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堂九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以生为寄,以死为归”:易堂九子生存状态之考察

易堂诸子俱生于明末,其中年龄最长的李腾蛟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龄最小的魏礼生于崇祯二年(1629),他们都亲身经历了大明江山社稷由衰落到最后崩坍的全过程。甲申、乙酉之变后,诸子中除了魏际瑞由于情势所逼而应试清廷且入清幕之外,其他八人俱坚决不与清廷苟合,其志向之高,由此可见。易堂九子的生存心态可以用彭士望的一句话来概括:“以生为寄,以死为归,以沟壑为家,以忠信才敏之友为命。”(彭士望:《与宋未有书》)这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生存信念,也是他们在生存意义的拷问之下所追求的最为“坦然”的一种生活方式。

易堂文人群体虽为一个自觉组织的文人团体,有着共同的志趣,但是,由于时局的变幻以及个人性格、经历等的差异,他们在甲申之变后的行为方式及生活轨迹均有不同。魏际瑞情况最为特殊,参加清朝考试,又辗转周旋于清幕之间,然而他有着强烈的遗民意识,阅读他的文集,在字里行间能够触摸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焦虑。出生于望族的曾灿与当时名士彭士望曾亲身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反清斗争之中。斗争失败后,曾灿曾逃于禅,后又还俗,躬耕数年,既而以谋食计而游于四方。魏禧、彭士望、魏礼等客游于各地,广交当时之名士高隐;李腾蛟、彭任、林时益、邱维屏等人则几乎足不出户,不问世事,澹泊人生,皆为一时之高蹈。本章拟考察诸子之生平行事,以见此期士人之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