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本注释以中华书局1975年《焚书·续焚书》合刊本为底本,并参照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苏州陈证圣序刊本、万历四十年(1612)陈大来(邦泰)《李卓吾先生遗书》(又名《李氏遗书》)、明末海虞顾大韶校刊本《李温陵集》(又名《李氏文集》)等刊本作了校勘。文字异同,以及明显的讹误,不单出校记,只在有关注文中说明。中华书局本在卷六后附有“增补一”十一篇,“增补二”两篇。“增补一”其三《与焦从吾》,系《续焚书》卷一《与焦弱侯太史》的节录,今删去。其余十篇编入卷二后。《增补二》中的两篇《复焦弱侯》《寄答京友》,与卷二中两篇同题文同,卷二中的两篇为节录,今删去,把《增补二》中的两篇补入卷二。中华书局本目录标题往往两文一题,如《与周友山书二首》。现依正文改为《与周友山书》、《又与周友山书》,其他同此。
2.李贽思想出入儒、释、道,其著作涉及文、史、哲,并有军事、民俗之作,既庞博又不易解。而且,除少数篇目外,从来无人为之笺注,这就给注释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我们在注释工作中,根据经、史、子、集,以及各种方志、笔记、杂著等书,搜索勾稽,对李贽著作中有关儒、释、道思想、用语,对有关事件的历史时事背景,对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朋辈交游,以及有关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历史传说、难懂词语等等,都尽力予以注解。同时,对于所依之书,也细心考核与查对,以免以讹传讹。如《焚书》卷四《观音问》中《答明因》有几句,中华书局版是这样标点的:“无明‘实性即佛性’二句,亦未易会。夫既说实性,便不可说空身;既说空身,便不宜说实性矣。”把“无明”标为人名,“‘实性即佛性’二句”,当然是无明所说了。查中国佛教史,僧人号“无明”者有三:一是宋僧慧性,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二是元僧元长,有《千岩元长僧师语录》;三是明僧慧经,有《无明慧经僧师语录》。但三者“语录”中都没有“实性即佛性”以及与“空身”相关的论述。实际情况是唐代玄觉(真觉)禅僧在《永嘉证道歌》中所说:“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见《景德传灯录》卷三〇《永嘉真觉大师证道歌》)。此处“无明”并非禅僧之号,而是佛教术语“十二缘”之一,即无智慧、愚痴或迷暗之意。正因为“二句”是指《永嘉证道歌》中的两句,才可以解通李贽下边的论述。因此,这几句话的正确标点应是:“‘无明实性即佛性’二句,亦未易会。夫既说‘实性’,便不可说‘空身’;既说‘空身’,便不宜说‘实性’矣。”又如《焚书》卷三《赞刘谐》中有“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之语,是儒家抬举孔子的最具代表性言论。经查阅,此语虽出自宋代唐庚《唐子西语录》,但朱熹在《朱子语类》卷九三中曾加以引用。从而使我们认识到,李贽在《赞刘谐》中借刘谐之口,对当时的尊孔思潮批判的同时,也对朱熹进行了讽刺。再如李贽的友人与学生有汪可受、汪本钶二人,很多学者与著作或把二人混而为一,或张冠李戴,一误再误。其实,汪可受,字以虚,号静峰,湖北黄梅人,官至山东右参政,写有《卓吾老子墓碑》。《明神宗实录》卷三五七、《明史》卷二二四、《明史稿》卷二七八、光绪《黄州府志》卷二〇、光绪《江西通志》卷一二“职官表”等都有他的事迹记载。而汪本钶,字鼎甫,安徽新安人,写有《哭李卓吾先师告文》。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士子,但在《李氏遗书》基础上,继续收集遗文,辨别真伪,编纂而成《续焚书》《说书》《言善篇》等,对李贽著作的整理与研究极有贡献。
3.对于应该注释的词条的详与略,我们遵循下列原则:读者不易理解的则详,如儒、释、道的术语、案例等,反之则略;对理解作品关系密切的则详,如历史事件、人物行迹等,反之则略;对理解李贽关系密切的则详,如学术的论辩、朋辈的交游等,反之则略;对读者陌生而不易知的则详,如人物的考证、作品的辨析等,反之则略;等等。有些人物与事件,李贽在不同作品中多次论述,对此尽力搜集,适当征引,依“以李注李”的原则,全面体现李贽的认识与评述。
4.为了方便读者,在注释人物时,尽力举出有关传记资料,并且注明卷数,以便读者查阅。并特别列出李贽所著《藏书》《续藏书》的传主卷数,以便了解李贽对传主的认识与评价。对于重出的词条,基本上采取一卷之内不重注,繁者以“详见”或“参见”出注,简短者则不避重复,以免读者翻检之劳。同时,对每篇作品都进行了系年(不能确知者存疑),对作品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做了提要。
5.注文中征引与参考的有关著作,一般不署作者名。读者比较生疏的著作则加署作者名,以便读者查阅。连类相及,一个注中有多种著作,全署作者名,以免误解误读。
6.注释中,依照古籍整理的要求,对古地名加注了现代地名(但因近几年内频繁的县市改革,有的来不及处理了),对读者比较生僻的字和读音特殊的字加注了汉语拼音。对历史年代加注了公元纪年,并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行文中纪年前一律加“公元”二字,括号中的纪年一般不加“公元”,若涉及“公元前”至“公元后”者则加以说明。李贽的有些著作,目录与正文不完全一致,此为古书中常见之形式,本注本皆依原貌予以保留。原著中明显的误书、漏书,则予以改正。
7.注释工作虽然尽力,但学海无涯,难免纰漏或误解,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建业
2012年12月于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