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相关国际组织
一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
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icide Prevention,简称IASP)由奥地利心理学家爱尔温·润格(Erwin Ringel)于1960年正式创立,总部设在奥地利维也纳。协会的宗旨是:
防止自杀行为,减轻其影响,并提供一个论坛,供学者、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危机干预工作者、志愿人员和自杀幸存者进行交流。帮助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杀预防组织、研究人员、志愿人员、临床医生和专业人员交流知识,提供支持和合作,在世界各地推动自杀防治工作。[57]
协会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国际性的预防自杀学术会议。会议的专业学术刊物于1980年在荷兰创刊,刊名为《危机》(Crisis)。1996年后总部改为轮流制,现总部在法国。迄今已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专业人员及志愿者加入。现任主席为Lanny Berman博士。1995年,该组织设立了“爱尔温·润格奖”,以奖励那些被公认是这一领域的发起者或领导者。该组织将第一枚奖章授予中国的翟书涛教授。
2011年9月13日~17日,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第二十六届世界大会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这是IASP世界大会第二次在亚洲国家召开。IASP指出:近年来,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有关自杀的研究和预防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越来越多的各界人士开始致力于自杀的研究和预防,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范围的自杀研究和预防工作,成为全世界自杀研究和预防领域的重要部分。中国的自杀研究与预防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经济政治变革使中国的自杀问题具有其独特的状况。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国家,中国自杀领域的研究资料对于发展中国家乃至全世界的自杀研究资料无疑都是极大的充实和丰富。
二 国际死亡学和自杀协会
国际死亡学和自杀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anatology and Suicidology,简称IATS)于1992年在墨西哥成立。成立以来先后于1992年、1996年、1999年、2000年进行了四次国际会议,这同样是一个以学术和研究为主的国际性的预防自杀协会。
三 国际益友会
国际益友会(Befrienders Worldwide,原名为Befrienders International)是在原撒玛利亚组织(Samaritan Organization)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撒玛利亚组织原是英国牧师陈华乐(Chad Varah)利用电话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而建立起的慈善公益组织,现已发展成国际性的热线组织和研究机构。总部设在英国。全部由志愿者参加,目前注册志愿者共有31000人。分支机构遍布全球41个国家,有350个中心,每年召开有关国际会议。该会的宗旨是:“帮助那些情绪低落、精神抑郁、有自杀倾向的人,或是那些替他们担心的朋友和亲人!”[58]
四 世界精神病学会
世界精神病学会(The 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WPA)的宗旨是向各国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保健护理领域的工作者传播必需的知识和技能。WPA目前拥有135个团体成员,分别来自117个国家,代表着20万人以上的精神病学家或医师。WPA每三年举办一次世界精神病学大会(World Congress of Psychiatry),同时也举办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大会以及相关主题会议。WPA设有65个科学部,各自的任务是传播精神病学各专业领域的信息,促进相互合作。近年来,WPA组织了一系列教育培训项目,出版了一系列相关出版物。WPA还制定了精神病学实践中的伦理学指南,如《马德里宣言》(1996)。[59]
1997年,中国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以团体成员的身份加入WPA。2002年,WPA创办自己的官方杂志《世界精神病学》(World Psychiatry),每年出版3期。WPA授权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和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编辑出版《世界精神病学》中文版。
五 国际生命线
澳大利亚人阿兰·沃克(Alan Walker)爵士(牧师)1963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建立了生命服务中心,后迅速扩展到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国家,向北达日本和韩国。目前,生命服务中心开设的对外服务热线——国际生命线(Life Line International)已在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5个城市建立200多个热线服务机构,总部设于澳大利亚昆士兰西区。拥有义工3万多名,每年帮助300万以上的求助者。国际生命线属于民间慈善性机构,组织较为严密,定期举行国际生命线会议和地区性会议。自1974年起每隔三年轮流在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举行亚洲太平洋区域咨询会议(Asia Pacific Telephone Counseling Conference,简称APTCC),针对国际生命线的宗旨、生命的希望及自杀预防等议题进行讨论、交流,并研讨各国生命线服务工作之进展状况、效益及困难,从全球视野拟定有效防止自杀风气蔓延的预防对策,同时促进各国公益福利服务事业的发展。
在世纪之交,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自杀问题,紧锣密鼓地展开了学术研究和自杀预防活动。1998年2月在美国迈阿密召开了主题为“自杀预防中医学干预的作用”的国际研讨会;广泛筛查抑郁症,如美国的国家抑郁症筛查日活动;继WHO/EURO成员国建立的15个欧洲自杀未遂研究中心(1989年)之后,发展为9国合作的国际研究中心(1999年),进行自杀观念和自杀未遂研究;1998年5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由14个国家参加的“发展国家自杀预防策略——联合国指南(1996年)实施现状”国际研究会。这些活动进一步界定了自杀和自杀预防的学科责任,进一步明确了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是自杀预防的重要环节,强调国家一级的自杀预防策略、社区服务介入是预防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了自杀行为的医学研究(遗传研究、5-羟色胺与自杀的相关研究、胆固醇水平与自杀行为的研究、死后研究、神经影像研究、可减少自杀的药物作用机制研究等)。[60]但以上活动似乎主角仍是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人员,社会学家的作用相形见绌。
六 世界卫生组织与“世界预防自杀日”
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IASP)共同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
2003年9月10日,是全球第一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让全世界公众关注自杀,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呼吁各国政府、预防自杀协会和机构、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共同提高社会公众对自杀问题以及降低自杀率重要性的认识。历年“世界预防自杀日”的主题如下:
2003年:“自杀,一个都太多”;
2004年:“拯救生命,重建希望”;
2005年:“预防自杀是每一个人的事情”;
2006年:“理解激发新希望”;
2007年:“终生预防自杀”;
2008年:“全球化思维、全国性计划、地方化行动”;
2009年:“社会文化因素与预防自杀”;
2010年:“无论是谁,无论在哪里:全球携手预防自杀”;
2011年:“多元文化社会之自杀预防”;
2012年:“全球预防自杀:加强保护因素,唤醒生存希望”;
2013年:“歧视:自杀预防工作的绊脚石”。
[1] 《自杀论》一书在中国有两个译本:第一部是钟旭辉、马磊、林庆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该版本译自英文;第二部是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一版,该版本译自法文。
[2] 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27~28页。
[3] 谢立中:《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以自杀现象为例》(上),《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65页。
[4]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3页。
[5]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11页。
[6]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第415页。
[7] 〔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马磊、林庆新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译序。
[8] 唐斌:《试析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上饶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60页。
[9] 王壮:《作为高于个人的社会的存在——评迪尔凯姆名著〈自杀论〉》,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91c9ee0100hwjc.htm,查询日期:2011年10月6日。
[10] Henry,A.F. & Short,J. F.Jr.,Suicide and Homicide:Some Economic,Sociological,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gression,New York:Free Press,1954,转引自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31~32页。
[11] 王卫红主编《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第138页。
[12] 〔美〕卡尔·门林格尔:《人对抗自己——自杀心理研究》,冯川译,苏克校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第23页。
[13] 张翼:《社会学自杀研究理路的演进》,《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4期,第33~34页。
[14] 王卫红主编《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第135页。
[15] 李建军:《“新人类”生命的浪费》,《当代青年研究》1991年第3期。
[16] http://www.mhlw.go.jp/toukei/aaikin/hw/jinkou/tokusyu/auicide04/3.html,查询日期:2007年12月25日。
[17] 师艳荣:《战后日本人自杀行为分析》,《东北亚论坛》2009年第5期。
[18] 〔日〕内阁府编『平成19年版自杀对策白书』佐伯印刷株式会社刊、2007年、4~47頁。
[19] 〔日〕高桥祥友『自杀の危险』金刚出版、2006年、12~42頁。
[20] 〔日〕高桥祥友『自杀の危险』金刚出版、2006年、12~42頁。
[21] 王子未:《他们为何结伴赴黄泉 透视日本网络集体自杀现象》,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w/2006-03-23/10568512385s.shtml,查询日期:2008年9月10日。
[22] 胡笳:《日本毒气自杀事件引发34人疏散》,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08-06/132456.html,查询日期:2009年10月11日。
[23] 〔日〕高橋祥友「老年期うつ病と自殺」、『Geriatric Medicine』2002、40(4):477~479頁。
[24] 〔日〕高橋祥友「老年期うつ病」、『教育と医学』2002、50(5):446~453頁。
[25] 〔日〕高橋祥友「老年期の社会適応と自殺」、『老年精神医学雑誌』1998、9(4):389~394頁。
[26] 〔日〕高橋祥友「老年期の社会適応と自殺」、『老年精神医学雑誌』1998、9(4):389~394頁。
[27] 〔日〕高橋祥友「自殺の心理学·自殺の危険とその予防」、『健康と環境』1999、14:88~93頁。
[28] 〔日〕高橋祥友「わが国の自殺の実態について自殺者三万人にどう対応すべきか」、『こころの科学』2002、2:2~8頁。
[29] 〔日〕高橋祥友「自殺の心理学·自殺の危険とその予防」、『健康と環境』1999、14:88~93頁。
[30] 〔日〕高橋祥友「高齢者の自殺」、『Geriatric Medicine』1999、37(7):990~994頁。
[31] 〔日〕高橋祥友「自殺の心理学·自殺の危険とその予防」、『健康と環境』1999、14:88~93頁。
[32] 〔日〕高橋祥友「特別に配慮が必要な対象に対する治療計画の立て方 希死念慮のある患者 これだけは知 っておきたい 治療計画の立て方」、『精神科臨床サービス』2001、1(3):484~488頁。
[33] 〔日〕高橋祥友「過労自殺——法的·精神医学的視点からの一考察/社会精神医学 最近の進歩」、『最新精神医学』2001、6(4):363~370頁。
[34] 〔日〕高橋祥友「高齢者の自殺」、『Geriatric Medicine』1999、37(7):990~994頁。
[35] 维基百科:“完全自杀手册”,http://zh.wikipedia.org/wiki/完全自殺手冊,查询日期:2011年2月15日。
[36] 林洁:《我国自杀率偏高 自杀研究及预防机构极度缺乏》,《中国青年报》2002年12月11日。
[37] 郭起浩、王祖承、〔日〕巽信夫:《亚洲九个国家与地区的自杀行为比较》,《国外精神病学杂志》1993年第20卷第4期,第206页。
[38] 姚坚、冯再昆:《云南省自杀情况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第4期,第240~241页。
[39] 杨功焕、黄正京、陈爱平:《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年第18卷第3期,第142页。
[40] 何兆雄:《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第3页。
[41] 何兆雄:《自杀病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第4页。
[42] 徐晓军:《本土自杀研究的特点及问题探讨》,《社会》2002年第6期。
[43] 潘令仪、王祖承:《自杀的国内研究概况》,《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第14卷第7期,第669~670页。
[44]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2页。
[45]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2页。
[46] 吴飞:《论“过日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47] 吴飞:《论“过日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6期。
[48] 吴飞:《自杀作为中国问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117页。
[49] 吴飞、雷天:《自杀问题的中国解决之道》,光明网,http://www.gmw.cn/02blqs/2008-07/07/content_836239.htm,查询日期:2011年4月7日。
[50] 孟小捷:《费立鹏 将预防自杀进行到底》,《健康报》2004年1月9日。
[51] 吴飞、雷天:《自杀问题的中国解决之道》,光明网,http://www.gmw.cn/02blqs/2008-07/07/content_836239.htm,查询日期:2011年4月7日。
[52] 孟小捷:《费立鹏 将预防自杀进行到底》,《健康报》2004年1月9日。
[53] 数据来自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http://csrp.hku.hk/WEB/gb/pageHandler.asp?id=1,查询日期:2011年10月12日。
[54] 标准化死亡率是根据香港地区人口分布而计算的标准比率,不受人口多寡及分布影响。
[55] 以上香港撒玛利亚防止自杀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均参照其官方网站介绍,http://www.sbhk.org.hk/b5_gen_intro01.htm,查询日期:2011年6月15日。
[56] 以上有关香港大学香港赛马会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历史资料均参考其官方网站介绍,http://csrp.hku.hk/WEB/gb/pageHandler.asp?id=1,查询日期:2012年6月10日。
[57] 见IASP官方网站中文主页,http://www.iasp.info/cn/chinese_01.php,查询日期:2012年4月7日。
[58] 见国际益友会官方网站中文主页,http://www.befrienders.org/int/chinese/index,查询日期:2012年4月8日。
[59] 见WPA官方网站主页,http://www.wpanet.org,查询日期:2012年4月8日。
[60] 翟书涛:《21世纪自杀及其预防研究展望》,《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第10卷第1期,第41~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