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汉首次发表小说《马林英》
1928年3月15日
华汉短篇小说《马林英》,自《流沙》半月刊创刊号起连载,至第4期载完。
小说写一个叫马林英的革命女青年风流倜傥,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马林英不擦胭脂不抹粉,行动男性化;没有悲悲戚戚的儿女情长,专一从事革命;她驰骋疆场,英勇无畏,雷厉风行,在官兵中很有威信;她集合失败之后的零散部队,稳定军心,寻找依靠力量,化险为夷,柳暗花明又一村;她临危不惧,刀架在脖子上还慷慨演说,鼓舞民众对革命的信心,启发敌军士兵的觉悟,从容就义。
这是华汉发表的第一篇文学创作。此前,他发表的文章有:《一年来学生运动之概况》《五一节与中国农民运动》《一年来国内政治概况——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形势之回顾》等。
关键词:华汉发表第一篇文学创作《马林英》
1928年3月15日、4月15日
冯乃超七场戏曲[9]《支那人自杀了》,载《文化批判》第3号、第4号、第5号。
本剧故事发生在1927年盛暑的8月中旬,在日本某都会。
第一场贫民窟
几个工人对社会的议论:
工人三:“若果我们无产阶级都觉醒起来,高楼大厦也是我们的。”
工人一:“我总劝人家忍耐。”“忍耐是成功之母。”
得到一个信息:到日本人家里做工的老汪被主人用棍棒活活打死。
第二场警察署
无故被拘押的中国无产青年与警察、署长讲理——其实是无理可讲;
打死老汪的铃木请求署长帮忙说他无罪。果然传出鬼话:老汪爱铃木的女儿不成,自己羞愧自杀。
第三场学生公寓
学生一:“眼泪是脆弱的,和平是姑息的,我们要武力,反抗,民族的呐喊,国民的突击!对的,以目对目,以齿对齿,只有鲜血才能洗去血迹!(站起来)战争!战争!”
第四场中国领事馆
大学生求中国领事馆替一个被害的国人向日本外务省提出抗议。领事不予理睬。
第五场铃木家庭
铃木女儿喜久子谴责父亲杀了中国人老汪,遭到父亲的责罚,并怒斥女儿,还欲杀她。
第六场街路上
喜久子以死抗议杀人的父亲。各色人等对喜久子自杀(被救)的议论。
关键词:冯乃超剧本 抗议日本人随意杀害中国人
1928年3月15日
郁达夫《达夫代表作》,钱杏邨、孟超、杨邨人合编,由上海春野书店出版。
内收郁达夫短篇小说代表作《银灰色的死》《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13篇,前有作者的自序,后有钱杏邨的后序。
作者写于1928年1月28日的自序说:(一)他“以为作品愈新愈好,作家也愈新愈有力量……我就愿意成一个永久的未成熟的作家,永久的新进者,可是自己的落伍的思想,落伍的头脑已经不行了,就是坐了飞机追赶,也追不上时代潮流了,所以只好以新进让人,以老朽自甘。在文艺的王国里,本来是没有辈次,没有第一把第二把交椅之分的,谁有力量,谁有新味,谁有为时代先驱的思想,谁就是王者。……总之我觉得‘新’是文艺上的一个重要成分,若没有‘新味’,那文艺的价值就等于零了,我们何必要文艺呢?所以我可以很坚决的在此地主张,‘新’的思想,要‘新’的作家才能宣传的,时代落伍的‘老’者,只配在旁边喝喝彩,助助兴,决不是‘新思想’的代表者”。(二)“新时代开始了,中国的文学,也渐渐的到了一个转变的时机了,我只希望在最近的将来,我们中国也有可以压倒一切,破坏一切文学理论的大作家出现,来作我们的旗手。”自己的这本书,就聊作巨人的垫脚石吧。
关键词:郁达夫 作品是愈新愈好 没有“新味”的作品的价值等于零 自己已经落伍,只愿站在路旁,聊作巨人的垫脚石
1928年3月18日
蒋光慈长诗《哭诉》,上海春野书店出版,为《太阳小丛书》第4种。
这首长诗写于1927年10月16日。共6节、43段、177行。每行20字左右,除第五段而外,其余均为4行一段,隔行押韵。
诗人在后记中述说了他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经历、心情和该诗的特点。他说:“我自小就具着一副不安分的,倔强的,也可以说有几分浪漫的性格。我不满意于我周遭的生活,同时我又渴求自由与光明。”革命的失败使他悲愤,但没有“失望或衰颓的情绪”;本诗就是为了发泄其“满腔牢骚,一腔悲愤”。又说:“我知道我的诗同我自己本身一样,太政治化了,太社会化了。”这是暴风雨的时代“所给与我的使命”,无法避免。因此,这部长诗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思想的自叙传。它写给母亲,也是写给祖国。他向母亲哭诉社会的黑暗,人心的残酷,孩儿的倔强、奋斗和吃苦。诗人认莫斯科为“亲爱的乳娘”,“第二故乡”,然而军阀统治下的悲哀的祖国,却满目荒凉,如荆棘蓬曼的荒原,到处是炮火烽烟,鬼气森森。他说自己是一个生有傲骨的穷困的流浪诗人,但是“在别人面前示弱,乞怜,哀语,我心不甘愿”,“我只知道倔强,抵抗,悲愤,顽固,至死也不变”。“我恨不能跑到那高入云霄的昆仑山巅,/在那里做巨大的,如霹雳一般的狂喊;/我恨不能倾泻那浩荡无际的东海的洪波,/洗尽人类的羞辱,残忍,悲痛与污点。”痛苦使诗人发出愤激之声:“我几次投笔从军,将笔杆换为枪杆,/祖国已经要沦亡了,我还写什么无用的诗篇?/而今的诗人是废物了,强者应握有枪杆,/我应当勇敢地荷着武器与敌人相见于阵前。”
作者珍视这首长诗。它抒发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也隐约透露出诗人的悲观和矛盾心理。
关键词:蒋光慈长诗《哭诉》 可以说是诗人生平和思想的自叙传 “我的诗太政治化了,太社会化了”,这是暴风雨的时代“所给与我的使命”
1928年3月25日
顾仲起《告读者——〈生活的血迹〉自序》,载《文学周报》第309期(第6卷第9期)。
作者在书前的《告读者》中说:“这集子虽然不是艺术,却是深深地涂着血的颜色,模糊的血涂成了这本集子。”书中所收的9篇小说《镜子》《自杀》《笨家伙》《老妇人的三儿子》《箱子》《最后的三封信》《归来》《风波之一片》《碧海青天》全系现实主义之作。
关键词:顾仲起 作品涂着血的颜色
1928年3月25日
郭沫若诗集《恢复》,由上海创造社出版部出版。为“创造社丛书”第23种。
收新诗24首。这些诗全都写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白色恐怖严酷的岁月里。诗人当时正经历了一场大病。此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正在中国兴起,这些诗作大都是为革命而歌。他在《诗的宣言》中说:“你看,我是这样的真率,/我是一点也没有甚么修饰。”“我是诗,这便是我的宣言,/我的阶级是属于无产。”《我想起了陈涉吴广》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革命运动为题材,由陈涉、吴广的“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联想到当前农民的悲惨地位,不仅为农民的痛苦生活提出控诉,还揭示了造成痛苦的根源是“中国出了无数的始皇”,即“外来的帝国主义者”和“他们豢养的走狗,军阀,买办,地主,官僚”。中国的出路就在于“工人领导之下的农民暴动”。《黄河与扬子江的对话》(二),借扬子江对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的歌颂,预言“三万二千万以上的贫苦农民”和“五百万众的新兴的产业工人”,是足以“使整个的世界平地分崩”的“最猛烈,最危险,最庞大的炸弹”。《如火如荼的恐怖》《电车复了工》《战取》,抒写革命情怀;《峨眉山上的白雪》《巫峡的回忆》等,描绘祖国壮丽的山川和对故乡的怀念。
《恢复》是郭沫若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第一部诗集,在其诗歌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创作方法与艺术风格同《女神》也不同,现实主义因素增长了,并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了。《恢复》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践,它出现于白色恐怖的岁月,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郭沫若诗集《恢复》 里程碑意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实践
1928年3月29日
高尔基60岁诞辰和他的文坛生涯35年纪念,从是日起,苏俄在一星期之内,“全国举行盛大的祝贺会,表现了空前的盛况。苏联人民委员会议长赖可夫特用人民委员会名义,发布训令,表彰高尔基为劳动阶级,普罗列塔利亚革命及苏维埃联邦所尽伟大的功绩,并将这个祝贺会的意义宣告于全国民众。在举行祝贺会的那一天,凡在联邦领域内所发行的新闻杂志,不是把全幅献给高尔基,便是出特刊来纪念他。又凡在莫斯科以及全国各地的大会堂,劳动者俱乐部,图书馆等公共机关,莫不有关于高尔基的名人讲演;到了晚上,各剧场皆把高尔基的戏曲上演。自古以来的文学家,要像他那样在生前即由国家举行盛大的祝贺,实是未尝有过的”。
这段介绍和评论出自日本昇曙梦《最近的高尔基》,见徐调孚《一九二八年世界文坛大事记》,载1929年1月1日《文学周报》第8卷第1期(总第351期),摘自《文学周报》第8卷合订本,第10~11页,远东图书公司1929年7月印刷。
关键词:高尔基 苏联对高尔基60岁诞辰及其从事文学活动35周年的纪念 自古以来的作家在生前即由国家举行盛大祝贺实是未尝有过
1928年3月
钱杏邨长篇小说《一条鞭痕》,上海泰东图书公司出版。
小说描写一群青年革命者在保加利亚革命中的经历。作者在书前的《自序诗》中唱道:“诗人的命运我不悲悯,/只歌唱那勇往直前的牺牲;/女性中能有几个莎菲?/诗人不过是那暴力下生活的象征。”又说明小说的故事“写的仅只是抗斗者的一群,/人生又著上一条鞭痕”。
书后附《后记》(1928年3月2日写于病中)一篇。
自言:本欲憎恶白尔森涅夫那样的病态人物,赞美“英勇的莎菲,能不顾一切,为劳动阶级去牺牲的莎菲”,但由于“我的技巧究竟是不成”,书中的两个人物却适得其反。这本书“很多的地方,差不多被我写成报告书,缺乏小说的风味”。作者承认作品是“不健全的粗制”。然而“在披靡一世的恋爱小说盛行的现在”,它应该是一朵“异卉”。
关键词:钱杏邨长篇小说《一条鞭痕》 尽管写成了报告书,却是一朵“异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