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民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首先和主要是目的,同时也是一种手段。只讲民主是目的,不承认民主同时也是手段,显然是片面的;只讲民主是手段,否认民主首先和主要是目的,更是错误的。研究社会主义民主理论,搞清楚民主是目的还是手段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人开展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当代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都清楚地表明,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恩格斯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84]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确立。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成为统治阶级,这是“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85]
1919年,在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指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以建立新式民主即无产阶级民主为目的的运动,这个运动是向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的完全胜利迈出的最重要的一步。[86]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把民主明确地规定为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把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国作为抗日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号召全国人民为之努力奋斗。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明确指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1944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的演说中说,“迅速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这是全国人民的总任务”,并号召全国人民要“为此目标而奋斗”。[87]紧接着,毛泽东在党的七大开幕词和政治报告中强调,要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88]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是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89]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一步一步地得到深化和提高。这种认识上的深化和提高,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二 从上层建筑归根结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义上说,民主也是一种手段
民主作为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从上层建筑归根结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义上说,民主也是一种手段。恩格斯曾经说过:“无产阶级为了夺取政权也需要民主的形式,然而对于无产阶级来说,这种形式和一切政治形式一样,只是一种手段。”[90]1957年,毛泽东指出:“民主这个东西,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主属于上层建筑,属于政治这个范畴。这就是说,归根结底,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91]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讲民主是手段,第一是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讲的,第二是从上层建筑“归根结底”要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义上讲的。在这里,我们也看到,毛泽东说民主“有时看来似乎是目的,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这就忽略了社会主义民主首先和主要是目的,不能不说是认识上的一种失误。
三 从目的与手段的相互关系来说,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
我们知道,目的与手段的区别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人们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活动。一定的手段总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而一定的目的的实现总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但目的与手段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意义上表现为手段的东西,在别的范围内和别的意义上又可以表现为目的。手段可以转化为目的:为了造成或创造某个手段,就需要借助于别的手段,前一个手段就成了后一个手段的目的。而目的也可以转化为手段:当一定的目的达到以后,这个目的就成为实现未来新目的的手段。列宁指出:“任何单独存在的民主制度都不会产生社会主义,但在实际生活中民主制度永远不会是‘单独存在’,而总是‘共同存在’的,它也会影响经济,推动经济的改造,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辩证法。”[92]列宁这里讲的,是民主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既然是相互作用,就不存在绝对的谁主谁次,固定的谁决定谁,这里没有绝对的东西,一切都是相对的,“相互作用消除了一切绝对的首要性和次要性”。[93]
民主与经济,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工作的积极性,也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发展经济是目的,民主则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谈不到有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享受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民主权利。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做到当家作主。在这里,民主是目的,而发展经济是手段。我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目的是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人民民主专政。在这里,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是目的。我们利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成了手段。
还要看到,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又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这是因为,所谓手段,就是造成一定结果的原因;所谓目的,就是运用一定手段达到的结果。原因与结果是什么关系呢?原因产生结果,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而结果又反过来影响原因,改变原因。原因与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原因转化为结果,结果转化为原因。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就成了原因。例如,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促进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突飞猛进的原因和手段,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则成为结果和目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巩固和健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原因和手段,巩固和健全人民民主专政就成了结果和目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事物“都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在这里是原因,在那里就是结果”。[94]恩格斯还指出:在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在此时或此地是结果,在彼时或彼地就成了原因,反之亦然”。[95]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第315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0页。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4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135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6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08页。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8页。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40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99~201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80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第338页。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06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02、116页。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5页。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94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89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10页。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90页。
[20]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第82页。
[2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37页。
[22]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59页。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页。
[24]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01页。
[2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84页。
[26]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96页。
[2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677页。
[28]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75页。
[29]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80页。
[3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75~176页。
[3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68页。
[32] 《周恩来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第207页。
[33]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05~211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第463~464页。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07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76页。
[37] 《苏联共产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第119页。
[38]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54页。
[39]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72页。
[40]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83页。
[41]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57页。
[42]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25页。
[43]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899页。
[44]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03页。
[45]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139页。
[46]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359页。
[47]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03,第2007页。
[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88~289页。
[49]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150~151页。
[50]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271页。
[5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91页。
[52]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06页。
[53]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商务印书馆,1959,第183页。
[5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64页。
[5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671页。
[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72页。
[57]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60页。
[58]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359~360页。
[59]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第19页。
[6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4,第4~13页。
[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第39页。
[6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77页。
[6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275页。
[64]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129页。
[6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36页。
[66]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第34页。
[67]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84页。
[68] 列宁:《马克思主义论国家》,人民出版社,1964,第30页。
[6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17~118页。
[70]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01页。
[71]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92页。
[7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96页。
[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07页。
[74]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17页。
[75]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70页。
[76]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24页。
[77]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770页。
[78]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142页。
[79] 《列宁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59,第142~143页。
[80]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62页。
[81]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296页。
[82]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384页。
[83]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468页。
[8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04页。
[8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421、413页。
[86]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第503页。
[87]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第235页。
[88]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1026页。
[89]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第456~457页。
[9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565页。
[91]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第208~209页。
[92]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181页。
[9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第506页。
[9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920页。
[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第3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