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争性与同一性和运动与静止[1]
斗争性是绝对的,统一性是相对的,这个道理本来是深刻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这个道理也是对的。但是,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来类比或等同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值得商榷的。
多年以来,有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在认识斗争性绝对,统一性相对的原理时,往往只把矛盾的斗争性理解为运动,认为它是引起事物发展运动的唯一源泉和动力,而把矛盾的同一性理解成静止,认为它是静态的联结(纽带),不是动态的吸引(联系)。从而武断地取消了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充当的动力地位和作用。这种认识,确是一种习惯性的偏见,完全是对矛盾的两种根本运动属性的片面性曲解。它既是长期以来四人帮“斗争哲学”产生和蔓延的认识根源,又是唯斗争动力说失足的理论关键。
为了解开只把斗争性当成运动,同一性当做静止的“紧箍咒”,必须先用大量的事实加以说明。让我们先拿动物的呼吸运动作据。谁都知道,吸,是动物的一种向体内吸收的力,呼,是动物一种向体外的伸张力,吸收和呼出,共同构成了动物完整的呼吸运动过程。人们不能说向外的呼出,是动态,向内的吸收,就是静态,因为二者都是动态的因素。再以弹簧为例,当给弹簧增加压力时,弹簧就紧缩,表现为向内收缩的吸引运动;而当减去压力时,弹簧就伸张,表现为一种向外伸张的排斥运动。弹簧的向内收缩和向外的伸张,表现了它弹性运动的完整过程。你不能说弹簧的向外伸张,是运动,弹簧的向内收缩,就不是运动。这个道理,还可以拿人手作比,人们把五指合拢成拳,是向内的收缩运动,把合拢成拳的五指伸开,则是向外的伸张运动。我们不能认为成拳五指的伸张动作,是运动,而五指合拢成拳的收缩动作,就是静止。核子的裂变和聚变也是一样,裂变的排斥,是运动,聚变的凝缩,也是运动。不能认为核的裂变是运动,核的聚变就是静止。这样的实例多得很,例如自然界中的化合与分解,微分与积分,作用与反作用;社会界中的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批评与团结;思维领域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无论是矛盾的斗争性,还是矛盾的同一性,二者都是构成运动的两个根本属性和因素,不是说,只有其中的斗争性,是运动的属性,而矛盾的同一性,就不是运动的属性。矛盾的斗争性是一种离心的运动,矛盾的同一性是一种向心的运动。离心与向心、排斥与吸引、扩张与凝缩,都是运动的基本形式,如果硬说其中之一是运动,其中之二是静止,那就是片面的。
其实,关于斗争性和同一性都是运动的基本形式的观点,恩格斯早就有了论述。他说:“一切运动的基本形式都是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一句话,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古老的两极对立。”又说:“一切运动都存在于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410页)可见,恩格斯早就认为接近和分离、收缩和膨胀、吸引和排斥、同一和斗争,都是运动的基本形式。他并没有把分离、膨胀、排斥、斗争,当做运动的形式,而把接近、收缩、吸引、同一,看成静止的形式。但是,令人深感遗憾的是,恩格斯的这段极为深刻、精彩的论述,多年来竟被人们忽视了,甚至完全忘掉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们在理解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的原理时,之所以会产生把斗争性当做运动,同一性当成静止的片面性认识,不仅因为忽视和忘掉了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而且还与孤立片面地曲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一些论述有关。例如,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指出:“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互相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哲学笔记》,第408页)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说过“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面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又说“一切过程的常住性是相对的”,而“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论点无疑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但是对这些论述片面性地曲解或歪曲确是不可原谅的。
列宁和毛泽东为了形象和生动,打了一个比喻,说斗争性的绝对和同一性的相对,正如运动的绝对和静止的相对一样。请注意,这里是在打比喻,即用运动的绝对性来形容斗争的绝对性,用静止的相对性来形容同一的相对性。这种比喻和形容,只是说,斗争和运动两者,是绝对的,同一和静止两者,是相对的。但不是说,斗争性就是运动的方面,同一性就是静止的方面。更不是说斗争性就等于绝对运动,同一性就等于绝对的静止不动。可是,问题却又偏偏出在这里,多年来,唯斗争动力说在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这一原理时,把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与运动绝对和静止相对的比喻,做了不应该有的引申和歪曲。这就是,把斗争性跟运动等同起来,把同一性和静止等同起来,认为斗争性即是运动和动力,同一性即是静止和条件。这种片面性地曲解,长时期地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它不但是理论上“斗争哲学”得以产生的风眼,而且还是政治上“左”倾路线的立足点。
如果我们按着唯斗争动力说那样,只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运动的因素,矛盾的同一性是静止的因素,那么发展运动会是怎样的呢?我认为那是无法进行下去的。因为运动的因素,是无法将静止的因素带动起来的,即使能够带动起来,那也不是生动的有机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关系,是动态的斗争性跟动态的同一性的关系,而不是动态的斗争性跟静态的同一性的关系,因为运动着的斗争性是无法和静止着的同一性共步的,即使能够共步,那也是没有生命力的,至多不过是造成斗争性独自跳光杆舞的状态,但这并不是正常的客观事物发展运动过程中的本来面貌,更何况世界上也绝不会存在着这样一个缺少对立面的纯粹单一的孤立运动因素。由此可见,无论是矛盾的斗争性所表现的排斥状态,还是矛盾的同一性所表现的收缩状态,都是运动的状态,并且都是吸引和排斥互相包含、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在收缩运动状态时,吸引力占优势,排斥力居劣势,在伸张运动时,排斥力处优势,吸引力居劣势而已。但并不是说,向外的排斥,就是运动,向内的吸引,就是静止。也不是说,在收缩运动时,只有引力的作用,而无斥力的作用,在伸张运动时,只有斥力的作用,而无引力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依赖、共同作用的运动关系,是一种向外的伸张力和向内的收缩力之间的动态关系,而不是其中之一是动态,其中之二是静态的关系。
如果说在事物的发展运动过程中,斗争性是表现了矛盾双方的尖锐冲突和明显排斥的运动状态(如核裂变),它是通过对静止或平衡状态的否定和破坏来表现矛盾运动的,那么同一性就是表现了矛盾双方剧烈凝缩和显著吸引的活动状态(如核聚变),它同样也是通过对静止或平衡状态的否定和破坏来表现矛盾运动的。但是不管斗争性所表现的排斥运动状态,或者同一性所表现的吸引运动状态,都是二者互相结合、共同作用造成的,而不是其中的哪一个性单方面进行的,更不能说绝对运动就是斗争性的作用,相对静止就是同一性的作用。只有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整地表现矛盾的运动过程。可见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基本上是对等的。它们互为前提,互为矛盾的本质,共同表现着事物运动的不同方式,也共同担负着矛盾运动的动力。那种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动力的承担者,矛盾的统一性的静止的承担者的看法,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片面的。
那么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状态,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我认为,无论是绝对运动状态,还是相对静止状态,都是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同的运动状态(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这种形式上不同的运动状态,又都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共同作用引起和造成的。只是当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力量大致相当时,或者互相抵消时,事物就表现为相对的静止。如二牛相争,势均力敌时,所表现的对峙状态,就是相对静止(不是绝对的静止不动)。又如两块磁铁相遇,二极之力相当时,磁铁就表现为相对静止状态。但是,当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力量失去平衡时,不论是斗争性大于同一性,还是同一性大于斗争性,事物都表现为绝对运动。一牛之力大于另一牛之力,一块磁铁之极大于另一块磁铁之极时,都会表现为明显的运动状态。可见,事物的相对静止,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排斥性和吸引性之间的力量,大致相当或互相抵消时的一种暂时特殊运动状态。而事物的绝对运动,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排斥性和吸引性之间力量失去平衡时的一种运动状态。
在绝对运动中,又有渐进过程中的量变状态和突然中断的质变状态。量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的不显著变化状态。它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力量不平衡时的运动状态,但这种不平衡又不是失去控制时的运动状态。它是相对平衡(静止)和不平衡失去了控制(中断、脱节)时的中间阶段。这种运动状态,在本质上,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力量不平衡造成的,表现在外部形式上,就是缓慢移动的运动状态。如一个生物,由种子的发芽到开花结果之前的生长阶段。又比如,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由0℃到蒸发变气的100℃之前的加温阶段。再如,一个人从生下来到老死之前的成长过程,皆属于这种渐进的量变运动状态。至于质变,那是绝对运动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在本质上,它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力量不平衡失去了控制时造成的,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它就是渐进过程中的突变、飞跃和中断,是短暂的脱离环节。如“瓜熟蒂落”、“婴儿降生”、炮弹爆炸、人死、革命、水结为冰或水变蒸气,等等。它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变的关键,无此关键,事物便不能完成这一转变。质变是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力量不平衡失去了控制时的特殊状态,它既不同于渐进过程中的量变,也不同于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之间力量势均力敌时的暂时相对平衡(静止)状态。它是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变的关节点,如果没有这种突然的飞跃和中断,事物就不能完成一事物向他事物的根本转变。这样看来,一个完整的事物发展过程,就是由三种运动状态组成的。一是渐进过程中的量变状态,它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力量不平衡时造成的,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就是缓慢量变的运动状态,它的时间性较长。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静止状态。它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力量势均力敌时所造成的,表现在外部形态上,就是一种暂时的平衡(静止)状态,它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三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状态,它是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之间的力量不平衡失去了控制时所造成的,表现在外部现象上,就是一种瞬间的中断或脱节状态,它在时间上极短。
[1] 本文发表于《晋阳学刊》198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