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布依族—越南布依族
中国的布依族有2971460人(2010年统计),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四川省南部也有少量布依族,其中有一小部分在历史上迁到云南,至今在云南省还有少量的布依族,他们从云南再转入越南。
越南布依族有2273人(2009年统计),分布在老街省、河江省、宣光省、安沛省。1904年,法国殖民者统计,当时越南的布依族有2000多人。到现在已过去一个多世纪了,人口没有发展,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人自报是热依族(关于热依族下文再谈),改变了民族成分。布依人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又与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很多人除了还保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外,还会毗邻民族的语言:汉语、岱语、侬语、瑶语、苗语、越语,一个民族,除了母语外,还会其他六种语言,是很少有的现象。越南河江省的布依族,20世纪60年代只有近500人,由于人数少,他们愿意与侬人、热依人在一起居住,有一些布依人便忘了母语,丧失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融入其他民族中。又如河江省管霸县的布依族妇女已改穿侬族的服装,勐康县的布依族妇女喜欢华人的衣服式样,与中国云南省汉族的穿戴一样。
中国的布依族是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到了元代,开始出现仲家这个族称,到了明清两代使用比较广泛。现在布依族认为,仲家这个族称有歧视的含义,1953年,贵州省布依族代表会议决定按其自称改为布依族。越南的布依族过去也被称为“仲家”,把“仲家”理解为“家里”或“屋里”的意思,有歧视的含义,他们愿意采用自称“布依”作为族名。
越南布依族中的布依支系,又叫布那,意思是种田人,还称为贵州人。在越南,与都匀人和布依人毗邻居住的岱人、侬人、华人,过去称这两个支系都是仲家。
据越南布依支系的家谱记载,19世纪初,他们的祖先原来居住在中国贵州省望谟县、罗甸县、惠水县、安顺县,因土地贫瘠,生活艰难,难得发展,为了得到一个土地肥沃的生存环境,携家带口向南搬迁,有一群人沿着任河走,进入越南,最后定居在河江省管霸县决胜社(即乡)。后来又有他们同族的一群人沿着儒桂河迁徙,来到越南河江省同文县。这个县地处越南最北的高原地带,地广人稀,任由你开荒种地,于是便在此建家立业。其中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再从同文县迁到管霸县。从他们的有一种风俗可看到他们的来历,当有人亡故后,家属要把他的亡灵送到祖先的故乡中国贵州省什么县、什么村寨。
《明太祖实录》卷一九六记载: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云南都匀苗蛮叛,率兵讨之,斩首四千七百余级,擒获六千三百九十余人,收剿寨洞一百五十二处,粮谷三万一千一百石有奇”。可见“都匀苗蛮”的人数不少,有上万人,在那时可是一个大数字。都匀位于贵州省,为何叫“云南都匀苗蛮”呢?乍看起来,这段记载不可理解。明代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在贵州设置都匀卫。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都匀府。都匀现在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过去没有民族识别,对西南少数民族“非苗即彝”。“都匀苗蛮”指的是什么民族?不是苗族,而是布依族。他们反抗明朝的统治,遭到明朝官军的镇压,逃到云南,因此才有“云南都匀苗蛮”之说。他们大部分就居住在云南,少部分进入越南,成为下文要讲到的布依族中的都匀人。
越南的布依族有两个支系,一个叫“都匀人”,另一个叫布依人。越南的民族学调查得知,自称都匀人的祖先,在中国时,因生活困难,为谋求一条生路,18世纪时,从中国贵州省的都匀府沿着南盘江逐渐向南迁移,来到中越边境的云南省马关县、河口县,然后进入越南。现在在马关县还有“都匀人”,印证了他们从马关县迁入越南的事实。因此,越南的布依族又自称都匀人,由于发音的不同,都匀变成了“都依”。
都匀人的家谱记载,到了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他们向南的迁移还在继续着。1925年,云南省发生黄水舟事变,遭到国民党政府军队的镇压,抓兵拉夫,增加税收。又有一批都匀人被迫从云南省马关县、河口县迁入越南。都匀人包粽子时,还用“家乡叶”,这是他们祖先从贵州的老家带来的种子种出来的植物叶子。表达了他们远离故乡还思乡的情感。
近一个世纪以来,都匀人已不会讲他们的家乡话了,讲的是汉语西南官话,接受汉族文化,使用汉字。1974年,越南政府确定他们是单一民族,叫都匀族。1979年,与布依族合为一个民族,合二为一,叫布依族。
越南的布依族以前善于种植水稻,现在以种植旱地作物为主,如玉米、旱禾、木薯、红薯、花生、黄豆等。主食是蒸玉米饭,把晒干的玉米粒磨碎成粒,倒入锅中煮成半熟,捞起来放入甑子里蒸熟。煮玉米留下的米汤是饮料。主食的这种吃法,是中国西南地区很多民族的传统吃法,越南布依族移居越南已历经多代人,仍然保持着这种传统吃法。
他们养的家禽家畜较多,也有养鱼的丰富经验,在河里捕来鱼苗,放入水塘或水田里养。因此,平时的肉食也较多。他们虽然住在山区,但住宅后面都有自己家的菜园,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逸的自然经济生活。
过去,布依族男子还善于干木活、炼铁、制作陶器、凿石、银活,女子会种棉,纺纱织布,缝制衣服,制作口袋。
由于越南布依族居住在边境云雾缭绕的高寒山区,社会治安差,因此,住宅具有防守性和御寒性功能。用竹管把山涧溪水引进屋里,叫做水笕或竹笕,这是真正的自来水。在中国南方的山居民族中是常见的引水方法。他们到了越南依然用这种方法引水。
越南布依族男子的服饰简单,上衣无领短袖,用四幅布制成。裤子宽大适度。布是自制的,蓝靛色。在越南莱州省三塘县、封土县、莱州市的布依族女子的服饰近年来在式样和质量上改变较大,过去头巾是蓝靛色,长约300厘米,宽约35厘米,两头有彩色线装饰。
女子上衣分内衣和外衣两种,内衣是布依族女子多年的传统服装,由四幅布做成,开胸,有一个铜扣子系住。衣的两边缝有装钱的两个小口袋。衣服是蓝靛色,现在几乎不穿了,收藏在箱子里,一旦衣服的主人去世,才拿出来给死者穿上,送她到另外一个世界。表现他们至死不忘祖,不忘是布依人。
外衣是粗布染蓝靛色,四幅布制成,长约60厘米,宽度则看身材,量体裁衣,无扣,用布条代替。胸前用青布绣有齿形花纹,红布装饰绣有龙形花纹,袖口宽,有白色装饰。
穿的裙子,叫大裙或长裙,用粗布染蓝靛色制成,长约86厘米,腰宽约35厘米。裙边有青、红、紫色装饰。过去凡有节日、喜宴才穿,现在已不穿了,收藏在箱子里,待人去世时才穿。
另外还有小裙,有五颜六色装饰的围胸(围裙)。
越南布依族的大姓与中国布依族的大姓相同,名字的字辈也一样。
越南布依支系是父权家庭,一般是三代同堂。有罗、陆、杨、吴、伍、潘等大姓。都匀支系的大姓有罗、张、杨、黄、唐。每个男子的名字都有表示辈分的字辈,有五字至九字的,如潘姓有九个字辈:文、有、成、银、朝、廷、玉、通、明。同姓不通婚。入赘从妻姓,也有妻姓在前、夫姓在后的双姓。现在还有早婚现象。过去,只允许在本民族内部通婚,现在不论是男还是女,都可以与毗邻民族通婚。允许姑表婚、姨表婚、夫兄弟婚。
中国布依族与越南布依族的婚俗大体相同。越南布依人婚俗的特点是,当男家委托媒人到女家把娶其女儿的意愿表达后,如果女方父母同意这门亲事,就把女儿的生辰八字托媒人带给男家,请道公来看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生辰八字合,女家就把合的生辰八字返回男家,并送一些礼品,其中要有煮熟的十个染红的鸡蛋,表示爱护未来的女婿。越南莱州省布依族的婚礼,男家要派出八至十人的队伍到女家迎新娘,其中要有一至两对未婚的青年男女,两对夫妻。奇怪的是,新郎不去迎接新娘,由新郎的妹妹牵着一匹红色骏马到新娘家,让新娘骑着骏马到夫家。女家也配套相同的人员送新娘出嫁。新娘要带上一把剪刀和一只小母鸡,途中把鸡放入森林里。新娘到了新郎家,一对新人要拜祖先,认识亲戚朋友。
妇女分娩是坐姿,胎盘埋在母亲床下的地里。父母亡故,子女对母亲有90天的禁忌日,父亲是120天的禁忌日。
越南布依族人死后的葬礼分几个步骤,衾殓之后,要杀猪宰牛祭鬼神一天一夜,向天鸣枪四响,送遗体去埋葬时,脚朝前,头朝后,如果父母的亲人还健在,殡葬队伍在前往墓穴的途中要休息三次,如果死者没有亲人,要休息四次。死者的长子要持哭丧棒,亲人要头戴白色巾。三年的治丧期间,男子不能饮酒,女性不能戴装饰品,家人不能婚嫁。道公诵经用的是汉语西南官话。
中国布依族的丧葬习俗,富人的丧礼要举行3~5天不等,穷人只操办一天两夜,向天只鸣枪三响,要敲响铜鼓,与越南布依族有异。
越南布依族认为,人死后魂就离开身体,生存在空间。人有36个魂,分为善魂和恶魂两类,善魂在供桌上教导和保护家人,恶魂危害人。供桌上设有三碗香,分别代表祖先、土地神、灶君。
每个村寨有一座山神土地庙,是保护村寨、山林、土地、庄稼、家禽家畜和火的神。每家都有一个神台,上端有祭天地和三代祖先的神位,下端供保佑家禽的神位和灶君之神位。
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农村,“总”是行政单位,“总”的领导人叫“正总”,由法国人任命,布依族居住地区的“正总”,往往是岱人担任,“副总”是苗人、瑶人充任。“总”之下是村,村的头人是任命的,但要得到村民认可,此人原本是道公,熟悉风水地理,精通风俗习惯,有丰富的生产经验。
中越两国布依族的民间重大节日都一样,有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三十、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六月初八的牛魂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又称鬼节)、秋收后的新米节,在这些节日里,他们都要做五色糯米饭,做糍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