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与焦弱侯〔1〕
郑子玄者〔2〕,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3〕。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4〕,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颜、曾、思、孟〔5〕,又不曾亲见周、程、张、朱〔6〕,但见今之讲周、程、张、朱者,以为周、程、张、朱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张、朱卒如是而止,则今之讲周、程、张、朱者可诛也。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7〕:“我欲厉俗而风世〔8〕。”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
黄生过此〔9〕,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10〕,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11〕,遇一显者〔12〕,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13〕,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14〕,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15〕,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16〕。”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17〕。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18〕;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19〕。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20〕,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21〕,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覆,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22〕。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讲道德性命者〔23〕,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24〕。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25〕?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26〕。
注释
〔1〕本文于万历十七年(1589)写于麻城。 信中表现了李贽对道学家两面行为的深恶痛绝。文从郑子玄耻于讲学谈起,进而对耻于讲学的原因加以评述,尖锐指出,那些道学家“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甚至喊出:“今之讲周、程、张、朱者可诛也”的呼声,实是对当时统治思想的大胆挑战与批判。文章进一步对黄克晦一类“山人”的言行心理进行了剖析,从而证明所谓“圣人”与“山人”都是欺世盗利的两面派,更加深切地揭示了道学家的伪善面孔。李贽在揭露“圣人”、“山人”、“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的同时,对靠自己的辛劳而货利的商人则表示了同情。李贽替商人辩护,其意义不仅在于以此批判伪善的道学家,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一种反映,显示着李贽思想进步的一个方面。
〔2〕郑子玄:生平不详,李贽寓居麻城时的友人。本书卷六有《送郑子玄兼寄弱侯》一诗,其中云:“我乃无归处,君胡为远游?穷途须痛哭,得意勿淹留!”又有《慰郑子玄》三首,可参看。
〔3〕丘长孺父子:丘(一作邱)长孺,即丘坦,字坦之,号长孺,麻城(今湖北麻城)人。据袁中道《游居柿录》卷一一所引丘诗中有“我齿于君长六年”句,中道生于隆庆四年(1570),则丘坦应出生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比李贽小三十七岁。万历二十六年(1598),公安三袁在北京城西崇国寺创立蒲桃社,丘坦是其主要成员之一。万历三十四年(1606),武乡试第一,官至海州(今江苏东海)参将。善诗,工书。其父丘齐云,字谦之,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官至潮州(今广东潮州)知府。丘氏父子后均辞官家居,是李贽寓居麻城时的朋友。著有《南北游草》等。《麻城县志》康熙版卷七、乾隆版卷一六、光绪版卷二〇等有传。 文会友:以诗文结交的朋友。
〔4〕质实有耻:质朴诚实而知羞耻。
〔5〕颜、曾、思、孟:即颜渊、曾参(shēn)、子思、孟轲。颜、曾为孔子弟子。子思为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参,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孟轲(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思想家、教育家。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并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了“思孟学派”。曾提出“民贵君轻”说,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还提出“不虑而知”的“良知”与“不学而能”的“良能”,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他还强调了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倡导“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对后来的宋儒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儒学道统中,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史记》卷七四、《藏书》卷三二等有传。
〔6〕周、程、张、朱:周,即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后人遂称为濂溪先生。他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周子全书》卷一《太极图说》)“人极”即“诚”,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周子全书》卷七《通书》),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他的学说对以后的理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太极图说》等,后人编为《周子全书》。《宋史》卷四二七,《宋元学案》卷一一、卷一二,《藏书》卷三二等有传。程,指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人。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程氏兄弟学于周敦颐,均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学说为后来的朱熹所继承与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著作后人编入《二程全书》。《宋史》卷四二七,《宋元学案》卷一三、卷一四和卷一五、卷一六,《藏书》卷三二和卷四三等有传。张,即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北宋哲学家。曾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有《张子全书》。过去常以周、程、张、朱并称,实际上张载哲学思想中具有唯物主义成分,与周、程、朱不完全相同。《宋史》卷四二七,《宋元学案》卷一七、卷一八,《藏书》卷四三等有传。朱,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卒后追谥“文”。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后侨居建阳(今福建建阳)。绍兴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在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特别是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颢、程颐关于理念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世称“程朱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地位。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等。《宋史》卷四二九,《宋元学案》卷四八、卷四九,《藏书》卷四五等有传。
〔7〕哓(xiāo)哓:乱吵乱嚷。
〔8〕厉俗:激励世俗。厉,激励,劝勉。 风世:感化世人。风,感化,教育。
〔9〕黄生:即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惠安(今福建惠安)人。著有《吾野诗集》。《泉州府志》、《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等有传。黄与李贽早年有交往,《吾野诗集》中有几首赠李贽的诗,可证。据黄克瓒(字绍夫,号钟梅,福建晋江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吾野诗集序》,和苏濬(字君禹,号紫溪,晋江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曾官贵州按察使,浙江学政)《黄孔昭诗集》等文记载,黄克晦于万历十六年(1588),随黄克瓒北行,至京师,游泰、岱,次年在九江遇苏濬,又北游嵩、少。过麻城当在此时。
〔10〕长芦:在今河北沧县附近。 抽丰:亦作“打抽丰”、“打秋风”,旧时利用各种关系和借口向人索取财物。
〔11〕九江:今江西九江。
〔12〕显者:占有显赫要位之人,这里指苏濬。
〔13〕嵩、少:嵩,指嵩山,在河南登封北,五岳之一。少,指少室山,在河南登封西北。
〔14〕俟:等候。
〔15〕道:经过。
〔16〕卒卒(cù):匆匆忙忙。
〔17〕林汝宁:即林云程,字登卿,晋江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万历十四年(1586)任汝宁知府。据《泉州府志》载,黄克晦与林有交往。 好一口食:贪好食物。
〔18〕藏林汝宁之抽丰:掩盖到林汝宁处打秋风的目的。藏,掩盖。 嗛(zhuàn):泉州方言,欺骗之意。
〔19〕身:指物质享受。 行:指品行、名誉。
〔20〕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其身份各有不同。这里指自标清高而又热衷于奔走权贵之门的读书人。
〔21〕良知:儒家谓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最早为孟子所提出:“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后来王守仁加以发挥,认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体中。人们只要推良知于客观事物,则一切行动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伦理道德的标准。王守仁还将这种“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并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他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全集》卷二《传习录》中)
〔22〕穿窬(yú):亦作“穿踰”。挖墙洞和爬墙头,指偷窃行为。窬,通“踰”,翻越。
〔23〕“今之”句:指理学家。性命,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万物的天赋和禀受,也包涵着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周易·乾》:“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孔颖达疏:“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也。”
〔24〕“皆其”两句:意为都像黄生假托舍不得李卓老以欺骗林汝宁那样去欺骗世人。
〔25〕释迦: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这里借指佛教。
〔26〕决知免矣:肯定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