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方案[1]
一 建立长株潭经济区的依据和意义
现代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扩大,逐步形成了具有贸易集散中心、生产协作中心、交通运输中心、金融信贷中心、科技交流中心、信息情报中心等综合性功能或单一性功能的城市;同时,它又是在发挥经济中心作用,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城市,从其本质上说,是开放型的经济社会综合体。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性和商品性相统一的经济。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逐步形成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既打破了条块分割、城乡分割,沟通和加强了横向的经济联系,又有利于加强宏观计划的指导,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对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
从湖南省的省情来说,首先需要建立长株潭经济区。这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长、株、潭三市是沿着湘江中下游自然形成的一个“品”字形的城市群体,两两相距30~50千米。较之大的中心城市同其卫星城镇的距离还要近得多。从历史和现实看,都有着不可分割的经济和社会的联系,实际上是一个城市综合体。
第二,三市联合可以形成能够带动全省城乡商品经济发展的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三市是湖南省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带。1983年,三市的工农业总产值105.63亿元,为全省的29.1%,工业总产值74亿元(不含军工),为全省的36.25%;完成社会零售总额32.5792亿元,为全省的26.08%;完成外贸收购总额4.6691亿元,为全省的40%;全民所有制单位各类科技人员93990人,为全省的1/3,其中中级以上科技人员18115人,为全省的50.5%。从交通看,湘江贯流三市,北入洞庭,通过长江可连武汉、重庆、上海,京广、湘黔、浙赣等铁路在此交汇,株洲是我国八大铁运枢纽之一,有四条公路国干线交叉通过本区,以及有可直达14个大中城市的空运航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三市联合可以在全省形成和发挥工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科技中心等多功能的综合经济中心的作用,为发展全省的城乡商品经济服务,成为湖南省振兴经济的基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的中心,带动全省经济腾飞的“龙头”。同时,三市在加强为全省商品经济发展服务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快的发展。
第三,三市联合在全国经济网络的总体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从地理上看,三市北是武汉,南是广州,东是上海,西是重庆,地处江南腹地,四方交会之点。从经济实力看,三市如果不联合成一个经济综合体,就省会长沙市来说,在全国城市中也只能排在第30位以后。如果联合成一个城市群体来计算,1983年三市工农业总产值达105.63亿元,在全国中心城市中可排第9名;城区工业总产值62亿元,接近重庆,高于成都、哈尔滨、西安、杭州、兰州、长春、太原、福州,可排第11名;城区总人口达153.77万人,可排第9名。三市联合实行“内联外挤、外扩、外拓”和“内联外引”的方针,形成强大的经济合力,对外(国外、省外)既增强吸引力,又增强竞争力,既可加快湖南省“四化”建设的发展,也可促进邻近省区经济的发展。
第四,三市面临着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由于三市有着一个自然形成城市群体的地理位置和紧密的经济社会联系,许多重大的经济社会问题诸如克服能源的限制,湘江水域污染的治理,城镇体系和工业的合理布局,现有工业的改组联合和技术改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等,客观上都需要统筹规划解决,才能获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 长株潭经济区的性质、目标和原则
长株潭经济区,是以长沙、株洲、湘潭大中城市群为依托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所谓开放式,即它不是新的块块,不仅三市之间是开放的,也欢迎外省其他地、市以及外省、市、区参加协作和联合;所谓网络型,即它不是一级行政层次,而是打破行政区划,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用网络联结起来的经济联合体。
明确经济区的性质,需要分清经济区同行政区,以及过去的协作区的区别。
第一,行政区、协作区都是按行政区来划分的。经济区的特点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根据城市的经济功能及其经济实力所辐射的区域范围来划分的。它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随着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范围的变化而变化。而且经济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分工协作下,各个经济区之间存在着互相交织、渗透,形成犬牙交错的状况。同时,由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大小和紧密联系的区域范围不同,不同的中心城市及其所联系的区域又有不同的特点,因而经济区也就有不同的规模、类型和层次。
第二,行政区、协作区,都是一级行政机构、行政层次。经济区是一种区域性的经济联合体,它也需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设置必要的工作机构,但它不是一级行政机构和行政层次,而是一种联合、协商和协调性质的。
第三,行政区、协作区主要是采用行政手段,经济区主要是用经济办法,通过组织各种经济网络、主要是横向的经济网络系统联结起来。
根据经济区的性质,长株潭经济区的原则应当是:平等互利、自愿协商、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实行这一原则的关键,一是平等协商,二是互惠互利。也就是说,在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联合,形成经纬交织的经济网络。
从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实际出发,应当把它建设成具有内陆省特色的综合型的经济区。其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长、株、潭这一城市群组织生产和流通的多功能综合中心的作用,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变城乡分割为城乡结合,形成和发挥出经济“内联外挤”和“内联外引”的综合优势,统筹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促进地区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的社会综合经济效益,使整个经济区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并把全省经济带活。
三 长株潭经济区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组建长株潭经济区从何着手?应根据从长远着眼、近期见效着手、立足开发的指导思想,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和过渡的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组织联合是建立经济区的首要步骤。经济区体制的形成,是发展多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组织各种经济网络的结果。比如,在工业方面,可在三市的机械、电子、冶金、纺织、化工、建材、食品等优势行业,围绕发展名优产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联合,逐步建立企业联合体和行业协作会议或联席会议。与此同时,逐步组织科技协作网络、商品流通(包括物资协作)网络、综合运输网络、邮电通信网络、经济信息网络、金融信贷网络等。根据三市的特点,从最迫切、最需要、优势最明显的方面开始,需要共同解决什么问题,就先在那个方面联合起来,逐步扩大。组织横向联合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打破条块分割的过程,对现行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
(2)规划。为了避免新的重复建设、盲目的发展,使三市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取长补短,在充分发挥三市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经济区的配套的综合优势,同时组装新的区域优势,提高区域的综合经济效益,需要根据三市的特点,共同制定出经济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在“条条”和“块块”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制定出区域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3)联合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了加速湖南省四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在湖南省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株潭经济区是湖南省经济发达的核心地带,不论是工业基础,还是交通、电信、经济、金融、商业等方面的条件,都是设置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件较好之处。一个城市单独搞,势力单薄。三市联合搞,可以做到投资少,上得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在三个市的结合部划出一块作为经济开发区,也可在三市区域中选择其他更适当的地方,提出几种方案,经过论证,选择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技术的最佳方案。
四 长株潭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经济区不是一个行政层次,但也必须建立一种有权威的协调会议制度和建立协调机构,以统筹、协调、规划需要共同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科技问题。经济区协调会议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1)依据党的十二大提出的总任务、总目标的要求,商讨、协调和制定经济区的搞活经济、对外开放、鼓励联合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共同性的政策措施,以加快区域的“四化”建设的发展,提高区域的综合经济效益,使三市人民尽快地富裕起来。
(2)依据扬长避短,互惠互利的原则,从三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解决在生产、流通、科技等领域,打破行政区域和企业隶属关系的界限,加强横向的经济联系,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组织合理的经济网络。
(3)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广泛开展经济区内外的多边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协作活动,研究和探讨如何发挥三市城市群体在全省的综合经济中心作用,加强为发展全省城乡商品经济服务的综合功能。
(4)从三市的社会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特点出发,依据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客观要求,协调三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制定区域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规划。
经济区协调会议的最高组织形式和决策机构是市长联席会议。市长联席会议由三市市长和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负责人组成。会议至少每年举办一次,实行轮流坐庄、协商一致的原则,即轮流在三市举行,由会议所在市的市长担任主席。
经济区协调会议的经常工作协调机构,为长株潭经济区规划办公室。办公室由省的有关部门和三市各抽调一定的人员组成,规划办公室负责人由省从有关部门选派能够超脱于条块利益,便于协调各方面经济关系的人担任为宜。
[1] 1984年11月10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了常委会议,听取了张萍关于这个建议《方案》的汇报,采纳了这个《方案》,并就《关于建立长沙、株洲、湘潭经济的问题》,发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议纪要》(第66次)。后载《经济区理论与应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