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技型创新劳动的生产周期
科技型创新劳动被看作一个在一定时间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完整的科技型创新劳动一次生产周期可以包括8个相互联系的部分:①基础研究;②应用研究;③技术开发(试验设计的、工艺的、设计的和组织的)和试生产;④创新成果(技术的和经济的)的初步过关(掌握);⑤创新成果的推广;⑥创新成果的利用;⑦有效的创新成果开始逐渐变得陈旧起来;⑧创新成果被另一个新事物所替代,科技型创新劳动的一次生产周期到此便结束了。
科技型创新劳动从事基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研究和系统分析自然、社会发展的客观现象和规律性。这种研究的最终成果便是发现普通科学的信息:规则和规律性,范畴和现象(效应),论证各种理论和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途径。在第一阶段,可以在不涉及实际应用的情况下来完成上述项目,这称为“纯粹的”基础研究。在第二阶段,就要选择适于在该阶段具体运用的各种规律、现象和原则,揭示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适宜性及其首先运用的范围,这是定向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基础研究可以是理论性的(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基础上的定性研究和在数学方法帮助下的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实验性的,即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法来研究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生物界和社会的性质。
基础研究的直接目的,并不在于创造具体的可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成果。基础研究的成果可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三四十年)被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不同的生产部门。对创制、开发和掌握具体科技成果的过程来说,基础研究是作为一种共同的结构——决定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创新长期趋势的基础结构。
应用研究是探索把基础研究成果实际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方面(部门)的途径。这种探索的成果是一种部门的信息,编制工艺规程、技术任务和要求、方法和工作法、未来的企业技术方案,以及其他的科学介绍、说明、标准、规格、定额、目录等。在这一阶段,企业也需要进行各种实验性工作,而这些工作同实验室试验和半生产性试验相联系。
应用研究通常是在获得一项技术创新任务之后开始的,而这种任务是在创新性基础研究的成果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阶段通常包括收集和处理有关基础研究成果的信息,继续进行探索性工作,预测解决所提出任务的前景,选择和比较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实验和分析研究结果,拟定有关从技术上研究科技成果的说明资料。
技术开发是在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准备科技文件,以创制新的或改良的制品,建造建筑物,建立过程和管理体系,并且对科技文件进行试验性检查。技术开发通常可分为下列几种:用于制造制品样品的结构研究,用于采用新过程的工艺研究,用于建设新项目的设计研究,用于提出生产和管理组织新体系的组织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开发研究是以制定设计结构文件而结束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技术开发研究是以制备实验室的、试验的和模型的样品以及准备制品流程图而结束的。技术开发是整个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中比较短暂的,但很费劲的、昂贵的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试生产,即制备最初几件制品的样品,以检验结构开发、工艺开发成果,以及随后较大规模地再生产这些制品。试验样品是用来试验强度、可靠性以及是否达到设计技术参数的第一件制品。在个别生产的条件下,结构的决策和部件的组装方法是通过样品(模型)来检验的,因为实际制造试样在经济上是否合算还没有被证实。开发阶段是以国家和主管单位试验样品而结束的,而确定这种试验的结果,就是工业生产决策的基础。组织的技术开发和对科技成果进行规模有限的实验性检查具有同样的作用。尽管按功能内容来看,组织工作的开发和试验性检查有本质的区别,可是这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绝大部分是平行进行的。
创新成果的初步过关,是指生产中采用技术开发成果并被使用单位接受,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别生产少量必需的新产品,批量生产新制品,开始使用新装置、过程和系统,实际采用新方法;第二,开发成果达到设计的社会和技术经济参数。第一部分所指的是在生产上和技术上过关;第二部分则是在经济上过关,即企业在这过程中取得科技进步的最终成果。革新成果的掌握过程,是从在以前试验的基础上做出准备生产新品种的决策开始的。
技术过关包括:在掌握新产品的过程中制定工艺和组织方案,拟定和确定(调整)相应的价格、技术条件、标准、规格等;设计和制造相应的装备;订购、制造和安装生产新产品所需的设备;建设的准备;为实现设计方案的建筑和安装工作;对使用科技成果的劳动者的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技术过关是以下列过程而结束的:或者制备和试验第一批工业品(工业样品),或者是投运为某个相应订购单位所接受的项目。
一个创新项目的经济过关,是以达到技术经济指标而结束的。这些指标包括成本、利润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用率、材料耗用量、设计能力,而上述这些内容是由开发任务决定的。在经济过关阶段,企业还要进行大量的附加工作,消除在技术掌握过程中出现的毛病,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增加生产的批量。
创新成果的推广,是指将该成果推向市场和大规模应用并获得成功,能有效地掌握该成果的所有企业都做到在经济上过关。这一阶段的内容包括:传播有关该成果的信息,发行相应的文件、装备、设备,大量培训劳动者,制订和实现考虑到具体企业特点的计划。在这一阶段,企业还需要进行一些附加的研究,尤其是工艺和组织方面的研究。因此,这一过程也可以算作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进步的结束阶段。
但科技型创新劳动的一次生产周期,并没有到此结束。它在生产过程中还要继续下去。先是在一家企业,然后是在其余企业完成经济过关后,接下来就是有效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费用逐步稳定,效率不断提高,其途径主要是扩大新成果的使用范围。这个阶段体现了新成果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部分实际效果。
结束阶段即衰老和被别的创新成果替代的阶段,到此就结束了一次科技型创新劳动的整个生产周期。如果只是别种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出参数更好但用途相仿的产品,那并不意味着本次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一定进入衰老阶段。如果与已生产的产品相比,新产品的优越性并不明显的话,那么断言本次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结束还为时过早。它只是表明,本次科技型创新劳动需要进行改进,改进以后也许这一科技型创新劳动周期还可以延长。但这种科技型创新劳动的出现,确实使原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上的费用变得不合理,如果不做改进的话,本次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就有可能进入衰老阶段,尽管这种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还可能继续延长一段时间。
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又构成了本阶段的生产周期。基础研究阶段本身构成了一个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基础理论成果的周期,这个周期产生的成果大多属于潜在生产力,不同部门的一系列可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科技成果都可能是运用这一成果所产生的结果。从应用研究到创新成果的利用属于实用生产,是一个创造、开发、掌握、推广、利用具体创新成果的过程,这构成了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适用性科技成果的周期。这是一个由应用研究开始,到代之以更有效的科技型创新劳动的过程。它包括应用研究、开发、掌握、推广和利用的各阶段,而这一过程一旦进入衰老和被替代阶段,就已经超出了科技型创新劳动概念的范围,尽管这两个阶段也包含在一次完整的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周期之中。
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应用场所,而且是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关知识的极重要信息源。应当指出,信息反馈不仅存在于结束和开始阶段,而且存在于一些中间阶段。整体来说,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不是一种机械的总和,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彼此有联系的各阶段的总体。与科学向生产的全面、定向转移一样,信息反馈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由于这种反馈的信息流,企业就有必要进行一系列附加的掌握工作“精加工”、补充的开发和研究。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周期既是极重要的信息源,又是发展基础研究和国民教育的刺激力量。
适应于新科技的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周期的最大时限,取决于它所生产的科技成果的无形损耗时间。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使用价值部分的花费),或与操作过程有关,或与产品的服务总期限(由金属生锈、腐蚀、“疲劳”等引起的强度变化)有关。无形损耗是指不取决于使用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价值的降低,这是由于出现了更廉价的(第一类无形损耗)或者更有效的、更能满足同样社会需求的(第二类无形损耗)科技产品。在科技型创新劳动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第二类无形损耗(它要求更换劳动手段,而且不管它的自然状态)决定着科技型创新劳动实用生产周期的极限时间、产品种类和生产基础的创新期限。
为了说明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结构,我们可以提供两个指标。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时间利用系数(K),可看作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过程的总劳动耗用时间与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过程的总时间(包括各阶段间的间隙时间)之比,也就是与从研究开始到新成果变为主要生产方法的周期之比。
如果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时间利用系数(K)接近1,那就说明下列时间的损耗减少:等待该周期下一阶段何时开始的决策时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等待时间,从应用研究成果制成到推广使用的等待时间,等等。
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X),可看作创新成果有效利用时间与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总时间之比。
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X)增加,说明创新成果的实际效果有所延长,而同时相对降低了该周期其余阶段所占的比重,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过关掌握、宣传推广、衰落变老、老化被替代和该周期各阶段间的间隙时间。
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持续时间的缩短,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创新成果的掌握和推广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做得好,就可以明显提高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时间利用系数和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有效利用系数。例如,在19世纪,单是从完成研究到开始实际应用成果,就需要有好多年的时间。就摄影技术来说,这个过程为103年(1727~1830年),而电话为56年(1820~1876年),无线电为95年(1807~1902年)。在20世纪的前50年,这一期限缩短到10~16年(雷达:1926~1940年,电视:1922~1934年),到下半世纪缩短到3~5年(晶体管:1948~1953年,激光:1961~1966年,集成电路:1961~1968年)。[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采纳的19项最重要的科技发明,其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为226年,其中几乎有80%的时间(176年)是用在从发明到取得专利或者是工作样品,以及过程中的多次间隙时间;而11%(24年)是用在从取得专利到首次实际利用,6%(14年)是用于从首次利用到商业规模取得成就,5%(12年)是用于从商业规模取得成就到大批推广。在20世纪中叶,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已经接近40年,其中30年是用在从发明到首次应用上,而10年是用在新发明的完全掌握和推广上。[5]可见,这一过程的缩短,首先是同缩短周期中的间隙时间和新成果的应用推广有关。缩短周期中的间隙时间,重视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是提高科技型创新劳动生产周期的时间利用系数和有效利用系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迫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