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研究方法
社会变迁研究离不开对基本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对社会变迁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分为定期性的社会变迁跟踪调查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整理两种类型。由于本书是探讨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的,因此,定期性的社会变迁跟踪调查很难进行,研究只能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进行。在中国,学术界比较注重定期性的跟踪调查,而对社会发展公共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重视不够,本项研究也试图在社会发展公共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方面作一尝试。本项研究将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各地的《统计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等对有关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影响的各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本项研究有以下两个难点。
一是研究层次的确定。由前所述,本项研究中的沿海地区有三个层次,一是沿海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广义的沿海地区),二是沿海城市,三是海岸地带(狭义的沿海地区,也即沿海县市区),从可操作性上看,研究层次定为沿海城市最为合适,因为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同时沿海城市的统计数据也较为齐全。全国共有沿海城市53个,其中直辖市2个(上海、天津),经济特区4个(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沿海开放城市14个(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计划单列市(同时也是副省级城市)5个(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在53个沿海城市中,我们只能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研究。考虑到53个沿海城市的行政级别的差异(既有省级城市,也有副省级城市,但更多的是地级城市),所选取的沿海城市最好是同一行政级别、分布在不同地域且海洋开发效果显著的城市,这样可进行比较研究。因此,本书的具体研究对象选取了4个沿海副省级城市,即大连、青岛、宁波、厦门,不选取广州、深圳的原因主要是广州、深圳受港澳的影响太大,从而会削弱海洋开发的影响;不选取杭州的原因是杭州不是沿海开放城市,此外,杭州只是它所属的区市县是沿海的,而杭州市区并不沿海。
二是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直接影响的确定。沿海社会变迁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如何将海洋发展对沿海社会变迁的直接影响提取出来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书将对此进行一定的尝试。
[1] 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CDI)研究报告》的开始时间为2001年,但自2011年后,就没有查到该研究报告,因此,本书所引用的该研究报告的数据就只能到2010年。
[2]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1)》,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代序第2页。
[3] 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2014年9月20日访问,http://www.coi.gov.cn/gongbao/jingji/201403/t20140312__30593.html。
[4] 杨国桢:《论海洋人文社会科学的概念磨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5] 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6] 杨国桢:《东溟水土——东南中国的海洋环境与经济开发》,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7] 张彩霞:《海上山东——山东沿海地区的早期现代化历程》,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8] 杨强:《北洋之利——古代渤黄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
[9] 倪玉平:《清代漕粮海运与社会变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10] 沈崇麟主编《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变迁调查(增订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 李友梅主编《上海社会结构变迁十五年》,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12] 杨国桢:《闽在海中——追寻福建海洋发展史》,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第1~2页。
[13] 刘中民:《中国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大战略》,《中国海洋报》2005年7月5日。
[14] 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321页。
[15] 〔波〕彼得·什托姆普卡:《社会变迁的社会学》,林聚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6~7页。
[16]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6~7页。
[17] 环境影响论不同于环境决定论,环境影响论力图阐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所发挥的重要影响作用,而这种作用的发挥依然依赖人的各种活动,因而不否认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环境决定论则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形成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18] 〔美〕史蒂文·瓦戈:《社会变迁》,王晓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8~31页。