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周柳塘〔1〕
弟早知兄不敢以此忠告进耿老也〔2〕。弟向自通劄〔3〕,此直试兄耳。乃知平生聚友讲学之举,迁善去恶之训〔4〕,亦太欺人矣。欺人即自欺,更何说乎!夫彼专谈无善无恶之学〔5〕,我则以无善无恶待之〔6〕;若于彼前而又谈迁善去恶事,则我为无眼人矣〔7〕。彼专谈迁善去恶之学者,我则以迁善去恶望之〔8〕;若于彼前而不责以迁善去恶事,则我亦为无眼人矣。世间学者原有此二种,弟安得不以此二种应之也耶!惟是一等无紧要人〔9〕,一言之失不过自失,一行之差不过自差,于世无与〔10〕,可勿论也。若特地出来,要扶纲常〔11〕,立人极〔12〕,继往古〔13〕,开群蒙〔14〕,有如许担荷〔15〕,则一言之失,乃四海之所观听〔16〕,一行之谬,乃后生小子辈之所效尤〔17〕,岂易放过乎?
如弟岂特于世上为无要紧人〔18〕,息焉游焉〔19〕,直与草木同腐,故自视其身亦遂为朽败不堪复用之器,任狂恣意,诚不足责也。若如二老〔20〕,自负何如,关系何如〔21〕,而可轻耶!弟是以效孔门之忠告〔22〕,窃前贤之善道,卑善柔之贱态,附直谅之后列〔23〕,直欲以完名全节付二老,故遂不自知其犯于不可则止之科耳〔24〕。虽然,二老何如人耶,夫以我一无要紧之人,我二老犹时时以迁善改过望之,况如耿老,而犹不可以迁善去恶之说进乎?而安敢以不可则止之戒事二老也〔25〕。
偶有匡庐之兴〔26〕,且小楼不堪热毒,亦可因以避暑。秋凉归来,与兄当大讲,务欲成就世间要紧汉矣〔27〕。
注释
〔1〕本文于万历十六年(1588)写于麻城。 周柳塘:即周思久。见本卷《答周柳塘》注〔1〕。 当时,以耿定向为代表的麻、黄士绅,对李贽进行了诽谤与攻击。李贽在此信中,一方面对耿定向以“扶纲常,立人极,继往古,开群蒙”自任的维护封建纲常的行为进行了讽刺,一方面表示了甘犯“不可则止”的孔子教导,要与之论辩到底的决心。信中对周思久追随耿定向也表示了忠告与鉴戒。
〔2〕“弟早”句:万历十六年初,李贽曾托周思久向耿定向进“迁善去恶”的“忠告”,周未予转达。 耿老:即耿定向,见《答耿中丞》注〔1〕。
〔3〕向:以前。 通劄:通信。劄,同“札”,书信。
〔4〕迁善去恶:向善而去除邪恶。迁善,语本《周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5〕无善无恶之学:王守仁曾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传习录》)的理论,把“无善无恶”视为至善的道德。并要人们恢复这种“心之体”,而“为善去恶”,以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目的。
〔6〕“我则”句:李贽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最完美的,无所谓“天理”的“善”与“人欲”的“恶”,虽也是唯心的认识论,但与王守仁的“无善无恶”理论并不相同。
〔7〕无眼人: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8〕望:责望,要求。
〔9〕一等:一类,一种。 无紧要人:没有地位和影响的一般人。
〔10〕于世无与(yù):与世无关。与,干预,参预。
〔11〕扶纲常:维护封建的三纲五常。
〔12〕立人极:树立做人的社会准则。人极,纲纪,社会准则。
〔13〕继往古:继承从前的事业。往古,从前,古昔。
〔14〕开群蒙:启发众人的愚蒙。
〔15〕担荷:担负的责任。
〔16〕观听:看到和听到。这里指听到。
〔17〕效尤:仿效坏的行为。
〔18〕岂特:何止,难道只是。
〔19〕息焉游焉:生活安定、悠闲。
〔20〕二老:指周柳塘与耿定向。
〔21〕关系:对事物和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2〕忠告:与下句的“善道”,语出《论语·颜渊》:“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这里借用来表示对朋友要坚持劝告之意。善道,善于引导。
〔23〕“卑善”两句:卑,鄙视。善柔、直谅,语出《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善柔,善于谄媚奉承;直谅,正直诚实。
〔24〕“直欲”两句:意为只是想让您二老维持声誉、保全节操,因此不觉地冒犯了孔子所说的“不可则止”的科条了。
〔25〕“而安”句:意为怎么敢以“不可则止”的戒条来对待你俩呢。
〔26〕匡庐:即庐山。传说殷周间有匡姓兄弟七人结庐隐居于此,故称。 兴:游兴。
〔27〕“务欲”句:可能指本年秋,李贽应周思久早先的邀请移居龙潭湖芝佛院一事。要紧汉,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