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本书努力重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并揭示当年这些构建新中国第一幅蓝图的重大决策及相关体制是如何确立的,当年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决策,这些决策又是如何写入《共同纲领》的。
2.在呈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及大政方针时,有意识地突出若干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重大决策,如国体选择——人民民主专政,政体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经济建设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等,并重点揭示它形成过程的艰难性、复杂性及对共和国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性。
3.文本本身分析与文本背后的分析相结合,力图通过建立《共同纲领》的形成与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互动关系来揭示那些重大决策确立过程的艰难性、复杂性及重要性。研究中试图考虑把下列方面的因素纳入思考视野。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既说明其思想渊源,又说明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中还不可能找到现成答案。
(2)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国模式和经验的影响。这些模式和经验提供了借鉴,但又不能照搬。
(3)从《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到中共中央1947年12月杨家沟会议、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人对建立新中国的思考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4)当时中共党内、党外(尤其是民主党派)及社会各方面人士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分歧,这些认识是如何逐步取得共识的。
(5)中共核心决策层对这些问题的前后思考与修正,特别是它同新中国成立前后面对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时实践检验的密切关系。
(6)《共同纲领》规定的各项制度实行的绩效。当年有关报刊关于这些方面的讨论和报道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参照。
4.注意比较研究。一是《共同纲领》的前后文本比较;二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思想的前后变化比较及他们之间的思想比较;三是中外不同国家制度比较。
5.在篇章结构上,采用纵向叙述与横向展开相结合的方法,先总说,后分论,最后再综合。先用一章篇幅交代提出制定《共同纲领》的缘起和背景,再用一章篇幅重点再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依照《共同纲领》本身的篇章结构分专题横向展开,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等六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最后一章再进行全篇综合。
本书力求重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及其重大方针政策的形成和确立过程,并揭示当年这些构建新中国蓝图的重大决策及相关体制确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重要性。但由于受资料局限,这一研究还存在诸多难点。当年参与《共同纲领》起草的当事人和知情人很少有回忆文字面世,一些重要的档案资料,如新政协会议讨论《共同纲领》的会议记录、《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的会议讨论记录及其他相关材料,大多还没有公布面世,在重现《共同纲领》的形成过程及其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盲区,只能是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例如,当时起草《共同纲领》曾参阅过许多中外相关书籍与资料,但具体参阅了哪些资料;由《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间经历了怎样的环节,等等,由于资料不足,至今还说不清楚。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只能有待相关材料在日后进一步公布时才能解决。
[1] 《加强全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34页。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3] 《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66—371页。
[4]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0—32页。
[5]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951页。
[6]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毛泽东与〈共同纲领〉的制定》,《当代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1期。
[7] 庞松:《共和国年轮·1949》,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2—321页。
[8] 金冲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人民日报》1999年8月26日;《新中国的第一年》,《人民日报》2004年9月30日;《老一代革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5期。
[9]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页。
[10] 姜义华:《论五十年代党对国家领导方式的演变》,《开放时代》1998年第2期。
[11] 阚珂:《〈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政治基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