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新闻传播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新媒体新闻真实的体现

新媒体的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在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中,他这样说道:“事实本身在发展,人们对这个事实的认识也在发展,人们对事实认识到什么程度,新闻才可能真实到什么程度。”[5]新媒体新闻正是鲜明地表现这个认识过程和新闻真实程度关系的平台。新媒体新闻在人们的关注、转发、议论中,能够及时地更新新闻,直至结果出现,更易于接近事实的真相。在人们的转发议论中,包括了新媒体新闻的过滤、净化、补充、增添、修正、核实。

1.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的体现:后把关

新媒体的新闻真实,是众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人海战术的良性结果。丹·吉尔摩说:“读者整体(或观众、听众整体)知道的会比媒体专家更多。这是必然之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用最合理的方式来说,我们必须认清与利用民众的知识。”[6]和传统媒体新闻不同的是,传统媒体新闻是先由把关人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核实和修正,然后再公之于众。新媒体新闻是先公之于众,然后由所有的新闻受众充当把关人,再对新闻进行核实和修正。

那么先把关再发布和先发布再把关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何在呢?

传统媒体的新闻要有专门的把关人,一般由主编来充当。传统媒体的新闻把关的标准和限制有很多,例如,政治、文化、权力的制约。主编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才能去发布一个在政治、文化、权力允许之下可以被公众认知的新闻。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的新闻很可能是被政治、经济、权力裁剪过的新闻,发布的新闻只能是有限的真实。大千世界,每天发生的新闻千千万万,在报纸有限的版面中,在电视台、广播台有限的播出时间中,为什么要选择某些新闻播出,除了新闻价值的考量之外,政治、经济和权力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传统媒体新闻的热点和新媒体新闻的热点会有诸多不同,在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中有这样一段话:“相当多的新闻被看不见的权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经济的、传统文化的权力)自动地剪裁(很多问题不必上面下指令,记者编辑习惯性地自动剪裁了)、化装,原汁原味的新闻很少。说了什么,更多地意味着不说什么。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从另一种角度看,意味着不说什么。没有说的,往往比说出来的更有意思。”[7]我们可以把每天纸媒的头版热点和新媒体新闻的热点比较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妙。而对于新媒体新闻而言,没有了这样一个把关人的角色,等于去掉了很多的限制和剪裁,新闻更自由而且更真实。但是自由总是相对的,新媒体新闻的自由也要受到制约和把关,那就是新闻受众。在大众的雪亮的眼睛的审视之下,新媒体新闻必然要去芜存菁,才能被受众接受和认可。

新媒体新闻的受众之所以能够充当新闻的把关人,除了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相对宽松,不能不归功于技术的偏向和赋权上。在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中,他写道:“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文化。”[8]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普通的草根民众也能加入到传播的起始和中间环节上来,并不简单地成为一个接收终端。技术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利,让民主在新闻传播环节凸显出来。当然,草根民众能否用好这个权利,还取决于他们的公民素质,是否能够担当得起这个重任。草根民众能否用好这个技术赋予的权利,充当好新闻把关人暂且不谈,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中,新闻被权力和政治、经济剪裁的机会却大大减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的自由度和真实性被无限地扩大。

2.新媒体新闻的真实性的体现:去工具化

在新媒体新闻中,新闻真实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去工具化。新闻回归到了事实本身,而不再是一个工具。传统媒体一般来说都被视为政府的喉舌,这首先就是一个工具化的定义。在传统的新闻价值说中,新闻价值的标准包括新闻事实的重要性、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等要素,而这些价值标准并不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而是从政党利益、资本利益出发产生的,这就使传统媒体的新闻呈现出工具性的特点。例如重要性,一般是指事件对社会产生震撼的特性。而事件是否对社会产生震撼,不是从其效果来观察,而是取决于新闻把关人的主观判断,事实上,这件事是否对社会产生震撼,他们并没有进行效果的追踪和研究。例如,我们的报纸头版头条经常被领导人的各种活动所占据,例如政协会议召开,领导人出访等,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些新闻是否对他们来说很震撼,影响巨大,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所以,从这点来看,传统媒体的新闻更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再从显著性这个价值标准来看,所谓显著性,是指容易引起人们注目的知名人物的活动。为了引起公众的注意,有些名人以上头条为目标,甚至故意策划事实,以引起众人注目。这也使媒体变成了名人更有名或者保持自己的影响力的一个工具。再比如新闻的仪式化。戴扬和卡茨在《媒体事件》一书中将大众传播时期的媒体事件归类为三种:挑战、征服和加冕。在大众传播时期,这样的新闻传播更像是一种教堂式的仪式型的传播,它要传递的是让众人膜拜的带有共识性文化价值的观念,而不仅仅是信息。类似于这样的仪式性新闻,几乎都是千篇一律,除了人名、地名和时间不同,其他内容都基本相同。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会议,基本都有这样一句话:某某大会胜利召开。例如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段子,表达了对这种仪式化新闻的嘲讽: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看望没有不亲切的;接见没有不亲自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工作没有不扎实的;效率没有不显著的;决议没有不通过的;人心没有不振奋的;班子没有不团结的;群众没有不满意的……这样的仪式化新闻的意义已经不只是传递信息,而是成了传播某种观念的工具。这样的新闻,其工具性大大超越其事实本身的信息性,用新闻真实去要求它,显得有点多余。而对于新媒体新闻来说,受众更关注的是新闻事实本身,所要满足的是最朴素的对世界认知的基本需要,而不是把新闻当作达到某个阶层或者私人目的的工具。在刘建明的《新闻学概论》中,他这样描述现代新闻价值,他说:“现代新闻价值是指新闻在受众接受过程中满足其认识需要表现出的效用,包括受众对新闻的精神享用和由此导致的物质利益的获取,包括有用、有益、有效三个要素。”[9]这个新闻价值概念对于新媒体新闻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也就是说,现代新闻价值说把新闻的工具化淡化了,强化了受众对新闻事实本身的认知需要。所谓无欲则刚,正是新媒体新闻的价值标准的去工具化,才能使新媒体新闻受到的限制较少,受到的事实之外的影响较小,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需求。

3.新媒体新闻真实的体现:去焦点化

新媒体新闻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发散式的状态。不像传统新闻,必须一事一报,要严格围绕一个新闻事件,一个新闻主题来写。新媒体新闻,呈现出来的是一种不断出现新的事实就不断进行补充,焦点和主题也在不断移位的状态。例如2012年著名的新媒体新闻事件——杨达才事件,这个事件的焦点不断在移位,同时其新闻事实的真相也在一步步被揭开。“事故现场官员满面笑容,情绪稳定。”8月26日16时35分,在翻看“8·26”陕西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图片时被一名官员的笑容激怒后,网友“@JadeCong”发出了这条微博,并附上了这名官员在事故现场微笑的图片。该微博被广泛转发。当天19时53分,网友“百姓大于天”在发微博指出涉事官员为时任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22时29分,网友“卫庄”在其微博发布了一张杨达才佩戴手表的照片,并称“网友怀疑是价值3.8万多欧元的欧米茄”。23时57分,渤海论坛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了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有5块不同款式手表的照片,称这是“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同志的爱好”。8月27日18时12分,第五大道奢侈品网首席运营官孙多菲在其微博中称:“我已向表行业内专家请教:第一张:6.5万元左右的蚝式恒动系列劳力士;第二张:3.4万~3.5万元之间的欧米茄;第三张:江诗丹顿18K玫瑰金表壳,而且是机械的,市场估计在20万~40万元;第四张:欧米茄,价格也就3万多元到4万元;第五张:雷达全陶瓷,市值估计3万元。”这条微博被转发14000多次,引发评论5000多条。网民在对这些微博的不断爆料的围观和评论中表示,一个安监局长如果只靠其工资收入,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名贵手表,其本人有贪污腐败的重大嫌疑。如长江网网友“刘全”评论称:“一个官员过分追求奢侈的生活,戴名牌手表,这样的官员自身清白让人怀疑。”从一个官员在交通事故现场的微笑的愤怒,到通过人肉搜索对其身份进行辨别,到对其佩戴的手表的关注,再到网络反腐,其新闻焦点在迅速移位,可以说是一天之内,围绕杨达才的种种真相在网友的不断补充和评论中逐渐露出水面。其传播的迅速,新闻真相揭开的迅速,都是新媒体新闻在去焦点化的情况下所达到的。由于网络舆论声势浩大,传统媒体也迅速介入,传统媒体的新闻又经过网络和新媒体的二次传播,对杨达才事件的发酵也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陕西纪委也比较及时和迅速地做出反应,查处了杨达才的违纪事件。在27天的时间里,杨达才从一张照片上网到官场落马,可谓是网络新媒体在揭露新闻真相上的一次绝大胜利。而这个胜利,是建立在网友的全民智慧之上的。

4.新媒体新闻真实的体现:去标签化

标签式传播在现今的媒体传播中是一个比较值得注意的传播方式。所谓标签式传播,是指传播内容被定质定量,像被贴上标签一样,以一种固定的刻板的模式化的印象进入传播过程。这样的传播方式容易让受众形成先入为主的认知框架,以思维定式统摄接受过程,从而忽视了传播内容在群体中的个体差异,妨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客观认知。标签式传播是一种简化认知过程,易于被传播和接受的传播方式。但是标签式传播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媒体和受众来说,标签式传播会忽视传播内容的个体差异,影响受众的心理图式,而受众的心理图式影响其对传播内容的现实判断,从而妨碍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客观认知。标签式传播也并非一种有意为之的传播方式。新闻标题中的关键词,媒体选择新闻的价值标准,媒体新闻选题的跟风与炒作,媒体对类型化题材的倾向,都是形成标签式传播的重要因素。贴标签式的新闻传播,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特点鲜明但没有变化,二是把新闻事件的成因简单化。而对于新媒体新闻来说,由于其没有标题,网民的非专业化使其很难用一定的价值标准来选择新闻,所以,新媒体新闻标签化的程度较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较多地去除标签化传播的局限,尽可能地彰显事件的多个侧面和细节,从而促进新闻事实的真实呈现。例如2014年发生的内地女童香港便溺事件。一段内地女童在香港街头小便,遭拍后父母与港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在网上流传,立刻引起微博网友关注。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其微博上称:“孩子当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亲抢走相机和记忆卡,孩子母亲打了路人一耳光。警察到场调查后,父亲无条件释放,母亲涉嫌袭击被捕,准予保释,5月中需到警局报到。”这段视频所呈现的孩子当街小便被拍照,双方发生争吵,孩子父母动手打人的内容,很容易导致两地网民在骂战中情绪升级,因此此事件很快发酵成香港和内地的两地文化习惯的矛盾冲突。而次日,另一段更加完整的视频在网上出现,这段视频显示,孩子父母曾向在场人极力解释,卫生间排大队,可孩子憋不住了,更有网友提供细节,在小孩小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在新媒体不断补充的新闻事实细节中,新闻事实的真相逐渐露出水面。新闻事实本身的标签在事实真相的呈现中,在网友的讨论中被去除。单纯的标签化只能使复杂的新闻事实真相被掩盖。在这个事件中,对内地游客素质的指责和攻击被不断补充修正的事实真相击溃。有网友跟帖称:“强烈要求断章取义的凤凰卫视之女记者公开道歉!!请向女孩父母道歉!①隐瞒了父母主动带小孩去厕所排队很久直到小孩终于憋不住的事实。②隐瞒了小孩尿尿时母亲专门用纸尿布接住。③隐瞒了母亲把纸尿布装入行李袋提着。④隐瞒了港人拉扯斥喝且拍了小女孩私处后父母才夺记忆卡。”网友认为,作为一个新闻专业工作者,应该以公正认真严肃的态度,以客观中立的立场,还原事实真相为己任,而闾丘露薇却断章取义,有失偏颇,误导了大众。舆论的反转,使香港和内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内地游客的素质问题等标签化的传播内容失去了传播势力,通过对事实细节和真相的呈现和关注,网民开始更为冷静和理性地对待此新闻事件。有评论出现这样的标题:幼童香港便溺争端,无关文明有关情绪。由此可以看出,新媒体新闻的事实细节补充和呈现,对去除标签化新闻传播非常重要。而去除了标签化的新闻传播,也更有利于事实真相的揭露。


[1]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何敏:《对新媒体传播中大众文化心理的透视》,《新闻界》2011年第8期,第92页。

[5]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61页。

[6] 丹·吉尔摩:《草根媒体》,陈建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84页。

[7]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第71页。

[8]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第10页。

[9]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第2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