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一)基于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习近平,2013)。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育。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产业文明的民族工业遗产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景德镇陶瓷、茶叶、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三大民族工业,但是,只有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保存了完整的瓷业产业体系。作为陶瓷文化遗产,景德镇仍然保存着古代特大规模、相当完整复杂的陶瓷产业体系。这个庞大的陶瓷产业体系由原材料产地、运输道路、码头、作坊和窑场、商埠和民居、城池和衙宇、技术民俗等构成,堪称存世最久的特色产业集群。保存至今的古代瓷业遗迹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丰富文化遗产,不仅在中国独一无二,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高度浓缩了中华民族千余年的历史和传奇、文化与秉性、产业与文明。然而,关于其历史变迁及演化情况的研究文献却并不多见。基于此,本书对此进行研究。
(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产业集群与信息化、生态化并称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三大趋势(陈耀,2005)。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很早就存在(Steiner,1998),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却是近代以后的事。目前,集群化趋势在西方国家较为普遍,已经形成引人注目的区域发展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现象(林平凡、陈诗仁,2003),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江西为例,进贤县文港镇号称“华夏笔都”,制笔企业400家,其毛笔制成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为70%~80%,金属笔的市场占有率为40%左右(刘继云、李建德,2005);萍乡上栗县以生产爆竹出名,正在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爆竹产业集群;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悠久,曾经长时间执世界制瓷业牛耳,近年来,其市场占有率也有所回升。这些传统民族产业是中国产业文明的代表,都有悠久的历史。虽然各具特色,并且具有低成本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由于其产品附加值不高,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民族产业必然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其创新和产业升级,就显得特别重要。这就需要研究其历史变迁与演化的情况,从而总结其发展模式和规律,为今天提供启迪。为此,本书选取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寄望通过本研究,探讨其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总结其发展规律,为中国产业集群特别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提供若干经验。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开展对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丰富中国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复杂系统,在其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特别对于景德镇这样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研究,由于经历了多个经济形态,自身情况复杂,用简单的理论解释其形成、发展、演变,恐怕很难有说服力。组织生态理论和协同演化理论是研究产业集群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本研究综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组织生态理论、协同演化理论,构建多层嵌套的特色产业集群协同演化分析框架,试图进一步丰富产业集群演化理论体系。
(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选择方案
产业集群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创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虽然历经千余年,但是,目前仍然是世界最重要的艺术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竞争力曾经非常强大的集群却很快衰弱、消亡了。为什么有的集群长盛不衰?现有研究并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成果。为此,本研究构建了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协同演化的整体理论模型,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别建立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特色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多层嵌套的协同演化机理,从理论上解释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为什么历经千余年而不倒的问题。这些研究有利于当前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为区域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三)为中国现代民族工业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景德镇陶瓷、茶叶、丝绸是中华古代灿烂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三大民族工业,但是,只有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保存了完整的瓷业产业体系,成为中华产业文明的典型代表和难得的范本。目前,对于中华文明的研究文献多集中于对其道德文明的研究,对于中华文明重要物质基础的产业文明的研究文献则乏善可陈,关于景德镇陶瓷产业文明的研究文献更少有发现。本书研究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发展、转型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情况,并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集群在形成、发展、转型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情况,解决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如何形成、如何发展、如何转型的问题;总结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组织特点和经营规律;探讨了景德镇陶瓷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与道路。这些研究可为中国现代民族工业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