果兵败青海,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可能在西域地区再制造危机呢?因此,应该智取。当时波斯国被大食灭,其王身死,王子泥涅师师作为质子滞留长安,可以派使者借送王子返回波斯册立为王、顺便路过西突厥地区之机,相机行动,可以不费力气而获得成效。唐高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便封裴行俭为安抚大食使,册送波斯王。裴行俭行至西州(吐鲁番),召集当地的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自己西行,并宣称要等天凉后再走,制造假象迷惑阿史那都支。待阿史那都支麻痹大意,裴行俭即召集四镇诸部酋长,称自己当年担任西州长史时十分钟爱狩猎,回到京城后一直没有忘记过去的经历,现在想重新体验一次,并问哪位愿意和他同行,结果这些部落首领子弟有近一万人表示愿意随行。裴行俭假借狩猎之名,训练队伍,并和阿史那都支等保持联系。在即将接近他们的驻地时,裴行俭邀请阿史那都支和李遮匍来见。此二人原计划在秋中拒绝唐朝使者,没想到裴行俭已经到了面前,阿史那都支便自率子侄等500余名骑兵来见,结果全被擒获。接着,裴行俭又用阿史那都支的令箭号召其属下各部落酋长前来请命,并迅速向碎叶城推进,生擒了占据这里的李遮匍。从而大获全胜,并在碎叶城立碑以记其功。[2]裴行俭赢得胜利返回后,他的副将王方翼开始修筑碎叶镇城,立四面12门,历时50天。

(二)吐蕃进入西域

唐太宗贞观末年,在吐蕃王朝不断四面扩张之际,于阗连年派遣使者前往唐朝,加强与唐王朝之间的关系并希望得到唐朝的有力支持。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进藏后,唐蕃关系尚好,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十二月,唐太宗因为龟兹国臣服西突厥、疏远唐朝而大怒,下诏遣使持节昆丘道行军大总管坐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等征讨龟兹,命令西域各部协助,“又遣吐蕃君长,逾玄菟而北临,步摇酋渠,绝昌海而西骛”[3]。二十三年(公元649年)阿史那社尔执龟兹王诃利布失毕及其相那利等,献于太庙。昆丘道副大总管杨弘礼等率兵“破处月,降处密,杀焉耆王,降鄢支部支部落,获龟兹、于阗王凯还”。[4]唐朝可以利用吐蕃势力为安定西域诸部发挥作用,一方面说明吐蕃和唐朝在西域地区尚处在友好相处,甚至相互帮助的状态,另一方面也说明吐蕃势力已经进入西域地区。那么进入西域地区的吐蕃,既然可以在友好状态下帮助唐朝在西域地区剪除反抗势力,那么也可以在它与唐朝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利用西域诸部之间的矛盾,以及西域部落与唐朝之间的矛盾来介入西域,实现军事扩张的目的。

松赞干布去世后,噶尔家族掌权,吐蕃开始新的四面扩张时期。在北部,除了进击并吞灭吐谷浑之外,更大的军事行动就是进入西域地区,与唐朝争夺对西域突厥诸部落的控制权。而于阗地区则是吐蕃进入西域的一个前沿阵地,势在必得。唐朝和吐蕃在于阗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夺。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闰三月,疏勒、弓月两国共引吐蕃之兵以侵于阗。高宗诏都督崔知辩及左武卫将军曹继叔率兵救之。[5]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正月,唐朝以于阗国为毗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10州,因为于阗王尉迟伏阇雄攻击吐蕃有功,封其为毗沙都督。此时,吐蕃虽然在这里反复较量,却还未能在于阗有更大作为,吐蕃完全控制于阗地区也是在天宝“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大军东调以后。

(三)苏海政妄杀西突厥首领及其后果与影响

在吐蕃进入西域与唐朝开始争夺初期,苏海政妄杀西突厥首领是一个严重事件,对唐朝和吐蕃对西域突厥各部的争夺产生了巨大影响。苏海政为海道总管检校右武卫将军,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十二月,受诏讨龟兹及疏勒。敕昆陵都督阿史那弥射及濛池都督阿史那步直(真)发众以从苏海政。步真先与弥射争,部落不和,密谓海政曰:“弥射谋反,请以计击之。”时海政兵才数千,悬师在弥射境内,遂集军吏而谋曰:“弥射若反,我辈无噍类,不如先事诛之。”乃伪称有敕,令大总管赍物数百万段分赐可汗及诸首领。由是弥射率其麾下随列请物,海政尽收斩之。其下鼠尼施、拔塞干两部叛走。海政与步真追讨,平之。海政军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众来拒官军。海政以师老,不敢战,遂以军资赂吐蕃约和而还。其后吐蕃盛言弥射不反,为步真所诬,而海政不能审察,滥行诛戮。[6]可见,在边疆地区的经营中,封疆大吏能否知人善察,明辨是非十分重要,苏海政偏听争执双方中的一面之词,给唐朝的西域经营带来巨大危害,却给正在扩展势力,并已进入西域的吐蕃带来良好的机遇。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阿史那弥射和阿史那步真二可汗死亡后,他们的部众大多依附于进入西域的吐蕃势力。[7]这对吐蕃介入西域地区事务,达到控制西域地区局势奠定了基础。苏海政的失察与鲁莽举动也破坏了唐朝对西域诸部长期贯彻执行的羁縻政策,大大降低了朝廷的信誉,给唐朝在西域诸部的统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唐朝在西域的长期经营毁于一旦。在接下来的10余年中,唐朝必须花费更大的心血来树立和恢复其在西域各部中的良好形象。到武则天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唐朝利用在西域对吐蕃军事上取得胜利的大好时机,以步真子左玉钤卫将军阿史那元庆继承父亲兴昔亡可汗,重拱二年(公元686年),以弥射子右玉钤卫将军阿史那斛瑟罗继承父亲继往绝可汗。恢复了重用两部稳定突厥部落的政策,逐渐巩固其在西域的同盟,以应对吐蕃在西域的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